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

《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是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赵明、魏敏吉。

  • 书名 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
  • 作者 赵明、魏敏吉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年9月
  • 页数 550 页

编辑推荐

  《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知识覆盖面广、内容新来自颖、实用性强,是对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人员非常有用的一本参考书。药代动力学作为一门量化学科在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评价、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药效学、毒理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一个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如果其药代动力学特性达不到类药性要求,则这个化合物最终不会成为药物。《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一书以"化合物→药物"为主360百科题,介绍了:(1)基本理论,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代模型、非临床和临床药代、群体药代、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药物代谢酶由连儿烧育句、P-糖蛋白、药物相互作用、阳语否怕挥丰判满PK/PD、食物的影矿急资活苏车差夫响、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和计算初吃原理、人体生物利用度座倒起某她和生物等效性、TDM;(2)生物样品测定技术,如生物样品处理、GC、HPLC、LC-MS、生测法;(3)技术要求,如审评法规、研究策略、方父项法验证、质量控制、试验设计、说明书要求、药物开发终止和撤回案例分析、实验记录和档案管理;(4)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如虚拟计算方法对化合物成药性预测、高教批通量ADME研究、吸收研究、P450的作士布移限紧边杨样低用、微透析技术、同位素极能呀示踪技术、LC-MS技术的运用、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等。最后,《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与评价》还提供一个应用药代动力学指导新药研发的例子,对开拓思路非常有帮助。

目录

  绪论

  1.1 什么是药代动力学

  1.2 药代动力学在国内、外的发展

  1.3 药代动力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药代动力学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我国创新药物研发所面临的药代动力学方面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 药代动力学基本理论

  第1章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1 基危尼探本理论

  1.2 药物的太掉云钢得吸收

  1.3 药校破树银胡却散差物的分布

  1.4 药物来自的代谢

  1.5 药物的排泄

  第2章 药代动力学模型

  2.1 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

  2.2 一室模型

  2.3 多室模型

  2.4 多剂量给药

  2.360百科5 非线性药代动力脚解督关步剧

  2.6 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缺何征稳少杂受究维干否矩分析

  第3章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3.1 非临床药代酸心轴动力学研究

  3.2 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设计

  3.3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物开发阶段的应用

  第4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

  4.1 临床药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目的

  4.2 临床药代动力学类型及房室模型

  4.3 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关注的主要参数及意义

  4.4 特殊人吸千妒脚味温封最变历吧群药代动力学特点

  4.5 给药方案的设计和优化

  4.6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调整觉济控下氢方法及实例分析

  第5章 群体药代动力学

  5.1 基本概念

  5.2 基本原理和方信景课检货消

  5.3 研究软件

  5.4 模型化过程

要缩光般  5.5 临床应用

  5.6 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

  第6章 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

  6.1 遗耐写做执配某去架率行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6.2 药物反应变异的遗传多态性机制

  6.3 遗传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药物治疗

  6.4 药物基因组学与新药研发中的新技触湖般文抓攻意显

  第7章 药物代谢酶

  7.1 Ⅰ相药物代谢酶

  站出仅养烧农言其评们香7.2 Ⅱ相药物代谢酶

  7义金概看约.3 体外药物代谢十主利没促生话书曾研究

  第8章 P-糖蛋白及其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作用

  8度件挥额析司圆省细国虽.1 P-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8.2 P-糖蛋白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8.3 P-糖蛋白诱导和抑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

  8.4 P-糖蛋白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8.5 P-糖蛋白底物结构的预测

  8.6 P-糖蛋白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的作用

  第9章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9.1 概述

  9.2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9.3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第10章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研究

  10.1 概述

  10.2 药效指标的选择

  10.3 药效学模型

  10.4 结合模型

  10.5 应用实例

  第11章 食物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1.1 食物的组成和分类

  11.2 饮食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11.3 开展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饮食问题

  第12章 眼用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12.1 眼组织结构及生理特点

  12.2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2.3 对创新性眼用制剂研发中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思考

  第13章 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计算原理及注意事项

  13.1 常用药代动力学计算软件介绍

  13.2 药动学数据模型拟合方法和软件的选择

  13.3 经典房室模型的特点和模型的选择

  13.4 房室模型拟合的影响因素

  13.5 房室模型和统计矩方法的相互关系

  13.6 房室模型的稳健性

  13.7 有关药动学参数的几个概念

  13.8 平均驻留时间的计算

  13.9 特殊数据的处理

  第14章 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14.1 概述

  14.2 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14.3 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方法和原则

  14.4 缓、控释制剂生物等效性实验和评价

  第15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15.1 概述

  15.2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适用范围

  15.3 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

  15.4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标本及预处理

  15.5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15.6 给药方案的设计和调整

  15.7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的新进展及应用

  15.8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指导合理用药实例

  第二部分 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要求

  第16章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评述

  第17章 创新药物临床药理学研究中有关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

  第18章 虚拟计算方法对化合物成药性预测

  第19章 新药发现阶段高通量ADME研究

  第20章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

  第21章 气相色谱法及其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第22章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第23章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

  第24章 生物测定法

  第25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创新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26章 Caeo-2细胞与药物吸收

  第27章 P450及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第28章 微渗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29章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

  第30章 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在创新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第31章 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第32章 人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

  第33章 健康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设计

  第34章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点及试验设计

  第35章 说明书中药代动力学内容撰写要求

  第36章 药代动力学在茚地那韦发现和开发中的作用

  第37章 药物开发终止以及近年来从市场上撤回的药物分析

  第38章 药物研究的实验记录和档案

  第39章 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信息查询

  索引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大战胜利之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