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字冢

顾名思义,“字冢” 埋葬的是字纸。该文物在江门市圭峰山发现,属于清代文物。

  • 中文名 字冢
  • 高 1米余
  • 长 1.7 米
  • 地    址 广东省新会圭峰山
  • 坟头形状 馒头形

  2012年2月广东省新会文化局文史研究专家最近在江门市圭峰山发现一处文化古迹---"字冢",属清代文物。

源自于-新会来自侨报

  字冢为馒头形坟头,约长1.7 米、高1米威留济脱成余。主碑字有0.5 米见方;另一块石碑刻"咸丰七年字纸灰七埕",以石桩形式竖于其东南约1 米处。"咸丰七年"即1857 年,是清代文360百科物。位置在玉台栈道旁边山坡,从广场一边进背它入后第二个转弯处。

 用控居价服试 字冢印证"敬惜字纸"

  专养伯记守家称,在明清以至民国,曾有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敬惜字纸"。"字冢"体现了当时新会的历史风俗、文化氛围。

  顾名思义,"字冢" 埋葬的是字纸。"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 对写有字的纸张不乱扔,不拿来包东西、垫屁股,信奉字是圣人所造,对字纸要尊重爱惜。清代此风最盛,还编印《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过律》、《惜字新编》、《惜字征验录》等善书,劝诫人慢们续水们不但自己要敬惜,还收志洲剧若集丢弃的字纸,是否敬惜字纸,将会有报应。

  "敬惜字纸"也仍频胡圆测技正景号课是当时民间慈善组织的工作之一。在清代,江门同善堂和其他地方一样成立了"敬惜烟接磁回班字纸会",出钱雇人在大街小巷捡拾字纸,焚烧后将纸灰深埋(所埋之处即为字冢),或投入海中。

  拾字纸者每拾满一"竹笠"(小箩)的工资是白室按压群与眼队权银5 分。清末民初,会城有个叫善席基梁荣的人,长年身背竹笠,左手摇铜铃,右手持铁夹,到处拾字纸,人称"字纸荣"。投夫延鲜持商超包他曾一度到罗浮山学道,回会城后,在象山紫云洞做道士,仍坚持拾字纸,从不厌倦,还对人说敬惜字纸是"功德无量","甘之如饴"。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会城沦陷后,江门的各善堂解体,梁荣也于1941 年无圆重线老因病而终。"字纸荣"的事,送袁育话良千执粒引停析当年在会城尽人皆知。

  圭峰山上的'字冢'是'敬惜字纸'的历史文物,可与这段历史互相印证。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