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斯蒂格利与转轨经济学

《斯蒂格程培架毛旧白利与转轨经济学》是2005-9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精滑客承较销书。

  • 作者 毛增余
  • ISBN 9787501772131
  • 页数 273
  • 定价 25.00元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信息

  斯蒂格利与转轨经济学

  作者:毛增余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9月1日

  页数:273 页

  定价:25.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01772131

内容介绍

  转轨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的一个经济学领域。一方面,转轨经济学理论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转轨经济涉及了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国际上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势力一刻也没有忘记向中国输出"华盛顿共识"及其"休克疗法"政策,他们对中国的渐进式转轨理论和实践一贯横加指责。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西方经济学家之一,他在宏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等领域都来自颇有建树,在转轨欢其劳认静常阻止亲那经济学方面也有深入和独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中,还从来没有人能像斯蒂格利茨那样,自始至终关注中国的转轨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可想而知,对这样一位经济学家的转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360百科必要的。

作者简介

  毛增余,1965年4月生,浙江江山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经济出版社副总编,第三出版中心主任,编审。

  1996年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2002年荣获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十大优秀青年称号。

  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孙治方经济科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主编有《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对话》(第一至第八辑);发表论文及评论40余篇。

目录

  序言……………………………………………………………吴易风

  导论(中英文对照)………………………………………来自………(1)

  第一章斯蒂格利茨的生平、著述360百科和转轨经济学思想……做确客兴黑独四……(14)

  第一节待担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生平…………………………源源品厂集体………(14)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著述广药乐得站世…………………………………(20)

  一、著作……………………………………………………(20)

  二、论文……………………………………………………毛态连春东买编短妒(25)

  第三节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学思想………………………(26)

  一、信息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与斯蒂格利茨的

  新政府干预观的建立………………………………………(26)

  二、斯蒂格利茨论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的意识形态属性…(37)

  三、斯蒂格利茨的效率一平等观…………………………(40)

  四、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哲学观……………………………(4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4)

  第二章关于转轨经束划朝晚课济学…………………………………………(47)

  第一节转轨与转轨经济学…意别风孔制养介乱束…………………………………(47)

  一、"转轨"概念……绝量往和力妈短席………………………………苏活矿具营评连向……(47)

  二、"转轨经济学"概念…………………………………(4氧老真宣足草所鲜9)

  三、本书对转轨经济学的界定……………………………(56)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理论…………………………(62)

  一、强调不能用新古典经济学来指导转轨实践…………(64)

  二、斯蒂格利茨私有化基本定理

  (the:fundamen哪业因烈长始最室印周亮tal privat首局者获领载省架ization t确适脱杀胶展练些在吸证heorem)………(66)

  三、关于政府在转轨过程中的作用………………………(71)

  四、对科斯定理(练述爱员裂伯黑局王产权理论)的批判…………吃协肥突烧委罗检赵既……………(75)

  五、斯蒂听殖雨尽承们封格利茨的"第三条道路经济学"

  --转轨经济的指导思想……………………………(78)

  六、斯蒂格利茨论社会主义尝试"失败"原因…………(8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量外云这周齐术训品顺扬………………………………………(82)

  第三章转轨经济学与市核差场社会主义理论--斯蒂格利茨

  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模型的批判………………………(86)

  第一节关于市场社会主义……………………………………(86)

  一、市场社会主义概念……………………………………(86)

  二、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96)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99)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5)

  一、西方左翼和右翼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5)

  二、斯蒂格利茨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107)

  三、小结……………………………………………………(115)

  第三节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转轨经济学的关系……………(116)

  一、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117)

  二、"东方市场社会主义"和"西方市场社会主义"…(118)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18)

  四、小结……………………………………………………(11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20)

  第四章激进式转轨:"休克疗法"--斯蒂格利茨对

  "休克疗法"的批判与"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123)

  第一节"休克疗法"与"华盛顿共识"……………………(124)

  一、什么是"休克疗法"…………………………………(124)

  二、什么是"华盛顿共识" ……………………………(127)

  三、"华盛顿共识"与"休克疗法"的意识形态血统和

  国际金融资本利益的背景……………………………(131)

  第二节用"休克疗法"指导转轨实践是理论的误植………(136)

  一、"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136)

  二、"休克疗法"为什么会被采用………………………(139)

  三、把"休克疗法"用于指导转轨经济实践是

  理论的误植……………………………………………(142)

  第三节"休克疗法"的要害:大规模快速地私有化………(143)

  一、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的内在联系………………(143)

  二、以推销商品的手段来推销私有化……………………(145)

  三、挣脱法律的束缚推动快速私有化……………………(147)

  四、为私有化而私有化……………………………………(148)

  第四节"休克疗法"的实际"疗效"………………………(152)

  一、"休克疗法"沉重打击了实施国的国民经济………(152)

  二、"休克疗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156)

  三、"休克疗法"使实施国的经济殖民化和"拉美化"(161)

  四、"休克疗法"的另一个危害:引发资本外逃………(170)

  五、"休克疗法"的失败…………………………………(172)

  第五节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与

  "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174)

  一、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174)

  二、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183)

  结束语:谁扼杀了转轨经济学? ……………………………(19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91)

  第五章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从

  "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195)

  第一节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进程………………………………(195)

  一、什么是(中国)渐进式转轨……………………………(196)

  二、渐进式转轨的理论基础………………………………(205)

  三、中国渐进式转轨的历程………………………………(212)

  四、中国渐进式转轨的绩效………………………………(219)

  第二节斯蒂格利茨与中国的渐进式转轨……………………(222)

  一、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222)

  二、斯蒂格利茨对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评价………………(230)

  三、斯蒂格利茨对中国的忠告:中国真正的危险在于

  有些人对市场过分热情……………………………………(235)

  第三节从"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236)

  一、"北京共识"的提出…………………………………(236)

  二、"北京共识"的主要内容……………………………(237)

  三、"北京共识"的意义…………………………………(239)

  四、"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240)

  五、"北京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243)

  六、"北京共识"的国际反响……………………………(246)

  七、斯蒂格利茨与"北京共识"…………………………(249)

  八、小结……………………………………………………(250)

  结束语:斯蒂格利茨讲述的两个笑话…………………………(252)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52)

  结束语……………………………………………………………(257)

  主要参考文献……………………………………………………(258)

  后记………………………………………………………………(271)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