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辽中京城遗址

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境内。辽宋澶渊之盟后,契来自丹贵族,始筑于统和二十三年,号大定府,360百科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

发掘自1959年4月下旬开始,至1960年11月结束。自治区文化局、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主持了这次发掘工亮要种欢作,这次发掘重点了解了辽代城市的布局,断定了各文化尽号沙电帮刻参活层的可靠年代以及各时代地布市委下遗迹及遗物的埋藏和分布规律。城垣大部保存较好,东西长方形,宫城整助率片粉收范神中轴线上和两侧均有宫殿遗址。

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举岁乐衣88年建立的辽中京博物馆。

  • 中文名 辽中京遗址
  • 外文名 ZhongjingSite of the Middle Capital of the Liao Dynasty
  • 所在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
  • 地理位置 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境内
  • 时代 辽

历史沿革

  关于辽中京,史籍上是这样记载的。《辽史·地理志》说:"圣宗常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阙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来自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统和二十四年王帐院进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实以汉户,号曰早镇又虽似息易配威玉中京,府曰大定。"《辽史·圣宗纪》载:统和二十年"十二月,奚360百科王府五帐六节度献七金山土河川地,赐金币"。"二十完做胡五年春正月,建中京"。"二十六年五月,遣使贺中京成"。《契丹国志》云:"中京,承天皇太后建。"宋代路振于公元1010年使辽,在《乘轺录》中记述业外石点容车了中京的情况:"契丹国外城高丈余……幅员三十里,南门曰朱夏门,自朱夏门入……三里,第二重城,城南门曰阳级的先年德门,凡三门,有楼阁,城高三丈,有睥睨,幅员约七里保白,自阳德门入,一里至内门,牛方核理必植以放儿曰阊阖门……东西角楼相去约二里。"路振所记与考古勘测资料相吻合

  20世纪以来,辽中京受到了国内外辽义书演什率那破史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视。20世纪初,法国神甫闵宣化对辽中京进行了实地考查,在其《东蒙住压既小兴差束足古辽东旧城探考记》一文中,对辽中京进行了叙述。但其根据书面材料对辽中京皇城位置的论证,被后来的考古调查证明是错误的。

  1939年9月,日本鸟居龙藏介触此尼现改员裂夫妇及子女4人,对辽中京进行了17天的田野调查。这是鸟居氏继1908年在喀喇沁王府任教师时对中京围题静往创须并假威的第二次调查。

  1958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队长李逸友及张郁先生,对辽中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在《考古通讯》1958年第四期发表了《内蒙古宁城县(辽代)古城址调查》一文,该文较为详细地记叙了辽中京的现状与意义。使人们对辽中京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959年4月,以原昭乌达盟盟委书记乌力更为主任的辽中京发掘委员会成立。自治区文化局、内蒙古文物工作队主持了这次发掘工作。发掘自1959年4月下旬开始,至19酒均止针置参担60年11月结束。这次发掘重点了解了辽代城市的布局,断定了各文化层的可靠年代以及各时代地下遗迹及遗物的埋藏和令内错丝华盟分布规律。

遗迹文物

  外城南部现存有砖塔两座。位于中央大道东北方的大塔,通称大明塔,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高8再士班顶九0.22米。塔身第1层每面镶嵌有砖雕的佛、菩萨、力士和飞天像,转角柱砌成双层塔形,上层刻佛塔名,下层刻菩萨名。传此塔为辽圣宗时感圣寺内所建舍利塔。1983年修缮时曾在塔上发现寿昌年间的题记。位于中央大道西面的佛塔俗称小塔,高24米,八角又段浓红到龙十三层密檐式,可能是辽末或金代建筑。另在外城城外的西南方还有一座残砖塔,仅存塔身第1层以下部分,残高约6米,俗称半截塔。

  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大宗,有板瓦、筒瓦、滴水、砖等,还有屋脊、八片屋内砖质装饰物。此外有石刻和泥塑的佛造像,定窑白瓷片,仿定窑粗白瓷片,陶用器及至只犯久太督美了家理北宋铜钱。

遗址保护

  1961年3月4日,辽中京遗址被国务来自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共公布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其中古遗址26处,可见辽中京遗址地位之重要。

  文物破坏

  挖城:1952年春360百科季,辽中京遗址所在地居民及周害者史话及画内青边百姓多人,在外城南部挖掘碎铜等遗物,挖掘深度1-4米不等,破坏面积达1.5万平方米。事件发生后,热河省政府派出调查组赴辽中京遗址调查制止,并征集散失在群众手中文物多件,交承德市博物馆收藏。同年12月宁城县政府发出关于"第八区损害大明城埋藏古物的通报",明令保护文物古迹。

  眼齐土施盟轻湖学你枪击大明城:1975年辽中京所在地原大明城良种场乐答皮一现役军人返乡探亲,在场部借得步枪一支,将大明塔塔身北侧悬挂的一面铜镜击落。事件发生后,县领飞道大益企手倒导指示将该人解送县武装所前长底部"办学习班",一周后,由部队领回,部队对其进行了降职和提前退役的处轻密怕迫分。

  破坏事件:1984年春,当地村民在建房、打井、平整土地过程中对古遗址造成破坏听苏住开。9月,自治区政府发出通知,责成自治区文化厅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共同组成"辽中京遗址联合调查组",赴辽中京进目信弱治输极分行调查处理。调查组实地处理了城墙根元无率约停推学基衡算建房、水渠毁坏城墙、耕地侵占城墙、平整土地破坏遗址等问题。赤峰市政府赤政发(1985)2号文件,批转了调查组的处理意见,为以后处理遗址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

  古遗址的保护

  辽中京于明朝初年由城市变为兀良哈部牧地。至民国时期,兀良哈部后裔--喀喇沁王府及公爷府还在对中京遗址实施管理,禁止当地居民毁坏城墙和在城内深挖取土。

  据当地老人讲述:1特延883年(清光绪九年)夏持木向,老哈河水泛滥,将中京外城东南部城墙冲毁。20世苦养措纪60年代,老哈河水再次涌位由香福入中京,外城东南部城墙江肥黑验儿决宜沿干第又遭水毁。为了确保中京城免遭己刚排哥液孔请款水患,1973年辽宁省文化厅拨出专款,在外城南门外的老哈河北岸修筑了防护堤坝,并加设了40余道石笼丁坝护堤,将洪水挡在了城外。

  1994年,辽中京城内北节级接益掉答那金夫小河洪水泛滥,河道北燃变富宣点础孔到移,洪水直冲内城北墙,城墙面临水毁的危险。1995年,国家文物局拨出专款,在内城北墙东部南侧,修筑了浆砌护墙石坝200米,同时沿坝加设隐蔽护墙石笼丁坝20条。使内城北墙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塔维修与保护

  辽中京遗址内外矗立着辽金时期的古塔3座,经近年维修勘测得知,辽、金、元、清各代均对这几座塔有过维修,但无资料记载。仅大明塔塔身正南佛龛两侧刻有蒙文两行,译为"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据此可知1854年曾有过一次维修。

  此后,国家文物局拨专款于1982年、1987年、1997年、2001年进行了维修。半截塔因上部坍塌而得名,2002年由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对塔基和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详细的科学资料。

辽中京博物馆

  辽是我国历史上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政权。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遗址位于内蒙古宁城县老哈河北岸的大明镇。辽中京城始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亡后,又经金、元、明各朝沿用,焚毁于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历时392年。

  辽中京大定府是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原城依照北宋的都城汴梁的规制而建,整个城布局为方形,城东西长8华里,南北宽7里半,城墙三重,设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成"回"字形分布。外城还有护城河,居住汉、回鹘、女真等族的百姓,内城主要居住契丹百姓和一些身份低微的官吏,皇城居住契丹贵族。当时,皇城内建有祖庙、景宗承天皇后御容殿、文化殿、武功殿、会安殿、昭庆殿等大型建筑,造型优美,气势宏大。辽中京大定府也一度成为当时北方草原上的第二大城市,辽代的重要陪都。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将24个儿子分封为王。他死后,长孙朱允文继位,为建文帝。建文帝鉴于诸王势力太大,决定削藩。明惠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号起兵,史称"靖难"。当时镇守中京大定府的是宁王朱权,朱权的势力也非常强大。朝廷害怕宁燕合兵,就下诏召宁王进京,想对宁王施以软禁。宁王虽无与燕王合兵之意,但不愿进京。就在进退两难之际,朱棣乘机而入,发动兵变,挟宁王家小奔燕。后朱棣恐中途有变,故放火烧城,以绝宁王将士恋念反顾之心。可惜,繁华一时的辽中京在历时392年后,在火海中变成了废墟,只留下三座古塔、两重土城墙和点将台。因此城毁于明朝,人们称这里为大明城,称城外的巨塔为大明塔。

  1960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发掘,钻探面积450万平方米,发掘6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辽、金、元、明各代此城的规制和地下遗迹。1964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中京遗址虽已废弃六百余年,但是在研究古契丹民族和其它民族历史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考古和科学价值。这里每年都要接待国内外的辽、金史学专家,学者在这里对辽、金史学进行学术交流,对辽中京遗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988年建立的辽中京博物馆,收藏和展出了在宁城境内发现的自新石器以来的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4300多件。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辽中京博物馆

  辽中京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铁匠营子村。辽中京是辽五京之一,是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仅存砖塔三座以大明塔最为著名。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冲锋战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