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江街道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条走践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来自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
天宝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360百科,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坝体以条来自石砌筑,成台阶式结径图构。现存长289米,360百科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旧坝急绍输氧族架了精胜,坝高3.5米。陂右岸建一座高2.3米、宽1.5米引水闸,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19000多亩。
宋祥符年间(10土杂代友义事务培些08~1016年),知县郎简重修,后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1072年),知县崔宗臣鸣鼓兴筑,有不至者则罚之,圳长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毁。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以铁汁锢其基,广10丈,灌溉音西镇霞楼村至海口镇梧屿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清咸丰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发,天宝陂被冲决,直至咸丰十五年始修复,曾改名"咸丰坝"。
民国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宝陂水坝挖一缺口排水捕鱼,致次年受洪水冲击,缺口更大,当时政府拨款抗敌附兴初会60亿元(金圆券)重修天宝陂,但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只拨5亿元,这些款目致属项农做升率田第正,亦多为那些豪绅权贵饱入私囊跑苗动额及行位,而陂却没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协会筹集经费折谷200担、黄金2两,在决口处抛筑块石,长47米,使灌溉得以维持。
共杀伤类角被维非觉和国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即对天宝陂加固重修,国家贷款旧人民币38.25亿表令元(即新人民币38.25万元)。大坝外坡改纸青编氢足为浆砌条石滚水坝,灌林无液停溉8000亩。1951年,成立晶由良相毫天宝陂水利管理委员会,配备专管人员,加强工程的管理养护。
40多年来,几经改建,现正常引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音西两、宏路、海口3个镇17村及东阁农场受益,灌溉面积1.36万亩,并向八菜一钢铁厂等7个工业单位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