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又一本高质量趣说正史书,也是唯一能与明朝相媲美的通俗性历史著作。全书颇具趣味性和专用性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历史持有独特见解,笔法幽默通俗,符合大众口味把处执甚或看放。2013年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块来自连载,颇受宋史读者好评360百科,短短两个月之内即受到十多家出版商青睐,因各种原因,该系列只出版了第一本。
以通俗的笔法介绍北宋九位皇帝,本书以白话文的方来自式,介绍北宋九位皇帝,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以及南宋九位皇帝,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并讲述这其中王公权贵和其他低层人物的命运。本稿讲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前世今生,他出身将门,弱冠入伍,在乱世中几经挫折,最终定鼎江山,黄袍加身异育较答应赵别杀走,结束了五代混乱纷争的局面360百科。该稿充满权谋和霸术序飞田讨唱井差布构美应,既有乱世的政治博弈,也有古代式械末这知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有争权夺利的不择手段,完整展现了五代、宋初的政治情景和天下形势,以及王朝的兴衰更迭,统治者的利益博弈。它是一幅乱世浮世绘。 并讲述这其中王公权贵和其他低层人物的命运。对战争、经济改革、帝王心术、权谋与霸术着墨甚多,并援引当代社会的一些现朝称度最介基打象和弊端,借今说古,借古论今负械所宁印切凯燃化,体现出历史作为镜经引常化停见子的作用。
两宋烟雨三百年 壹
第一章 天下取气酒无难事,只要肯立志
1、皇帝也是生出来的
2、"野马式"的家庭教育
读欢试3、面对死神的微笑,他毫发无伤
4、天下之大,竟没同倒确组基有我赵匡胤容身之处
第二章 乱世中的兴衰更替
1、由兵灾到兵变
2、兄弟阋于墙
3、石敬瑭与耶律德光的肮脏交易
4、儿皇帝的后患
第非三章 赵匡胤的第一任老师
1、刘知远的帝王霸业
2、自把病烧孔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
3、郭威的选择
4、轻度逼宫
5、点将的智慧
6、一场真正的心理战争
第四章 阴谋与较量
1、拉人下水
2、较量
3、再较量
粉春牛句评度脚技失 4、终极较量
5、一战定胜盾审支去常杂负
第五章 天子非侍中莫属
1、该由谁来做皇帝
2、冯道的传奇色彩
比序裂 3、暗示与天启
4、一场大戏与澶州军变
5、两枚棋子
6、入主开封
第队补六章 彼竭我盈而攻之
1、免费的午餐都有毒
2、最有资格的继承人
3、一枚钉子,一道障碍
4苗、都是忌妒惹的祸
第七章 钟均病强取粮误把毫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改革才能带来出路
2、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
3、赵匡胤的投机取巧
4、历史会记住郭威的功勋
第八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
1、柴荣的难题
2、高平之战
3、十万火急的情控它那队巴关势
4、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战争
第九章 外伐内改,一宗法难
1、力不从心的征伐
2、可怕的超级人贩
3、赵匡胤的契机
4、柴荣灭佛
第十章 男儿身手和谁赌
1、王朴与《平边策》
2、牛刀小试
3、真正的动向
4、涡河口大捷
5、清流关
6、困兽之斗
第十一章 登上一个新台阶
1、邂逅首席智囊
2、王法!亲情!抉择!
3、扬州之战
4、六合大捷
第十二章 强中自有强中手
1、难啃的硬骨头
2、寿州城的弱点
3、鹿死谁手未可知
4、不好打的攻城战
第十三章 错综复杂的关系
1、将领之间的危机
2、都是为了刘仁赡的吃饭问题
3、寿州城里的变故
4、跃马扬鞭紫金山
5、刘仁赡之死
6、偷鸡不成蚀把米
7、赵匡胤的秘密
第十四章 第三次征南唐
1、淹死的马也比骆驼快
2、破竹之势
3、客串水利工程师
4、楚州的抵抗
5、李璟的无奈
6、缓冲时期
第十五章 历史的问号
1、丧妻与续弦
2、危险的讯号
3、世宗北征
4、北面官与南面官
5、晴天霹雳
6、点检做?点检做天子?
第十六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柴荣托孤
2、致命的漏洞
3、志向与野心
4、先把军队调出来
5、要命的流言
第十七章 我,大宋皇帝赵匡胤
1、宣传工作
2、大牌演员赵普
3、陈桥兵变
4、回京前的布置
5、大宋开国
2.最后我们来说说石敬瑭先生向耶律德光自称"儿皇帝"这件事。石先生不要为维护你的名誉权动怒,只要你做的事足够无耻下流,就不要妨碍三却湖留费静够鲜已别人无耻下流的话骂你。我们知道,要生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儿子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繁殖交配的工作是无法做的。耶律德光先生当时真的是被弄得哭笑不得,但是为了幽云十六州和每年三十万匹绢,在后宫住着众多嫔妃、膝下拥有众多子女、自己还比对方年轻十岁的严峻形势下,耶律德光先生决定就这样从了。
3.我们知某热必任传边序策月道,两个官加在一起的话,通常人们会用一个成语来修饰这种状态,就是官官相护。要达到这种状态其实很容易。从社会太确官病序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大家见了第一面就握手称兄道弟,什么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当然是为了开玩笑调解气氛)通通撩上去。接着一起吃饭相互敬酒夹菜,然后去搞一下娱乐活动就完全满足了。第二次见面就送一下礼,然后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大家都是兄弟啦矛有希州述八做拉法,多多关照。这样就护住了。
4.他似乎忘记了等以热晚题一件事情--当官的说的话是有保质期的。这个保质期就是对方还有实权,而且是能被利用的实权的期间。如果你不幸被任个闲职,或儿写队被撤职的话,那就意味着你毫无利用价值了,到那时你会像条野狗一样被踹开,很显然,从前朝过渡来的赵弘殷如今混得实在不好,穷得连礼物都送不起了,还送了一个都能当丐帮长老的儿子过来,真是落魄到家了。
5.史书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为尊者讳"的,由此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赵匡胤被整得有多惨--惨得像黄色小说一样,不能写到书上让人看。可怜的赵匡胤在这期间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忍受董遵诲的侮辱、嘲笑、调侃,见了董遵诲就躲,并且躲掉之后还得逼着自己期望董遵诲少爷可以就此罢手。
6.痛苦、耻辱如果不能压到一个人,那么修它们将会转化为这之画导孩个人前进的动力!
7.用个不好听的说法--一株嫩草在一头老牛面前能有多少反抗的余地呢?
答案是没有。
8.他不仅是个见过猪跑民文刚垂,而且吃过猪肉,还被猪拱过很特品多次的人了。
9.史书上钱升需海度示记载,王峻是个强硬派,性宽滑组穿解复半格刚强,甚至有些急躁。下级两调觉用资形沉动布前给他提意见,他权当放屁,完全听不进去。上级(主要指郭威)给他提意见,他当尼们屋眼式收手块那是脱掉裤子在放至从弱有什草济类步胞穿屁--同样无效。
10.对于备身哥英权力,皇帝的心中从来都不会存有宽容两个字的。
11.要知道,朝廷选士公与不公并不是你王峻说了算的,最终决定权永远都是牢牢掌握在皇上手中,郭威说公平它就公平。不公你就去当公公吧。
12.一说起开封府尹,想必大家都会想起开封有个包青天。当然还请那些崇尚暴力或者脖子有些痒的朋友别顺此往下去想包大人那几把铡刀了。这样说并不是因为那几把铡刀被拿去当废铁卖了,而是因为那几把铡刀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只不过是小说中为了神化包大人的形象而穿凿附会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包大人确实任过开封府尹。
13.人为什么就不能像猪那么能生呢?估计这就是刘崇同志面临人口问题时提出的疑问之一。这里还请各位对男科和妇科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急着认同刘崇同志的想法,因为猪也是那么想的。
14.虽然成员们在结拜时说过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话,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个"只求",这就跟求佛一样,靠的全是运气,其中一个死了之后,其他九个往往会选择过几十年再死的方式来成全十人之间的兄弟之情。
15.他喝酒喝得更疯,赋诗赋得更多。人生如朝露,行乐需及时,就是他的座右铭。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这句话也成了南唐帝国的墓志铭。
16.当时,赵匡胤部下正在搞清乡运动,为滁州城乡民清除土匪强盗,以保他们安居乐业。其实,说白了,就是这些军爷们向当地百姓索贿要钱。给的话,你就是良民,新政府罩着你;不给或者给不起的话,对不起,新政府的刑罚最喜欢照顾的就是穷人,那么你就是强盗土匪了,听候发落吧。
17.给你脸你要屁股,那就怪不得我了。打吧!
18.周军士兵大喜过望,立刻发动猛攻,还呼朋引伴地向后边的攻城大部队传达信息,大喊"敌人害怕了,兄弟们给我上啊"的口号。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个口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类似于这个口号--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19.张永德在主持"打援"的工作上,表现良好,工作态度积极,业务水平极高,不论唐军从水上来,还是从陆上来;不论唐军是过来增援,还是过来送粮,张永德最终都能保证他们安安稳稳地到达一个地方--阎王殿。
20.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是时代的缔造者。
21.可是将领们却不是会如此服帖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打仗,战后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就是抢劫,财和色他们都劫,私房钱和小妾,谁不想在这两个方面多多发展呢?
22.但武侠小说里面告诉我们,高手在对决之中就算被打成重伤也得装出一副毫发无损的样子来吓吓对方,等到吓跑对方之后才稀稀拉拉、肆无忌惮的吐血,吐得气壮山河。这就是所谓的高手。
23.他生性残暴,每年都会杀人,专杀养野生动物的人,养狼的、养鹿的、养鹰的……,甚至连养猪的也杀(估计猪肉又涨价了)。更具黑色幽默的是,他杀完人之后还经常叮嘱大臣向他进谏,好判断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荒唐、愚昧、昏庸、残忍,就是耶律璟的四大代名词。
24.李璟的反间计再次破产,气恼不已。人没有策反过来,反而白白赔了三千两银子,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估计这两次失败至少能给李璟三个教训:
一,后周的将领都非常忠君,很难策反。 二,男人喜欢黄色,应该用黄金,不应该用白色的银子。 三,如果有必要,可以在信上涂上类似"一日丧命散、含笑半步颠"之类的"必备良药",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5.所谓兄弟的后门朝你开,有礼有钱你快进来。
26.当务之急,是要为这个七岁的孩子再找一个母亲。这里还请各位看过《金瓶梅》的朋友不要起哄,并不是柴荣同志临终前还想尽情爽上一把,而是她的皇后符氏在不久前去世了,需要另外一个皇后来为他的儿子处理政务。
27.这一点柴荣又岂能不知?老子有务实能力,儿子有智慧韬略,这一搭配真可谓是所向无敌,由此看来,柴荣显然是在玩"双剑合璧"。
但柴荣却不知道,双剑合璧这招,最重的是"心灵相通",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后来的事实证明,韩通父子显然没练到火候,根本威胁不到赵匡胤。
2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此时此刻,相信赵匡胤这位日后的"宋祖"也已经折腰了。
29.但赵匡胤并不是清朝顺治帝,能早早地看破红尘。相反,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权力意识的人。故而随着权力的欲望越来越重,渐渐冲昏他的头脑,到最后他明白了一个残酷的道理--道德廉耻在权力面前就是一坨狗屎,要攀上权力的巅峰,就必须把这种东西踩在脚下、烂在泥里。
30.韩通,你没脑子的大名我早就听说过,但没想到你居然这么没脑子。
后会无期了!
31.赵匡胤不胜酒力,只喝了几杯,便醉了,倒头就睡(有古怪)。正常情况下,这种紧急关头之下,是人都会睡不着的,更不会有心思去喝酒。显然,赵匡胤是在装睡,但考虑到装睡和装死很像,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赵匡胤还特意制造了鼾声,作成呼呼大睡的模样。
32.赵匡胤一见到两位宰相,眼泪鼻涕就一股脑地流出来了。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匡胤家里没死人,他口袋里也没有揣着洋葱之类的刺激物,完全是想什么时候哭便能什么时候哭,这种对泪腺收放自如的神功,全然超出了正常分泌系统的控制,得见神技,真是教人叹为观止。
只听他哭着说:"我受世宗大恩,但无奈被六军所逼,才到这个地步,有负天地,该怎么办哪?"
此时赵匡胤脸上的悲伤和心中的快乐真可谓是相映成趣。
薄暮洲,网络文史作家,在网络上人气极高。是继当年明月、郝连勃勃大王、歌痕等人后,又一由网络作品引起极大关注的文史作家。
敢言,历史才会更全面更客观----献给《明朝》和《两宋》
《两宋烟雨三百年》,这里简称《两宋》吧。
在看《两宋》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把《明朝》看了好几遍了。不得不说,《明朝那些事儿》的很多方面都非常的吸引我,不论是作者的笔法,文章的整体布局,情节的构思,论史的角度,都显示出了《明朝》作者在历史军事、文学史学哲学方面深厚的修养。
而《两宋》这本书则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正是《明朝》。不论是笔法,还是论史的角度,都良好的借鉴了《明朝》,而且有所突破,从《两宋》的外在的行文笔法来看,可以想见作者薄暮洲有着长期的文学修养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那种风格,有着韩寒独特的幽默式,钱钟书的高人调侃式,以及王小波式的睿智幽默,再加上对周星驰好无厘头电影台词的灵活运用,最后借鉴《明朝》的笔法,使得《两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且是漂亮的文章,这一类的历史作者,可谓凤毛麟角。
但那只是外在,而支撑文章生命的永远是它内在的精神。说实话,在读完《明朝》两遍之后,我对明朝一些人物的精神,非常之敬佩,比如于谦、海瑞等等,也通过《明朝》这本书,我更全面的认识了明朝这个朝代。但是,我从中明显看到了作者对于明朝皇帝们的偏袒,比如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暴行被作者向"政治需要"这个层面极力引导,几乎很少提到朱元璋的残暴,最后仅是一句"为了子孙后代万世之基业,良弓藏走狗烹"即收束事件,遮掩住朱元璋的恶行。再比如朱棣篇,作者只是大篇幅提到朱棣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而朱棣也是历史有名的暴君,文中却很少体现,靖难之役后对于朱棣暴行的描述也是浅尝辄止,相信《明朝》作者是知道朱棣活剐三千宫女这个史实的,至于为什么没有叙述到,可能还是遵循了毛主席那句话--朱棣和朱元璋都搞得比较好,比较有作为,这两个皇帝应该要写好一些。可能由于作者是公务员的关系,以至于造成了一种嫁妇式的写法,不仅令作者自己写起来有些放不开手脚,而且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欠缺全面和客观。
《两宋》在这个方面则不同,作为后来者,《两宋》大胆的借鉴了《明朝》独特而客观的历史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和历史事件作了最清晰的还原,有功则褒扬,有过则抨击,毫不讳饰。以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例,作者对其杰出的政治手腕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但也对其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上抢走江山的恶行进行了讽刺和抨击。不抬高一寸,不贬低一分,正是无数论史者们应当培养的辩证历史观。
总结起来,也只有两个字--敢言。
《两宋》的敢言不仅表现在敢于毫不掩饰的评价宋朝皇帝的功与过,更体现在《两宋》还敢于将历史结合我们当今社会一些弊端和不良现象,进行讽刺和调侃,比如高房价、啃老族、当代教育的弊端等。这也正好发挥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的借鉴作用,同时体现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朝》正如作者自己在结尾所言,写完了就是写完了,就好像完成了任务一般,自己想要借此表达的什么,除了对一些人物正义凛然的精神表达崇拜之情之外,基本上什么都没有,或者说作者身在官场难以放开自己。当然,也许《明朝》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真实全面的明朝,对于读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所谓在其位谋其事吧,也许正是由于《明朝》和《两宋》的作者各自身份不同,造就了《两宋》比起《明朝》来的一个内在的优势--敢言。
《两宋》作为后来者,能不能居上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宋》站在了《明朝》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绝对可以看得更远一些。而敢言,就是最明显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