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树》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力作。本书以动荡不安的晚清创为时代背景,以西太后与朝廷贝勒那尔苏之间的复杂、微妙、特殊的暧昧关系为主线,描绘了晚清维第土程措对务宫廷内部,社会来自各个阶层的许多生360百科活场景与生活方吧项屋责欢线力式,揭示了晚晴的宫廷内部、社会状态和社会生活,塑造了西太后、李连英、那尔苏贝勒、伯彦纳漠枯亲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本书的男主人公那尔苏贝勒,是一位英姿飒爽的蒙古族好汉正呀集主代美,宅心仁厚,有着身为中国人和成吉思汗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街头肆啊活意欺凌同胞的洋人,麻木肉展不仁或胆小怕事的国人"看调首整弱客",如同一正一反两股狂潮激荡着这位英雄的调现福会引程宜心房,他挺身而出,狠狠教训不可一世的洋人……这一幕将那尔苏英勇无畏的阳刚气质经热值事振完黄工书和磊落潇洒的任侠风范展露无意,可谓点睛之笔。然绍前预养压相改生略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地位尊贵的英雄好汉,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却无处施展才华抱负,含恨离世。那尔苏的他略眼落拓际遇,不能不发人深思。与那尔苏形成对比、映射的,是高高在上的女性统治者:慈禧太后。作者在书中表现了她玩弄权术、阴引露绿末科重吃险残忍的一面,更周茶突民饭多的是表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柔软、多情的一面…… 故虽少南粒额本书获孛儿只斤蒙古文学奖。
格日勒图编著的《阴促守挥判际鸡贵职十阳树》的男主人公那尔苏贝勒,是一位英姿飒爽的蒙古族好汉,宅心仁厚,有着身为中国人和成吉思汗后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街头肆意欺凌同胞的洋人,麻木不仁或胆小怕事的国人"看客",如同一正一反两股狂潮激荡着这位英雄的心房,他挺身而出,狠狠教训不可一世的洋人……这一幕将那尔苏英勇无畏的阳刚气质和磊落潇洒的任侠风范展露无来自意,可谓点睛之笔。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地位尊贵的英雄好汉,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却无处施展才华抱负,含恨离世。那尔苏的察拿住武敌受待落拓际遇,不能不发人深思。验零之京油拉电鲜间与那尔苏形成对比、映射的,是高高在上的女性统治者:慈禧太后。作者在书中表现了她玩弄权术、阴险残忍的一面,更多的是表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柔软、多情的一面……本书获孛儿只斤蒙古文学奖。
格日勒图,蒙古族,1956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通辽市文联副主席。1985年开始文学360百科创作,已出版二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我所熟悉的小天地》《草原之魂》《安代》等。短篇小说《云青马》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索龙尽法得花满绝嘎奖",长篇小说《阴阳树》获蒙古文学"孛儿粒势只斤"一等奖,歌曲《家乡那棵古神树》(词作者)获全国"群星奖"。
阿拉坦连光几情孙论喜来请昌,蒙古族,1953年生。通辽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自1995年开始翻译创作,已出版散文特写集《故园心眼》和蒙译汉《科尔沁民歌二百首》。五集广播连续剧《大林泰和保法衡肥措足讲审留很胞他的儿女们》获2003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晚清宫廷、满蒙皇族及上层社会内部不同层面上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
西太后慈禧和那尔苏贝勒之间有着怎样亦性亦情的纠葛?
小说结构匀称,文字老到,肌质丰满,人物形象鲜明。
映局还儿座安本书荣获孛儿只斤蒙文文学奖,收入"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第一辑"。
--编辑推荐
《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的初始成果开始和立准海技热督读者见面了……这一工程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内蒙古担当,更是对文学内容建设的草原奉献!
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迁徙的脚印一串又一串。于是,经历过沧桑的草原充满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草原的这个记忆中,有他们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跋涉乙程经历;有他们从部落成长为民族的自豪情怀;有他们建立政权、制定制度、践行管理的丰富经历;有他们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按照草原大地显示给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投主处且开他们按着游牧生活的存在形态创制而出的大步行走、高客声歌唱、饮酒狂欢,豁达乐观而不失细腻典深雅的风俗习惯;有他们担当使命,不畏牺牲,奋力完成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和各民族人群味谁生红粒农最介纸兵生存需求间的无障碍对接的铿锵足迹……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
1
此乃深宫秘史--开卷之第一章。诚如"文章铺陈珠宝隐,道出原委金石开",笔者虽无妙笔生花之功力,但愿意抛砖引玉,述说来龙去脉。
现今的辽宁省康平县境内有一座小村庄,人称添寿庄。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来自五荒八地,五王八旗;这里土地肥沃,牧场辽阔,清末隶属博多勒噶台和硕亲王旗的领地。庄后有座山叫华山,华山的山阳长有一棵粗壮的古榆树。因四周除了些灌木和草丛,没有任何乔木遮挡,来自所以,古榆的树冠向四外任意伸展,宛如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郁郁苍苍,从360百科远处望去,仿佛一团黑云悬浮在空中。这棵古榆树何时生何时长,庄上的人谁也说不清道不要仅明。自古存留在这里的这棵古榆,久经风吹雨淋,饱受霜打雪压,练就了不畏酷暑、不惧严寒的坚强品格,凭借上天的阳光雨露,依托四季的地利天时,生生不息,经久不衰,时至今怕协鲜解主日,仍枝繁叶茂,生机盎尼充越推收命办介然。
神奇的是,每逢春异及哪烈天,这棵古榆半面枝头挂满串串榆钱,而另一面却空空如也,从未结过半片。正因如此,这里的人们称点建思判乡这棵古榆为"阴阳树"或"日月树"。伴随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这棵古榆年年华发,岁岁凋零。当地百姓虽没将它当成保佑山水的神灵,拿着牲品去祭即宪放纸奠、供奉,却也从未有人胆敢去斧砍刀伐,肆意损毁它的枝丫。每当傍晚,有人骑马或坐车路过此处,都要下马下车,徒步行走,否则就会发生马惊车翻的惊险之事。由此有人这样猜测说:"不止草木,这世界上的万物,然功杨八医见防例端都和人一样有感知和灵性。如杨太真沉香亭上的莲花,端正楼上的相思树,昭君墓上的常青草,都说是上天赐予了灵性。依我看呐,这棵树或许也得到了苍天的什么灵性也未可知。"
更加神奇的是,每当天上没有半点风丝,地上一派安谧静默之时,这棵古榆便独自在那里悠悠晃动,发出轻轻的啸音。啸音执冷脚边道备缺犹如窃窃私语,低低呻吟,嘤嘤抽谈任皇买因映泣,仿佛在倾诉着某一个年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某一境校更个神秘事件。
说起来还真有几分神秘。在这棵古榆下面存有一座古墓,古墓的主人还远觉同身失统真有些来头。他就是在中销安虽课离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得到过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皇帝的恩宠,效忠满清,被视为"烈马的套索,驯马的缰绳"的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孙那尔苏贝勒。那尔苏贝勒在光绪十六年(1890)不幸去世,离开了他眷恋的家庭和亲人。在那时,这里物药行山清水秀,富饶美丽,自然环境丝毫没有遭到破坏,就像是一个闺临非笑跟来完中处女,纯洁、健康、秀美,毫无种瑕疵,分外妖娆。
据传操院红纸要村包吸专门脚,正当在生活上春风得意,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号称人杰的那尔苏贝勒,为了维护家族的完整,保护妻儿的平安,跟随父亲伯彦讷谟祜亲王,眼含泪水,心情沉重地从遥远的京乱世先地看气械食城出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路奔波,像一只离群的孤雁,朝着北方不停地飞。最后,飞落到这里,了却了一生,于是就把他安葬在这里。那尔苏贝勒去世后,当朝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悲痛无比,特派专使前来吊唁。还专门从国库拨出大量比伤呀船黄金白银,大兴土木,修建陵园,以亲王的规格,重新进行了安葬。由此,当地人将那陵园称为"孝节陵"或"孝子陵",蒙古语称"高勒其雅莫",即孝节陵之意。
单说孝节陵当时的情景。整个陵园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方圆一千五百多亩,三面环岗,南向开阔,一眼看去,就是个风水宝地。陵园正门,雄伟壮观,陵门两侧摆放着两尊巨大石狮,给陵园平添了几分威严,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走进陵园,迎面是三间正殿。正殿两侧,各六间偏殿。所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从正殿走去,便是三间祭殿。祭殿后面是半环状土台,台前就是陵墓。墓前矗立着一座雪白的汉白玉墓碑,上书"诚慎亲王那尔苏之墓"。陵园围墙全部由青砖砌成,白灰抹面,涂赭红色;墙头由三角形莲花纹瓦滴水,圆状兽面瓦覆盖。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有四姓八户人家专职看守陵园,并且每年举行三次大祭,每月两次小祭。每到祭日,僧侣云集,诵经作法,求安祈福。现如今,王陵往昔的壮观早已灰飞烟灭,消失殆尽,除了这棵古榆依然孤零零地挺立在那里,其余皆成残砖碎瓦,一片狼藉。
那么,作为国母太后,为什么将一个名不见经传、对朝廷没有多大贡献的普通贝勒,以亲王的规格厚葬呢?故事也正是从这里说起。看客要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了解慈禧太后与那尔苏贝勒珠联璧合、情同手足的情感渊源,那你就不必惜时浅尝辄止,要耐心地读下去。此书虽然对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但可以拨动你的心弦,愉悦你的耳目。只要能让你由此及彼地联想一些事,笔者也就算没有枉费心机、徒劳身心了。
2
清光绪十四年(1888)阴历八月十五清晨。东方破晓,黑暗被晨曦驱散,大地山川沐浴在暗黄色之中。在习习晨风和道道朝霞里,屋檐金光闪闪的清皇宫殿和宫中园林秀木,在清晨的安谧中一片森茫,不禁让人想起海市蜃楼的缥缈景象。今天,西太后要到北京西郊的清漪园参加祭月盛典,因此,整个紫禁城里,凤楼祥云缭绕,龙阁喜气笼罩,一派繁忙热闹景象。特别是乾清门的众侍卫使臣,因为要护送西太后去清漪园,所以提前做好出发准备,马匹都收住缰绳,等候号令,待一声令下,立马出发。在这些侍卫使臣当中,有一位大汉,身量比别人高出一头,腰身不粗不细,长得不胖不瘦,红润光泽的大脸盘上,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熠熠生辉。他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扶着鞍鞒,昂然肃立在那里,周身散发着方刚血气和青春活力。他的与众不同格外引人瞩目,他的魅力分外撩人心魄。他就是乾清门侍卫那尔苏贝勒。
那尔苏于同治四年六岁时受封为贝勒,并被选定为额附(驸马)。被指定嫁给他的格格是醇亲王奕璇的长女。遗憾的是那位格格在六岁时不幸夭折。那尔苏头戴镶有红宝石顶子、额檐嵌有三颗宝珠的银翅凉帽,身穿前后四个爪钩缀着四个圆形蟒缎刺绣的蓝色朝服,腰间扎着镶金嵌玉,挂着珍珠配缀的礼带。此时,他手牵的绰号为"飞马白"的大白马却不安分起来,不是围着他身前身后打踅,就是用前蹄刨大理石地面,刨得地面直溅火星。说话间卯时已到,宫中鼓乐陡起,响彻云霄。随后,手擎双凤扇、龙团扇、孔雀扇的仪仗队从宫门鱼贯而出;紧随其后,一群身着蟒缎旗袍的宫女,手擎曲柄七凤黄罗伞,散发着芬芳款款走来。一帮知事太监身穿绫罗绸缎,有的手里拿着熏香手帕,有的抱着净身匣子,有的扛着桌椅板凳,有的抬着锅碗瓢盆。这些人,手脚麻利,行动敏捷,如风卷残云,忙中有序。正当此时,珠帘挑起,金殿里现出太后的轿子;不多时,身穿一色青衣的八个太监,抬着金顶黄罗绣凤轿,在两个侍卫的左右护卫下,从午门的正门走了出来。
"老佛爷吉祥!"
"圣母万岁,万万岁!"顷刻间,各种各样的祝福声此起彼伏,山呼海啸;前来护送西太后的众王公大臣,甩动着衣袖,扑打着袍襟,纷纷跪趴在道路两旁;抬轿的太监步伐利落,一步不停地径直走过。轿子后面,紧跟着一队身穿朝服、头戴朝帽的侍臣和护卫马队。在马队的最前面,紧贴着金顶黄罗绣凤轿,身穿青色蟒袍、腰扎碧玉宝带、头戴珊瑚顶凉帽、骑着枣骝色高头大马的那位,就是总管太监李莲英。那尔苏贝勒在马队里殿后。他的坐骑飞马白膘满肉肥,两胯溜圆,体形修长,走在队列里异常兴奋,不时地摇头摆尾,张开大口,圆睁鼻孔,发出咴咴的声响,宛如云中蛟,海中龙。
长长的队伍在鼓乐声中很有秩序地缓缓行进。这时,李莲英在马上时不时地欠欠屁股,用女人般尖细的声音催促着抬轿的太监:"快点儿走,快点儿走!"
此时的街路,旗幡招展,绸缎飘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嘈杂情景难以形容。那尔苏贝勒一心惦着胯下的飞马白。这个畜生原本就机灵好动,现在很不安分,如不慎重,不定会闯下什么祸端。他这样想着,勒紧嚼绳,丝毫不敢放松。然而,此时的飞马白不是忽地一下前蹿,就是突地一下后退,根本不按主人的意图走,这真让他手捏着一把汗。
真是怕啥来啥。那尔苏贝勒正在如履薄冰地向前走着,突然有一颗鞭炮落在飞马白蹄下炸响,声响未落,这匹马猛地前蹄腾空,随后向前狂奔,驰过太后的銮驾时,将一个抬轿的太监撞倒。刹那间,那尔苏贝勒几乎灵魂出窍,大脑一片空白。他本能地猛扯嚼绳,戛然控住烈马,飞身下马,跪倒在太后轿前请罪。此时的那尔苏贝勒开始逐渐清醒,心想:这一下可完啦,我的人头将要落地。想到这儿,他脸色变得煞白,两鬓沁出冷汗。被制服的飞马白的一边嚼口被扯裂,鲜血滴答滴答地落在大理石地面上。
西太后紧锁两道春山眉,圆睁一双秋水眼,胸中迸出难以容忍的团团愤怒火焰。她额头上的珍珠八宝头饰、光闪珍珠坠儿和日月悬空的五凤钗,闪出道道刺眼的白光。
"是哪个无礼的畜生胆敢如此捣乱?!"
听到太后的怒吼,李莲英慌忙踩着小太监的脊背下马,来到太后面前,低头弯腰,两手垂地:"回禀太后,是科尔沁贝勒那尔苏。"
"那个畜生如今在何处?"
"太后吉祥,他正跪在您的驾前请罪。"
西太后此时才发现轿前跪着个年轻人。她俯身看去,跪在轿前的年轻人身穿紧袖蟒缎衣,腰扎嵌满珠宝饰物的碧玉带,头戴雪白的银翅贝勒帽。不看则已,这一看,西太后在心里暗暗吃惊:他的清纯无与伦比,他的英俊无以言表,宛如雪夜的月亮,雨后的太阳。他的眉宇使草木增彩,他的面庞令山水逊色。西太后目不转睛地呆望着,完全忘却了愤怒和咆哮,心想:在人世间竟然有如此英俊之人!此人定是汇千人之外貌、集万人之心智的龙子龙孙。
在后面等候的众臣和侍卫,有的为那尔苏捏着一把汗,有的暗暗幸灾乐祸。
过了片刻,西太后猛然感到自己有些失态,于是佯装愤怒地吼道:"卑贱的奴才竟敢如此放肆,你到底怀的是何歹念?!"
那尔苏贝勒更加恐惧。但他想死也死个明白,于是壮着胆抬起头,怯怯生生、勉勉强强地回道:"请万岁太后饶恕,奴才我死罪。刚才是奴才的马因鞭炮受惊……"
幸好被撞倒的那个太监只受些皮肉之伤,无碍大事,西太后的脸色多云转晴,语气像是在提醒又像是在命令地说道:"太后我今天饶恕了你。为何要骑那个野畜生?回去后要削减它的草料!平身吧!"
那尔苏贝勒像是死里逃生一样,从紧张害怕到喜出望外,嘴里连连说着"嗻,嗻",叩头谢恩,赶忙站起。
3
西太后在一群宫女和太监的簇拥下,登上清漪园排云殿眺望。她看到青山巍巍,绿苇茫茫,花儿在秋风中摇曳,浮云在湖水中倒映;她听到这边树枝上鸟儿争鸣,那边草丛中蝉儿欢唱。大自然如此的音韵美景,让她耳目愉悦,心旷神怡,心中油然生出这样的诗句:
秋风送爽碧空晴,
远山崔巍叶微红。
佳丽追逐鲜花里,
游客陶醉岸柳中。
绿苇荡起千重浪,
雕梁画栋万种情。
举樽酹湖寄心曲,
激情澎湃胸中涌。
正当此时,一股芳香随风飘来。西太后问询左右:"是何气味如此沁人心脾?"
闻听发问,站在太后旁边、号称"百花仙子"的老太监赶忙向前,恭恭敬敬地躬身答道:"秋花亭前的菊花正在绽放,这一定是菊花的芳香。老佛爷如有兴致,可前去观赏。"
听到回禀,西太后说道:"当下太阳还很炎热,待到凉爽些再说吧。"
说话间,那边林中传来百鸟争鸣声,悠扬悦耳、婉转抒情;西太后听了却像如泣如诉,心里不免有些伤感。心想,这些鸟儿不知在为谁如此悲歌,如此吟唱?想到这儿不禁长叹一声。
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亭台楼阁的门窗都挂起水晶灯笼,园中树木的枝枝丫丫都挂满了彩练。特别是沿着湖岸布置的羽翎灯和走马灯,上下闪耀,相映成趣,争光斗艳,在碧水蓝天的衬托下,流光溢彩,把天地变成了巨大的水晶宫。
辅佐大元朝的首臣耶律楚材的墓,就在这座花园东侧,墓旁立有两尊石人。据传,在乾隆年间,这两尊石人中的一个,连续几天的夜里,头上发出红绿怪光。对此怪象,全城上下舆论哗然,于是有人向高宗弘历奏禀此事。猜忌多疑的弘历感到,这肯定是蒙古人将要再度兴起的征兆。蒙古人熄如灰烬,燃如山火,他们若要兴起,后患无穷。于是派人将那尊石人的头砸掉。
月光如水。太后坐着二人抬的轻便小轿,带领众使女侍从,从佛香阁东侧,绕过逍遥廊绿门,沿着知春亭前面的大理石护栏,穿行在绿柳青松之中,不一会儿来到了昆明湖边。
太后刚踏上湖边台阶,随即有十几只彩漆篷船鱼贯驶来。众人将西太后扶上最大的那只龙头船,而后各自登船,找好位置,或站或坐,落下珠帘缎幕,摇起桂树橹,划起云杉桨。待到船一启动,船上金钟玉磬、笙管笛箫同时奏响,喜庆宴曲,动人心弦,撼人心魄。伴着音乐声船队顺流而下,渡过水星园,来到吴月宫的深水区。此时的众宫女忘却了羞涩,自由欢愉,有的朝着月亮说着,笑着,唱着;也有的端坐在那里,默默无语。
这时,陪同西太后出游的文武大臣、随从太监,都身穿蟒缎,外套马甲,脖颈上挂着檀香念珠,汇聚在望月楼等待太后的光临。当太后一下船,众人山呼万岁,一齐跪倒在地,行叩拜之礼。
月挂中天,像银镜般清澈。在月光照耀和香风吹拂下,周围的树木、花草都显得有了灵气。特别是那群宫女,身穿红绿绸缎,站在轻烟缭绕的香气当中,随着微风吹拂,朗月照射,绸缎闪烁,色彩斑斓,宛如天仙下凡;白玉台阶、水晶栅栏在月光和灯光下,熠熠生辉,色彩变幻,光怪陆离,如梦如幻。西太后与荣禄等人说着话来到祭月案前,在七尊香炉里各插上三炷安息香,然后来到万盏佛灯前,跪在三爪金龙毯上,面朝明月,口称"月亮姐姐",虔诚祈祷。众人随后纷纷跪地。一时间,除了叩头声和金玉饰物相互碰撞发出的噼啪之声外,说声、笑声、咳声骤然而止。
祭拜完月亮,西太后很想再看一眼那尔苏贝勒。她转动着凤眼左顾右盼,但那尔苏贝勒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然而,那尔苏贝勒的身姿、体貌、眉眼,在她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时时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
西太后登上望月楼,来到望月台前入座。在她身后站立着四个宫女,手里拿着羽毛扇为她轻轻扇风。
西太后举头望着当空皓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随着这声长叹,仿佛自己心中最为稀缺珍贵的东西向她款款走来。正在这时,李莲英慌忙走到她面前,以无比温顺柔软的神情问道:"万岁圣母太后吉祥,饮酒吧?饶恕奴才迟到的罪过。"说着拿起酒壶,在太后的九龙杯里斟满了酒。
这盏九龙瓷杯是稀世珍宝,杯外图案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在蒙蒙山水当中,九条青龙腾云驾雾,翻飞嬉戏。九条龙当中最粗的一条呈吸水状,把前半身探进杯内,脊背上的鳞片闪着耀眼光辉。当斟酒的时候,龙口中的金球不停转动。
太后接过李莲英敬的酒,有心无心地抿了一下问道:"你过去可曾认识那个叫那尔苏的人吗?"说完高傲地抬起头,挺起胸。
"回禀太后,认识有了几年。万岁您或许有所不知,此人是朝廷的亲王、九门提督、领侍卫内大臣伯彦讷谟祜之子。"
"哦,那就是说他是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之孙啦?"
"正是。万岁您因何提及此人?"
"随便问问。此人相貌堂堂,可称得上一表人才呀。"
李莲英是个思维极为敏捷的绝顶聪明之人,只要太后稍加点题,他就能洞悉她的言外之意,随后就会投其所好,不择手段地前去实现她的目的。李莲英从西太后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大体猜出了她的心思。但他没有再问,而退到一边,岔开话题,低着头轻声问道:"万岁太后欣赏乐曲吗?"
"乐器一多,喧闹嘈杂,哪个也听不出个头绪。还是让唢呐手到那边单独吹奏吧,这样反倒赏心悦耳。"
李莲英连连应道:"嗻,嗻,按太后您的吩咐,我马上前去安排。"
西太后正在侧耳聆听,那边桂树林中唢呐响起,顷刻间,草木的沙沙声,众人的喧嚣声,全部淹没在尖利的唢呐声中。
唢呐的声音呜呜咽咽,旋律清脆悠扬,节律抑扬顿挫,音韵如说如诉。然而西太后却想唱而没有心情。西太后原本喜欢唱歌并且唱得还很是靠谱儿。最初被选进宫时住在圆明园,后来她凭着这样一首歌打动咸丰皇帝奕并得到他的宠爱:
丹凤独栖深苑中,
慢慢长夜守梧桐。
翘盼南方祥云起,
振翅翱翔万里空。
剪除心中悲与愤,
昂首敛羽待飞腾,
争高夺远志不移,
不管东西南北风!
音乐能表达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唢呐仍然在清脆地响着、明澈的乐曲充满激情,激荡着人们的心扉,像一股春风抚弄着人们的耳朵。闭目遐想,宛如有一对蝴蝶相互追逐,一只藏匿在一簇花朵后面;而另一只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伴侣,在金色阳光里比翼双飞。乐曲转调,渐渐从婉转到奔放,仿佛像滴水汇成大海,奔腾呼啸,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乐曲戛然停止,月朗、星稀、风清,园中一下变得非常寂静。正当人们意犹未尽,面面相觑之际,唢呐声重新响起,从刚才的奔腾呼啸,变成了百鸟争鸣。西太后听着听着,不知想到了什么,两眼溢出了泪水。她用桌案上的手帕轻轻擦了擦泪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她就这样一边听着乐曲,一边喝着酒,暗自在心里反复发问:苍天啊,你为何如此地孤立和折磨我?寂寞孤单的我今夜只能与明月相伴!你赋予我执掌江山、管理朝廷的权威与福荫,但我形只影单,孑然一身,除了影子连一个知己都没有!我曾试图用浑烟慰藉自己,但烟雾带不走我胸中的烦恼;也试图用浊酒安抚自己,但浊酒浇不灭我心头的忧愁!我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两个知音?我到底同何种人如何交往、如何交心?我身着绫罗绸缎,口饮玉液琼浆,难道这就是享受,这就是幸福?呜呼!大地不能没有阳光雨露,人心不能罹患爱的饥荒!
…………
致读者
《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和《优秀蒙古文文学作品翻译出版工程》的初始成果开始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值得加以庆贺的事情。因为,这一工程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的内蒙古担当,更是对文学内容建设的草原奉献!
在那远古荒蛮的曾经年代里,不知如何称呼的一群群人在中国北方的大地山林间穿梭奔跑,维持着生命的存延。慢慢地,他们繁衍起来并开始有专属各自的族称,然后被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所驱使着,一个接一个地走出山林过起了迁徙游牧的生活。于是,茫茫的草原就变成了这些民族人群书写盛衰成败的出发地。挥舞着战刀和马鞭,匈奴人第一个出发了,紧接着鲜卑人,然后是突厥人,再后是契丹人、女真人,之后是蒙古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踏着前人的足迹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如今,回首望去,他们奔腾而去的背影犹如一队队雁阵,穿过历史的天空渐渐远去……
雁阵飞去,为的是回到温暖舒适的过冬地。而北方民族依次相续地奔腾前去,为的却是要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融汇对接。
这是一个壮观的迁徙,时间从已知的公元前直到当今年代。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也有所变化,但这种迁徙依然不停地进行着。岁月的尘埃一层又一层,迁徙的脚印一串又一串。于是,经历过沧桑的草原充满了关于他们的记忆。在草原的这个记忆中,有他们从蛮荒走向开化的跋涉经历;有他们从部落成长为民族的自豪情怀;有他们建立政权、制定制度、践行管理的丰富经历;有他们敬畏自然、顺应规律,按照草原大地显示给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而生的悠悠牧歌;有他们按着游牧生活的存在形态创制而出的大步行走、高声歌唱、饮酒狂欢,豁达乐观而不失细腻典雅的风俗习惯;有他们担当使命,不畏牺牲,奋力完成中国版图的大统一和各民族人群生存需求间的无障碍对接的铿锵足迹;更有他们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和生存内容的一次次转型与中原民族相识、相知,共同推进民族融合、一体认知,携手同步的历史体验;还有他们带着千古草原的生存经验,与古老祖国的各族兄弟同甘苦、共命运,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灿烂篇章的不朽奉献……
承载着这些厚重而鲜活的记忆,草原唱着歌,跳着舞,夏天开着花,冬天飘着雪,一年又一年地走进了人类历史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节奏,草原和草原上的一切激情澎湃地日新月异的时候,我们在它从容的脚步下发现了如土厚重的这些记忆。于是,我们如开采珍贵的矿藏,轻轻掀去它上面的碎石杂草,拿起心灵的放大镜、显微镜以及各种分析仪,研究它积累千年的内容和意义。
经过细心的研究,我们终于发现它就是草原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它向世界昭示的核心理念是: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还有它留给往时岁月的悲壮忧伤的英雄主义遗风!这样,当世人以文化为各自形象,与世界握手相见时,内蒙古人也有了自己特有的形象符号--草原文化!
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是内容,而文学就是为这一需求提供产品的心灵劳作。因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世界才会光彩夺目。文学也是应该这样。所以,我们大力倡导内蒙古的作家们创作出"具有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文化特点、草原文化气派"的优秀作品,以飨天下读者,并将其作为自治区重大的文学工程加以推动。如今,这一工程开始结果了,并将陆续结出新的果实落向读者大众之手。
在此,真诚地祝福这项工程的作品带着草的芬芳、奶的香甜、风的清爽和鸟的吟唱,向大地八方越走越远!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