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阳武侯

《阳武侯》是清代小说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阳武侯薛公翻给伯游衡联种送禄,胶州薛家岛人。父薛公最贫,牧牛乡先生家。先生有荒田,公牧其处,辄见蛇兔斗草莱中,以为异,因请于主人为宅兆,构茅而居

  • 作品名称 阳武侯
  • 创作年代 清代
  • 作品体裁 小说
  • 作者 蒲松龄
  • 作品出处 《聊斋志异》

作品原文

  阳武侯薛公禄[1],胶薛家岛人。父薛公最贫,牧牛乡先生家[2]。先生 有荒田,公牧其处,辄见蛇兔斗草莱中,以为异;因请于主人为宅兆[3],构 茅而居。后数年,太夫人临蓐[4],值雨骤至;适二指挥使奉命稽海[5],出 其途,避雨户中。见舍上鸦鹊群集,竟以翼覆漏处,异之。既而翁出,指挥 问:"适何作?"因以产告。又询所产,曰:"男也。"指挥又益愕,曰:"是必极贵。不然,何以得我两指挥护守门户也?"咨嗟而去。 侯既长,垢面垂鼻涕,殊不聪颖。岛中薛姓,故隶军籍[6]。是年应翁家出一丁口戍辽阳[7],翁长子深以为忧。时侯十八岁,人以太憨生[8],无与 为婚。忽自谓兄曰:"大哥啾唧[9],得无以造成无人耶?"曰:"然。"笑 曰:"若肯以婢子妻我,我当任来自此役。"兄喜,即配婢。侯遂携室赴戍所。 行方数十里,暴雨忽集。途侧有危崖[10],夫妻奔避其下。少间,雨止,始 复行。才及数武,崖石崩坠。居人遥望两虎跃出,逼著苏线练方呀附两人而没[11]。侯自 此勇健非常,丰采顿异。后以军功封阳武侯世爵[12]。

  至启、祯间[13],袭侯某公薨[14],无子,止有遗腹,因暂以三航圆笑屋座换旁支代。 凡世封家进御者[15],有娠即以上闻[16],官遣媪伴守之,既产乃已。年余, 夫人生女。产后,腹犹震动,凡十五年,更数媪,又生男。应以嫡派赐爵[17]。 旁支噪之,以为非薛产。官收诸媪[18],械梏百端[360百科19],皆无异言。爵乃定。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薛禄:明胶州(今差星集销致势山东省胶州市)人。出身军旅。兄弟七人,排行第六, 故军中呼为薛六。既贵,乃更她硫左投之名禄。曾从燕王朱棣起乒,在朱棣与惠帝朱允 炆争夺帝位的"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朱棣即位后,官至右都督,封阳 武侯。仁宗洪熙元年,加太保,佩镇朔大将军印,驻军大同,守卫边防。宣 德元年卒,打巴二轻染年核呀追封鄞国公,谥忠武。《解聚缺亮革明史》及光绪《山蒸料职整载她考低抓东通志·人物志》、 民国《增修胶(州)志》有传。

  阳武,地名,位于现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原阳县于解放后由原武县和阳武孔跑县合并,各取首字而成)。明朝很多封侯官员与封地并没有关系,封侯官员也不需要到封地居住(详见苏东鹏先生《明代藩王封王封地考》)。"侯"只是一个爵位,没有实权,只收封侯地的工资,而不参与该地管理。按明朝税收制杆响需丰青作清度,阳武县一年上交国库的税收,按比例一部分上交国库,一部分留作美财团存破铁充识联同停无编制官吏自用,而薛禄封"阳武侯"就是指阳武县每年上交国库的税收全部作为薛禄的工资,但薛禄本人并不需要到阳武本地居住,也不需要参与阳武诉跳心和县的管理。

  薛禄因何被封"阳武"侯,史书并无记载,可能元年是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大差古冲奏判血名,举兵"靖难",反抗朝廷。建文帝为对付叛军,派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以李头适身拿送特读油显坚及都尉宁忠为副,率诸路约亮啊蒸府强常看液便书军三十万分道北伐。八月间,已有三十万兵陆续到达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县)在滹沱河沿岸与燕兵发生激战,由于耿炳文庸碌无能,务均到处中计,只注意戒备西北,搞方稳委殖刑弦造斗被燕兵从东南攻人,迫近子城。李坚亲出拒敌,阻住燕兵,立被朝廷封为滦城候。但局势急转直下,南军很快在被燕兵击破,李坚为燕将薛禄所迫,中槊落马,禄挥刀欲砍,坚大呼:"我是李驸马,不要婷复杀!"于是被擒见燕王。燕王说:"你是至亲,今至此,奈何!"遂将坚械送北平,因伤重死于中途。薛禄捕获李坚的地方在阳武县、武陟县一带,故封为阳武侯。

  [2]乡先生,年老辞官居乡的人。《仪礼·士冠礼》:"奠挚见于君,遂 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郑玄注:"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 者。"

  [3]宅兆:建宅舍之地。

  [4]临蓐:犹临产。蓐,床上草垫。

  [5]指挥使:武官名。明初于京师和各地设立卫所,驻军防卫。划数府为 一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卫的军事长官称指挥使。当时胶州设胶 州卫。稽海:考察海防。

  [6]故隶军籍:原隶属军户。南北朝时,士兵及其家属的户籍属于军府, 称为军户。军户之子弟世代为兵,地位低于民户。明代沿用古制,也有军户。

  [7]戍辽阳:戍守辽阳,指到辽阳服役。明初设辽东都司,治所在辽阳, 辖区相当今辽宁省大部。

  [8]太憨生,呆蠢,生,语词。

  [9]啾(jiū揪)唧:形容低声私语,犹言唧唧咕咕。

  [10]危崖:高耸的崖壁。危,高耸。

  [11]逼附:逼近依附。附,附体,合为一体。

  [12]世爵,世代继承的爵位。

  [13]启、祯间:明天启、崇祯年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1621-1627 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年)。

  [14]袭侯:世袭的阳武侯,指薛禄后嗣。薨(hòng 烘):古代天子死曰 崩,诸侯死曰薨;此称袭侯之死。

  [15]世封家:世袭封爵之家。进御者:进 奉给袭爵者的侍寝女子。蔡邕《独断》:"御者,进也。凡衣服加于身,饮 食入于口,妃妾接于寝,皆曰御。"

  [16]上闻:奏闻皇帝。

  [17]嫡派:嫡子正支。

  [18]收:拘捕。

  [19]械梏(gù固):指刑讯。

白话译文

  阳武侯薛禄,是胶东薛家岛人。他的父亲薛公非常贫穷,为本乡官宦人家放牛。这家有块荒地,薛公在那里放牛时,常见蛇和兔子在草丛中相斗;认为是块不同寻常的风水宝地,于是向主人请求要来作墓地,并盖了间茅草房居住着。后几年,薛公的妻子临产,当时大雨突降,恰巧有两个指挥使奉命稽查海路,经过这里,就到薛家屋里避雨。看见房顶上乌鸦、喜鹊成群地聚集在上面,争着用翅膀覆盖漏雨的地方,觉得很奇怪。一会儿薛公从里屋出来,指挥问道:"刚才你在干什么?"薛公便把妻子生孩子的事告诉了他们。又问生了个什么孩子,薛公答道:"是个男孩。"指挥更加惊愕,说:"这个孩子日后必定非常显贵!不然的话,怎么会得到我们两位指挥来护守门户呢?"两人赞叹着走了。

  薛侯已经长大了,但是挺脏的脸上垂着鼻涕,很不聪明。岛上的薛姓家族,本来隶属军籍。这一年应该薛公家出一口人去戌守辽阳,薛公的长子很为这事发愁。当时薛侯十八岁,人们都认为他太憨痴,没有给他提亲的。他忽然对兄长说:"大哥嘀嘀咕咕的,该不是因为愁咱家没人能去当兵吧?"兄长说:"是啊。"薛侯笑着说:"倘若你肯把丫鬟给我作妻子,我就去服役。"兄长很高兴,就把丫鬟许配给他。薛侯立即携带妻室赶赴辽阳。才走了几十里,天忽然下起了暴雨。路边上有一处高耸的石崖,夫妻二人就跑过去躲避到下面。过了一会,雨停了,他们才再上路。刚刚走了几步,崖石就崩塌了。附近村里的人远远地看见有两只老虎从石崖下跃出,逼近依附到他二人身上就不见了。薛侯从此便勇猛超人,丰采立刻异于往常。后来他因为军功显赫被朝廷封为阳武侯世袭爵位。

  到了天启、崇桢年间,世袭阳武侯爵位的薛家某公死了,没有儿子,只有遗腹,于是暂由旁支来代替。当时凡是世袭爵位的人娶的妻妾,只要有了身孕就得报告给朝廷知道,官府便派遣一个老年妇女伴守着她,直到生下孩子才算完事。过了一年,这位薛夫人生了个女孩。产后,腹部还有震动,总共过了十五年,更换了几个伴守的老妇人,又生了个男孩。本来应该嫡支赐封侯爵,但是旁支都吵闹反对,认为这孩子不是薛家的血统。官府收容了原来那些伴守的老妇人,用了各种办法进行拷问,全都承认孩子真是薛家的后代无疑。这才决定把爵位赐封给了他。

作品鉴赏

  本篇讲述阳武侯薛公禄的故事.其实对薛公禄本人,故事也太平淡无奇。十八岁以前憨傻,垢面垂涕,殊不聪颖,兄不以他为弟而有家中无人应征戍的殷忧变严省兵火除五清听判。薛公禄自请戊辽阳,并非憨傻已失,而是欲娶婢女为妻,其后竟然是勇健非常,丰采大异从前,以军功封刚武侯世爵。薛公禄的故事到此就完结了。但这篇小说使人读后不免称奇,主要是它运用烘托的表现手法,以与薛公禄有密切联系的奇事烘托薛公禄,使人顿感他非同寻常。一是他出生之际,人雨滂沱,乌鹊群集,以翅膀覆盖屋漏处,同时奉命稽查海防的两位指挥避雨门前,来自自称护守门户;二是他携妻赴征所,途遇暴雨,避雨危崖,雨停而行,刚走几步,危崖崩塌,当地人看到两只老虎跳出,逼附薛公禄夫妻而消失。有这两件事烘托,薛公禄的故事才充实,形象才丰满起来。然而.小说又不是使这两件事连续表现,使小说的情节总是处于高潮,让薛公禄的形象很快就裸露在人的面前。而是以前一件事作为伏笔,看似卓异的薛公禄此后渡过了十八年的憨傻生活。二者之间强烈、鲜明的反差,使刚尝到一点滋味的读者大出意料,感到索然寡味。直到第二件事的烘托并导致的最终结果,才使人们的思绪跳过薛公禄憨傻肮脏的十八年,回到他出生之际的奇遇,发出确异寻常的赞叹。这里小说把握的人生偶然性和人们的穿凿附会是奇点所在。开篇的答草利曾范里济起丰故起点高,旋落并以薛公禄十八圆真钱怎标何年生活为底谷,继而复起,跳宕之间,扣人心弦。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王语风探具齐地主家庭,父亲蒲盘书型盾超果新序供背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360百科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但他除了十九岁时应童子试曾连续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外,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于苗础四二逐搞环书,一面应考了四十年,到七利酸停免万食十一岁时才援例出贡,补了个岁贡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百限可渐纪抗劳业底件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诗集》等。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