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句容南乡花鼓戏

句容南乡花鼓戏是安徽省句容南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句容的南乡花鼓戏主要在当时的袁巷、天王、磨盘等十二个南乡乡镇流行。

  • 中文名称 花鼓戏
  • 外文名称 Huagu opera
  • 所在地区 句容南乡
  • 定义 常年演唱传统戏剧
  • 形式 "打五件",地摊子

简介

  南乡花鼓戏的形成,与移供脚专灯映升之否期改民关系密切。原来流行在湖北民间的花鼓调,和河南信阳、光山、罗山一带的灯曲,便随移民传入安徽皖南,后传入句容南乡,同当地民间歌舞逐渐合流,在农村广泛传唱。

  从逢年过节临时演唱的灯会歌舞,进一步发展为常年演唱的"打五件"。后又产生了地摊子演唱形式。

  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袁巷竹园艺人方元庆(号方九)为首和陈金山、杨光荣、杜庆荣、陈兰英等人组成句容第一个花鼓戏班-庆胜班,又称方九班。该班的唱功与做功均较为出色,为下路花鼓戏线置节福衣的代表,演出历时35年,在农村广泛流动来自演唱。

剧目

  除歌舞小戏外,有本戏和零唱。大戏有《蓝衫记》、《双合镜》、《兰丝带》、《磨房记360百科》、《站花墙》、《白扇记》、《山伯访友》等三十六本,小戏有《吴一文卖线》、《卖白布》、《卖棉纱》、《打瓜园》、《当茶园》、《扫花堂》左介完站波、《假报喜》、《打补钉》、《斩皇兄》、《小尼姑下山》等六十多出众圆终运任热洲某沿既静。大多为喜剧,通俗、活泼、乡土气息浓厚。其内容大多反席屋况利原映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的生谈足是加亚径活和道德观念。

  花怎措鼓戏其声腔有〔淘腔〕、〔北扭子〕、〔四平〕、〔悲腔〕、说跳为伤〔花腔〕等。其中〔淘腔〕,表现义者祖肉乱力较强,色彩丰富,分旦角淘腔、生角淘腔、花脸淘腔和丑角淘腔。它的板式较多,如"起板"、"落板"、"慢板"、"中板"、"快板"、"送板"、"连板"、"削板"、"数板"、"飞板"、"垛字板",以及"迈腔"、"散板"等,通过这些板式的组合与变换,抒发人物思想感情。同时〔北扭子〕主腔的发展,也较为完善,其旋律跳跃,节奏明快。分"正板"、"数体带板"、"对板"、"快板"。其中"哭板"演唱独特,唱时用锣鼓押腔,扣得很紧,形成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情状,因又称〔哭皇天调〕。此外主腔中的〔四平调〕,分正、反两种唱法,也运用多种板式,描写人物感情。如〔正四平〕多用来表应盾欢矛盾期现欢快,〔反四平〕多用于表现哀怨。至于主腔中的〔悲腔〕,由〔淘腔〕的"慢板"吸收民间"哭调"发展而成,旧富木板式有正、快两种,专用于悲痛、哭诉,经常附加在〔悲腔〕和〔淘腔〕中使用。

发展

  1950年,磨盘乡马里岗村简明高组成马里岗戏班,19月船稳据田海若随减久延51年陈金山在袁巷乡戴庄村组成戴庄戏班,1954年方元庆在天王乡后白寺指导组成后白寺戏班。

  自1954 年起,又复玉格鲁全面展开了抢救与继承遗产工作。文化馆组织快速除愿影精速宜人员整理了唱腔、曲谱,将锣鼓伴奏、人声帮腔改为丝弦音乐伴奏。

来自  198 0年,句容文化馆在天王赵巷举办了全市花鼓戏培训班,为花鼓戏培养人才。并创作演出了《三难小货郎》、《卖桃》等现代小戏,在镇江市文艺汇演中获奖。

  句容南乡花新不映鼓戏已列入句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