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耕作文化是农业作来自业方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旱田耕作文化相对。它的最大地域特性是分布在气候第末湖本叫末酸的杆湿热,地形较为平坦的地区。主要作物是以生产水稻为主。在中国,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是典型的水田耕作文化区。这里有平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有温热的气候,河湖纵横,水田成片,限密而味否字住进发展成为著名流案结友小的"鱼米之乡"。世界上季风气候比较典型的地区,也是著名的水田文化耕作区,例如,亚洲的东南部,南亚等地区。从地形和气候方速怕否脚面考察,适宜发展各种水稻,从而形成地球表面特殊的水稻耕作文化区。
来自 中唐以前,精耕细作主要体现在旱地农作技术体系的成熟上,晚唐以后则主要体现在水田农作技术的成熟上。从宋辖全境看,两浙、江360百科东、福建沿海和成都平原属于当着步资草织失时精耕细作的先进行列。奏去鱼北宋中叶秦观说:"今天下之田称沃衍者为吴越闽蜀。其亩所出,视他州为数倍。"宋朝地方官在《劝农文》中,通常以两浙的农作方式,作为其它地区的示范,如陈造在房陵劝农时,就说:"夫淮、汉之俗,大抵略同。权守,淮人也,亦以农起家,每不自以淮俗为是,而农器之制必访诸浙,耕者、蚕者亦取法于浙,故农功日劭,亲旧之见从者日以给更血乙挥足。"再如,黄震在抚州加香艺氧劝农,高斯得在宁国府劝农,陈傅良在桂阳军劝农,均以两浙的耕作方式作为振几论消陆正元这些地区的示范。这种精耕细作的农作技术,尤以革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最为突出。以水稻种植为仅太祖皇延终烧修刑推例,除去肥料,耕、画觉种、耘、水在当地水田的经营给课效课凯中,都特别有讲究。
一是多次翻耕,土熟如面优当她罗足末留织害。稻田对土质的要求高,必须深厚、肥沃、松软。对此,两浙地区的农民已有明确的认识。除讲求深耕细耙之外,并首次利用冻融这种自然陈且力改良土壤。宋朝农学家陈旉指出,"于秋冬即再三深耕龙四之属直要迅丰结第之,俾霜雪冻冱,土壤苏碎"。朱熹在谈到水田耕翻时,也表达了相近的口英四呢论盟席影钱压看法,"大凡秋间收成之后确何挥色受空练河设找业,须趁冬月以前,便将户下所有田段一例犁翻,冻令酥脆"。除了利用冻融外,也注意借助盛夏太阳的暴晒来熟化土壤。陈旉认为:"早田获刈才毕,企二读利随即耕治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利用冻晒,既可使土壤酥碎,又能起自然松土与杀虫破第谈长景活告作用。除秋冬耕翻之外,春季又要进行一次,"春二月又再耕,名曰耘田"。经两次犁耕,土质松细,故时人认为"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人土坚致而不疏"。
其次,对选种与育秧特别重视。好种出好苗,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常识。"种"是农胜操业生产的要素主体技这会完龙,一切有关农业的自然要素和技术要素,都是要通过"种",即农作物本身的作用,才能转变为农产品。没有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即使自然气候再风调雨顺,劳动者再胼手胝足,要想夺取高产也是不可能的。大概正是如此,北宋人谢邦秀在诗中说:"嘉谷传来喜两获,薄田不负四时耕。"选好良种后,培育壮秧是水稻丰收高产的先决条件之一,"拣选肥好田段,多用粪壤,拌和种子,种出秧苗",浸种下秧,深耕浅种后,秧苗既长,"便须及时栽插"。
再次,在田间管理方面,对中耕、除草、壅根、增肥、保水和烤田等田间作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禾苗生长过程中,杂草亦生,"浙间三遍耘田,次第转折,不曾停歇";有时还放干田水,逐一拔出杂草,沤在泥中,培固禾根。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如果天旱缺水,便须以水车车水,"全家大小,日夜不停";"大暑之时,决去其水,使日曝之,固其根,名曰靠田;根既固矣,复车水人田,名曰还水";而"还水以后,苗日以盛,虽遇旱叹,可保无忧"。
水田耕作制度的发展,总的由一熟到多熟,单一到综合,粗放到集约,低产到高产。
清及民国时期,境内水田耕作方式,主要是一季稻加冬闲。山区以一季早稻为主,收获后泡冬蓄水,约占60%;平区和丘陵区以种一季中稻为主,收获后,泡冬或冬干,约占40%。部分水田稻作收获后,播种秋冬季作物或绿肥。山区、平区和丘陵区均有分布。主要形式有稻~肥(苕子、满园花、紫云英、大麦);稻~油菜,各县较普遍;稻~麦,主要分布于辰溪、晃县、溆浦、芷江、黔阳、麻阳等地;稻~薯,主要分布于山区;稻~荞,除高寒山区外,各地均有栽培;稻~菜,主要分布各县城郊区。一季稻~冬闲或以一季稻为主的复种制,是农民在长期实践中顺应自然条件而形成。好处是有利于蓄水与养地,但土地利用率低。
解放后,随着水利、肥料条件的不断改善,旧的耕作制度已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40年来,以增加复种、提高单产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改革,经历了多次反复。
1950~1953年,基本上沿用稻~冬闲、冬泡制,占耕地面积80%。提倡多种多收,有20%的水田种二熟。1950年,粮食复种指数119.37%,1953年增加到127.53%。
1954~1961年,耕作制度实行"三改":改迟中稻为早中稻或早稻;改一熟制为多熟制,提出消灭秋闲田;改革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试种、推广双季稻。早中稻、迟中稻或单季晚稻面积,1954年376.73万亩,1957年缩小到349.70万亩,1961年为306.12万亩。水田二熟制面积扩大,1954年为586.09万亩,1960年增加到756.20万亩,多为稻~麦、稻~油、稻~荞等,并出现油菜~早中稻~秋薯,麦~早中稻~荞等三熟。双季稻试种、推广,1951年,溆浦县劳动模范舒承顺试种双季稻1分田,通过精心管理获得成功,早稻收获5斗稻谷,晚稻于7月15日栽插,收谷4斗,两季合计9斗。1952年,湘西行署农场首次试种间作双季稻1亩。翌年,朝瓦溪试种连作双季稻18亩,两季亩产278公斤,比一季稻增产30%。1954年,辰溪、溆浦、麻阳、芷江、怀化、通道等县农场试种200亩,早稻亩产368斤,晚稻179斤。其后,双季稻在区内逐步推开。1957年16.82万亩,早稻亩产411斤,晚稻247斤;1958年大面积推广,达到48.19万亩,早稻亩产424斤,晚稻252斤;1960年猛增到83.88万亩,早稻亩产323斤,晚稻62斤。此期粮食复种指数,1954年为130.64%,1958年167.79%,1960年176.15%,1961年降至144.71%。
1962~1970年,由于改制步子过快,肥料、技术、种子、水利等条件跟不上,不少双季稻没有达到高产目的。通过调整,双季稻面积相应缩减。1962年,双季稻减少到6.05万亩,1964年缓慢地回升,但单产却有所提高。1964年为10.38万亩,早稻亩产390斤,晚稻292斤。1968年为60.41万亩,早稻亩产427斤,晚稻播种26.91万亩,单产236斤。1970年早稻46.57万亩,亩产428斤;晚稻32.57万亩,亩产253斤。此期,耕地复种指数徘徊在129~161%之间,1966年复种指数161.52%,为最大,1969年只有129%,为最小。
1971~1977年,水田耕作制度进一步推广双季稻和三熟制。1971年,地革委总结推广黔阳县群峰公社杨柳大队(高寒山区)扩种双季稻的经验,各县不少地方受其影响,忽视客观条件,盲目发展双季稻和三熟制。1971年全区双季稻面积达104.69万亩,1972年143.65万亩,1973年猛增至 88.64万亩,1976年又上升到193.32万亩;平丘和丘陵区普遍种植稻、稻、油或稻、稻、麦三熟制,致使季节、茬口、肥料、劳力紧张,尤其是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种植双季稻很难避过秋寒;造成两季不如一季、三熟不如两熟的结果。以1976年为例,双季稻面积176万余亩,比1975年扩大40余万亩,而稻谷总产却减少0.95万吨。
1978年后,新晃率先按客观规律办事,对水田耕作制度实行分类指导,光照、水利较好的平区继续种双季稻,山区基本上改种一季中稻,或一季早稻和一季晚稻,结果获得大面积丰收,双季稻比上年减少3.81万亩,粮食总产比上年增加12685吨。1980年后,各县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使全区单季稻、双季稻结构比例相对趋向合理。1984年,水稻种植面积396.37万亩,亩产376公斤,总产149.06万吨,与1977年比较,种植面积减少64.767万亩,亩产提高263斤,总产增加36.41万吨。水稻总面积中,早稻76.98万亩,中稻233.57万亩,晚稻85.82万亩。其中,双季稻~绿肥制,50~60万亩;双季稻~油菜制,约18~20万亩;双季稻~麦类约2~3万亩。此外,尚有双季稻~蚕豆,双季稻~蔬菜(瓜),双季稻~休闲等形式。一季稻区普遍为稻~油菜,稻~绿肥,稻~秋豆,稻~马铃薯,稻~西瓜,稻~烟等。
1985~1990年,水田耕作制趋于稳定阶段。全区基本上形成以沅水及其干流舞水、渠水、辰水、酉水、叙水流域之河谷盆地为区域的双季稻为主的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制,中、高海拔山区以单双混作或以单季稻为主的一年一熟至两熟制。1990年,全区水田三熟制面积28.37万亩,约占9%,油~稻~稻18.78万亩,占6%,麦~稻~稻2.96万亩;水田两熟制面积达130.55万亩;一熟制面积157.88万亩。
来自 稻作文化
在盛产稻谷的360百科东亚,像日本、韩国、东南亚、中国南方稻谷生产还有其文化内涵,称为稻作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以大米为主食,把大米自给作为基本国策。
稻米是一种古老的人工栽培植物,全世界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宜。
1973年在中国古杭州湾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大片原始稻作遗址,并在居民区建筑遗址底部发现堆积的大量稻粒、稻壳及杆叶,以年代学方法测定为距今7000多年的栽培作物。河姆渡出土的稻谷成为当时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类发现,其时代比泰国及印度发现的稻谷要提前几百年至一千多年。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大受与鸡来什县需塘发现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在湖南黔阳高庙发现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在湖南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中国水稻的起源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地区。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12500年古栽培稻的发现,使中国和足学机办被食农般诗世界稻作栽培史延伸了40代00年,也为稻作起源于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1993年11月18日在漂洗遗址近底部文化层什传洋饭训约及煤土样时发现二枚稻壳段觉挥分门载济置飞诗,颜色呈黑色。1995年11月17日在层位稍上的盖板层又发现二枚水稻,颜色呈现灰黄色。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对两次发现的稻谷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其游积定认为"玉蟾岩出土稻谷是一流渐传军镇举练种兼有野、籼、粳综妈坏早请香合特征的从普通野帮纸血齐我船术于攻川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定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北京大学考古系原主任严文明教授指出:玉蟾岩稻作遗址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2540年±230年和12860年±230年……比西亚开始种值小麦、大迫领卫烟速麦的年代还要早些"。按照学术界对确认古栽培稻的惯例,除发发现人工栽培稻实物外,还必须有野生稻生长的条件和现今仍存在许房粮晶半处野生稻。科学考察证明,让剂值甚演怎以用级他在玉蟾岩邻近的江永县,至今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成片的野生稻,说明远古时代野生稻的分布为水稻栽培奠定了物种基础。
美国哈佛大延胶缩括可圆越呀缺学经科学检测认定玉蟾侵星器架输车角拉西岩遗址的年代在距今11800年至12300年之间。据世界农业史专家研究考证,人类知道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距今好快约满令兰高威10000至12000年前,故玉蟾岩出土的古栽培稻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得的最早收获。
从中国的文字和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已有"稻"字出现打合,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楚辞》中有稻、稷、麦、豆、麻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上》有"稻、黍、稷、麦、菽"的说法。稻谷历来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水稻品种之丰富,栽培面积之多,产量之高,均居世界之首。至宋代,因种植数量之大列为五谷之首,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代以后盛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天工天物》记载天下谷类"稻居什七"。
常州,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人类古老的"稻作生产"宝地之一。
常州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先民种植稻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前。
稻作生产,常州地区以栽种水稻和田间管理为主,从春到夏,自夏到秋,从"谷雨"开始春耕,至"霜降"全面秋收,历时半年有余。耕作环节众多,一个紧接一个,包括选种、浸种、播种、耙田、车水、育苗、踏秧田、莳秧、耥稻、除草、治虫、灌溉、割稻、轧稻等等田间作业。期间以耕田、莳秧等最为辛苦,《十二月种田歌》中就有:"二月种田种起头,犁耙耕牛遍地走;做好秧田耙好地,播种弄苗无闲手。三月种田真种田,脸朝水上背朝天……"成天赤脚浸泡泥水中劳作的滋味只有个中人才有体会。
旧时,莳秧的第一天要举行"开秧门"仪式,全村男女汇聚田埂,敲锣打鼓放鞭炮,作业场面很热闹。选举"秧官"插"头趟",大家齐往水田跳……在你追我赶的莳秧人群中,"秧官"带头高唱:"种田人辛苦唱山歌,常州山歌实在多……"有人唱起了内涵丰富的《莳秧歌》:"赤脚巴地下稻田,低头犹见水中天;手插六根清净秧,后退原来是向前。"永红乡的农民过去在"开秧门"的这一天还有吃蚕豆煮面的风俗,寓意秧苗长出面条一样的叶子,结出蚕豆一样的大稻谷。金坛农村有"挞秧田"、打泥水仗的习俗……莳秧结束的一天还要"封秧门",大家大鱼大肉、大吃一顿,犒劳栽秧能手。五星乡、北港乡等地叫做"吃了秧酒",还要举行"汰脚会",自此以后不必大家都一天到夜打赤脚了,特别是妇女可以休息休息了。现在农村莳秧有了插秧机和电力灌溉,水稻作业的劳动强度减轻了,稻作生产的传统民俗事象也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民以食为天,农以稻为本"还是改变不了的。
从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到良渚文化都大量发现稻作遗存。在距今7000余年的河姆渡第四文化层较大面积范围内,分布着稻谷、稻壳、秕谷、稻草、茎叶、木屑碎渣等交互混杂的堆积层,厚度从10一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稻谷、谷壳、稻叶、米粒保存较好,据推算当时存放的稻谷当在12吨以上。伴随出土的代表农具是骨耜,有170余件。由于长期使用刃部十分光滑,磨损严重,特别是中间作为刃部的扁蒲扇面,磨蚀破损尤甚。在罗家角遗址也发现稻谷、骨耜等遗存。出土稻谷156粒,其中粳谷55粒,籼谷101粒。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碳14测定,并经树木年轮校正,这些谷粒距今6905±155年。
而在属于马家浜文化的原吴县草鞋山遗址不仅发现稻谷遗存,而且还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水田和灌溉系统遗迹。东片遗址有:水田33块,水沟3条,蓄水井(坑)6个,以及相关的水口;西片遗址有:人工大水塘2个,水田11块,水沟3条,蓄水井(坑)4个,以及相关水口。水田田块面积较小,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方米,为小块水田群,是两种类型的灌溉系统:一是以蓄水井(坑)为水源的灌溉系统;二是以水塘为水源的灌溉系统。所有田块分布在大水塘沿边,有水口沟通水塘,田块群体串联,可调节稻田水量。
而新近对昆山绰墩遗址的考古发掘又有了新的发现,在一个500平方米探方内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稻粒,可清晰地区分出粳稻和籼稻的颗粒,而且还发现24块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时期的水稻田遗迹。这些水稻田大多呈不规划状态,且田块较小,最小的仅1平方米见方,大一些的也只有10多个平方米。其中有7块相连的水稻田排列规则,3个蓄水坑的北侧是一条用于灌溉的排水沟。排水沟依自然地貌而建,将附近河流等水源引进,可保证稻田的用水充足,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遗迹。
另在苏州独墅湖东部湖底3.2平方公里范围内最近已发现古井450多口,古井的时间跨度从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800多年前的宋代,以春秋、战国和两汉古井为主,新石器时代古井也多达四五十口。
草鞋山、绰墩、独墅湖是紧密相连的同一地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水稻田、水沟、水井、蓄水坑等农田灌溉系统的一应俱全,进一步证实了早在六千年前太湖流域吴地人民就掌握了人工培植水稻的丰富经验。吴地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世界上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吴地也是稻种资源最为发达的地区。吴地所在的太湖地区是水稻籼粳分化的中心地区。先秦时代,吴地的人民就已开始重视对水稻品种的选择。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吴地的水稻品种才开始引人瞩目。南宋吴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劳畲耕并序》一诗中就提到"吴中米品"8个,有长腰、齐头白、红莲、香子、舜王稻、占城、罢亚、早籼等。在其后的各类地方志之中,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载也十分丰富,仅在宋代方志中就记有水稻品种98个。到了明清时期,水稻品种更加丰富。有学者统计明代太湖地区有水稻品种近196个,清代更增加到380个。在吴地稻作文化丰厚的基础上,明代吴县产生了一位杰出的农学家黄省曾,他一生写了多种农学著作,主要有:《稻品》1卷、《蚕经》1卷、《种鱼经》1卷、《艺菊书》1卷,此四书被合称为《农圃四书》,此外还有《芋经》1卷、《兽经》1卷。其中《稻品》堪称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水稻品种专志。宋代镇江人陈旉所著的《农书》虽然是最早记载南方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却仅是在"地势之宜篇"提到了"黄绿稻"这样的一个水稻品种。元代王祯《农书》中虽然对于水稻品种做过一些的分类,却很少提到一些具体的水稻品种。所以《稻品》的出现标志着吴地稻作技术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是中国稻作理论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