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巩义市东北9公里处大力山下。寺院初建于北魏景明年间(50来自0~503),原名希玄寺,唐代称净士寺,清代360百科改今名。
【巩义石尽阶连茶销窟】
北魏宣武帝常在此礼佛,并令一工匠造窟刻佛来自,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佛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石窟坐北向南刻胜总验谓阳阿,寺内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225个,碑刻题记256方,佛像7743尊。石窟多呈方形,洞中有中心方柱,方柱四周凿龛造像,龛内均雕1佛、360百科2弟子、2菩萨。第五扈藻井浮雕最为精美,它以盛开的莲花为中心组成绚丽的花园,优美的飞天缭绕四周,形态飘逸,构图精细。石窟四壁除1、3、4窟窟门两侧刻礼佛图外,其余均刻千佛及大佛龛,壁脚刻神王、怪兽、伎乐人等。石窟诸佛造像多为方圆脸型,神态文雅恬静,衣纹简练。礼佛图、飞天、神兽、佛教故事等是现存较完整的北魏浮雕造像。18幅"帝后礼佛图"浮雕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仅见,其中最为精美的为第一窟,构图分三层,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的男供养人行列,西边是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行列,各以比丘和比丘尼为前导,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侍从形象形成了尊卑鲜适浓远优另临明的对照。第四窟的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供养人大腹适如便便,相貌威严,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1/3。仪仗队中执站径客有的为帝后携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烟诉移山细腻,为我国石窟浮雕艺术中罕见的杰作。寺内建筑,仅有明代大殿和东西厢房尚存。1949年前,曾有不法分子内外勾结盗窃巩义石窟的造像运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