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诗体例释论》是一本研究英语诗歌语言形式的书。
本书涵盖了英语语言文学95%以上的诗歌形式,共39种。其中大部分为英诗的固有形式,还有一些是借鉴外来形式所衍生出来的题材,再有一部分就是近现代诗人的创新形式。
本书为分别讨来自论英诗形式种种,依照其英360百科文名称首字母排序方式给每种形式依次撰文一篇,或长或短,共39篇。而且,根据各形式样圆际官之间的差异与不同,作者就其特点选择性地采用引进、介绍、论述川、诠释等手法进行分别撰写。所得文章以凸出渊源探究、特征描述、疑点解析和流行度分析见长,既体现整书的综合系统性又维护各篇章的个体独特性。该书2014年7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郭勇,男,1959年11月出生,湖南省华容县人。1976-施任关源掉编各先1978年县塔市林场下乡知青。1982年中南林学院林学系本科毕业,1989年四川大学外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任中南林学院基础课部副主任,2002年任中实烧挥状伤灯轻压南林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法场境水名四验封身王克,2004年晋升教授。2006-2007年间国家公派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09年至今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留学生部主任。先后主持和完成《英诗节奏之意境延展与其相应翻译研究》等课题,发表相关论来自文20余篇。《英诗体例释论》为该教授的第一本著作。
前言
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360百科和四十余载的学习研究让笔者就英语诗歌之理解悟出了一个探索更加深远意境的规律性心得。我不妨暂且将其称为诗歌研究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此规律也许目前还只是我一人所言,但究其缘由却大有内容。其一,诗歌是其所属语言之文化、社一拿工县曲钱请样式缺致会和人文关系乃至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浓缩精品,作为非母语研究者没有通过母语环境的自然生活与习得孙推空收建福端则实难领悟到诗人们通过作品与其要素信息所表达出来的诗的全方位美妙与境界;其二,传统的学习研究方向重在对背景知识与诗篇字里行间所含意义的掌握,而淡化了对诗篇体裁(形式)、格律、节奏、韵律、语气以及诗文排列方式等要素的渊源探索和影响研究,忽略了诗篇在诗歌自然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环境、位置与作用,从而所获平平,人山钱括附位犯阿阳胶及云亦云,触及不到集诸要素于一体所揭示出来的综合深度;念热状祖百井我促国带其三,不同母语的研究者倾向于从本族语诗歌的历史和发展的器注地输衡角度去理解去探索去比较非本族语诗歌,从而所得之成果不免受到地域、文化和时代的局限,缺乏普遍性的东西;不过不同语言诗歌之间的借鉴和共同繁荣发展却是由此而革头念接围缩质味类生。笔者在以上思路的引导下,历时四四阶感灯肥案志著欢年,完成了《英诗体例释论》态晚笑派微斤领雨一书的撰写,旨在成书所考之后能抛砖引玉,为外语诗歌的学习与研究开启一扇新的探索之门。
本书涵盖了英语语言文学中95%以上的诗歌形式,共39种。其中大部分为英诗的固有形式,如:短尾行与叠句诗(bo举候山控十鲁除菜史式再bandwheel)、皇家七行诗(rhymeroyal)、尾韵诗(tailrhyme)、戏剧排娘验助入础据独白诗(dramaticmonologue)等;它们是随着英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和变异而逐渐被固定下来的,是英语诗歌的传统和精华。还有一部分为借鉴或同化了外来形式所衍生出来的英式体裁,如:十四行诗(sonnet)、尼贝龙根诗节(nibelungenstrophe)、回旋体诗(rondeau)、英语俳句诗(Englishha项地况张评随来促iku)、马来诗(pantoum)等;它们分别来自意大利语、德语、法语、日语和马来语;前三种历国台不渐结属英诗发展史上的早期借鉴而后两种则是近现代的模仿。再还有一部分就是近现代英美被妈雨县采收措映诗人的创新形式,如:"克雷浦西五行诗"(Crapseycinquain)、"柯林斯偶句诗"(Collins停露式杆财下将stanza)、"爱舍律"(Etheree)等;它们标新立异,与时俱进,预示着英语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为分别讨论以上英诗形式种种,给读者提供一个既清晰透彻又尽可能面面俱到的专业参考读物,随依照其英文名称首字母排序方式给每种形式依次撰文一篇,或长或短,共39篇。而且,根据各形式之间的差异与不同,笔者就其特点选择性地采用引进、介绍、论述、诠释等手法进行分别撰写。所得文章以凸出渊源探究、特征描述、疑点解析和流行度分析见长,既体现整书的综合系统性又维护各篇章的个体独特性。文中每篇或每种形式都有样诗作为例证,样诗的数目视篇章的需要而定,一至十五首(节)不等;在一种形式出现了变体时则随之还附有形式变化了的样诗。样诗的翻译是在参考名家译作的基础上由笔者所为;源于非英语语言的样诗,其翻译系我校习相应语言之教师的杰作。本书共引用样诗160首(节),涉及到182位诗人与作家。为此特设《诗人与作家名录》附后,以供参考。
本书自想法的产生、到资料的收集、到各篇的撰写、再到后期的修改与润色,前后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这里边有坎坷有煎熬有喜悦也有感激。坎坷来自对英语诗歌之繁杂性与不定性的把握,笔者必须事先迈过这些沟沟坎坎才能付诸笔墨;煎熬来自对远古诗歌形式的信息索求和对诗歌不可译性的尽力降解,笔者务必尽其所能、推敲斟酌再三、力求所述之言易于理解;喜悦来自在完成每一篇的撰写之时或处理好某个难点疑点之后所产生的成就感,笔者对英诗常怀敬畏之心,略有斩获则生欣喜之情;最后,感激来自中山大学区鉷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傅勇林教授的鼓励与支持,还来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英语教研室、法语教研室、日语教研室和俄语教研室的同事们之帮助与协力,笔者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动笔之初,想法宏大;完稿之时,所成甚少。这可能是全世界社科工作者的一大困惑,笔者在此也不例外。英语诗歌体裁(形式)纷繁杂乱、为数众多,本书所选所述难免有遗漏疏忽之处,敬请读者海涵。由于笔者的学识和语言习得有限,书中出现的错差谬误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