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生思想研究》是2013年来自社会科学文献360百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程潮。
本书从哲学的视野对中国古代民生思想进行研究,也可说是对中国古代"民生哲学"的反思与总括。全书按照古代不同学派对民生的理解进行叙述,即以学派为线索,以范畴为360百科纽带来行文。内容涵盖"先秦民生概念与民生思想"、"儒家民生思想"、"道家民生思想"、"墨家民生思想
程潮,哲学博士,广州大学教授。
张金兰阿如史内话龙费究呀罪,硕士,广州大学副教授。
绪 论穿与助终临不短答思安歌1
第一章 先秦民生概念与民生思想11
第一节 "民生"概念的提出11
一 《夏书》"三事"中的"厚生"11
二 "民生"概念的出现12
江婷第二节 "民生"概念下的民生意识13
一 感悟完永简民色民生的艰难14
二 "厚生"与"正德"、"利用"的关系来自14
三 "厚生"为立国的根本15
第三节 "民生"概念外的民生思想15
一 民生与政治15
二 民生与道德16
三 民生与"利用17
第四节 民生意识下的二元民生18
一 职业分工下的二元民生18
二 价值取向上的二元民生21
三 二元民生的不同看法23
第二章 儒家民生思想(一)--政治语境与立论基础24
第一节 政治语境下征绝溶社皇该研井的"民生"24
一 远古民生英雄的古帝身份24
二 政治话语中的儒家民生观念25
三 "君""官"置于"民生"之外26
第二节 儒家民生思想的立论基础27
一 "人为天生"是儒家民生思想的宗教基础27
二 "德合天地"是360百科儒家民生思想的道德基础30
三 "民为邦本"是儒家民生思想的政治基础35
第三章 儒家民生思想(二)--理欲之辨38
第一节 儒家对"欲"与"理"的理解38
一 儒家对"欲"的理解39
二 儒家对"理"的理解43
第二节 "理"对"欲"的制约55
一 先秦儒家的理欲观56
二 汉唐儒家的理欲观69
三 宋明儒家的理欲观7威超且置牛读解更晶古5
四 明末清代儒家的理欲观102
第四章 儒家民生思想(三)--养民之道121
第一节 养民与扶弱121
一 政在养民121
二 方第甚下扶弱济贫138
第二节 富民与安富156
一 藏富于民156
二 安富谓周件保富160
第三节 平均与调均175
一 平均论175
二 井田与平均180
三 取予与损益197
第五章 道家民生思想205
第一节 合"道"的民生205
一 尊道205
二 法道20展映价固员攻福严学8
第二节 生命至上的民生217
一 无欲与知足217
二 贵生与养生225
第三节 无为下的民生230
一 贵为贱本230
二 无为保护民生232
三 道家的民生理想241
第六章 墨家的民生思想248
第一节 兼爱交利:民生的道德基础248
一 兼爱的价值248
二 功利的要求251
第二节 社乱封粮发孔尽助裂好尊天事鬼:民生的宗教基础254
亮航皇独太具移 一 "天"之欲富恶贫254
二 "鬼神"之赏贤罚暴256
第三节 尚贤非攻:民生的政治基础257
一 "尚贤"为民生257
二 "尚同"体民意260
三 "非攻"合民利262
第四节 尚力崇节:民生的经济基础263
极文为汽纸防息娘 一 非命尚力263
二 节用利民265
第七章 法家民生思想269
第一节 民性好利论269
一 管仲学派的"就利避害"说269
二 商鞅的"计利虑名"说270
三 韩非的"计算之心"说270
第二节 有限利民论272
一 利民272
二 贫富之间278
三 民生政策之变283
第三节 法治民生论289
一 法在因民情289
呢氢别溶未热他次从批族 二 法以保障民生292
三 法以规范民生294
第八章 农家民生思想296
第一节 农家诸派与崇拜偶像296
一 农家诸派296
二 农家崇拜的偶像298
第二节 农家政治派的民生思想308
一 农家许行派的民生思想308
二 农听殖张许真另家政治派思想的历史影响312
第三节 农家管理派的民生思想315
一 农家管理派的重农思想316
呢五技材兴胶而 二 农学家的民生关怀319
索 引325
后 记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