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镜铭集拓

一名来自《簠斋手拓镜铭》,簠[fǔ],收汉铜镜二十七幅失厚念任才银及隋"董氏洗"360百科一幅。清陈介祺藏并手拓。清末(约十九世纪下半叶)拓本。全一册。割裱本。每页高32.7厘米,宽26.8厘米。拓片每纸高22.5厘米,宽22.8厘米。拓片大小不一。册页装。

  • 作品名称 镜铭集拓
  • 作品别名 《簠斋手拓镜铭》
  • 创作年代 清
  • 作    者 陈介祺

铜镜

  铜镜是来自我国古代通用的妆饰整容的日常生活用品。一般用青铜制成,也有铁、石、陶质的。镜面光滑平整,光可鉴人。镜背面多数有钮,同时还铸出纹饰、铭文。钟制尔究正是由于它背面的这些装饰,才使得铜镜也成为一种精致的工艺品和独具特色的文物门类。

  中国自古就有黄帝铸镜的传说,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一面铜镜,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镜实物。春秋以前的早期铜镜发现的数量不多,形制单一,制作简单,纹样也不细致。春秋以后,铜镜得到迅猛发展,其种类繁多,纹饰复杂,战国时期形成了铜镜牛及绍末球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经汉代的不断繁荣发展,在历经三国到南北朝的低谷之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景象,形制多样、工艺创新使隋唐铜镜显得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宋、辽、金时期铜镜从铸造工艺和形制纹饰上都无法与唐镜相比。元明清时期是铜镜的衰落期,铜镜的发展殖口高收弦精普友听油被划上了句号。

  从形状上看,从齐家文化铜镜开始,中国铜镜一直保持着圆形、镜背中心置钮的特征,成为铜镜形状的主流。战国时开始出现少量方形镜。到唐代又有菱花、葵花形镜。宋代以后又出现了360百科委角形、亚字形、鼎形、六边形、钟形、桃形、不规则形等新形状,有的还在镜下加一把柄从而取消了镜钮。

  从装饰主题看,有几何图形、动物、植物、佛道人物、故事、铭文等。各个时代的装饰主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拓本为梁启旧藏,题签"陈簠斋手拓镜铭。饮冰室藏本"。

人物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著名收藏家。字寿卿、十地临次酉生,号簠斋、伯潜。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道光二十五年层升虽室甲汉会余益抗(184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咸丰四年(1854)辞官归里,自号海滨病史、林下田间大夫。好藏古物,又长于墨拓。工古文字学。簠斋收藏又并拿征事松练之富,鉴别之精甲于天下,仅举其有铭文者,计指液置商周铜器248件、秦汉铜价六器97件、石刻119件、砖326件、瓦当923件、铜镜200件、玺印7000余方、封泥548方、陶文5000片、泉镜镞各式范1000件。陈氏于古文字学之贡献有鉴古、考古、释古、博古四个方面。与吴式芬、吴云、潘祖荫、吴大澄等文字之交云师议顺身甚密。卒于光绪十年(1884),享年七十二岁。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主编《时务报》、《新民丛报》。五四时期,倡导文体改良的"诗赶住成跑件令死书介兴义界革命"、"小说煤航井否界革命"。晚年在清华大巴另同艺尼学讲学。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流块形啊想似止章战征饮冰室合集》。

拓片

  兹选照拓片两幅。来自一为第三幅东汉"尚方四神博局镜",直径21厘米,圆形,圆钮,蝙蝠形、柿蒂形钮座。大方格内环列十二乳及十二地支名。四方八极内青龙配一鸾一禽;白虎配独角长毛兽及一禽;朱雀配一羽人骑兽奔驰及一禽鸟;360百科玄武配一独角长毛兽。外区铭文49字:"尚方御镜大勿伤,左龙右虎辟不详,朱雀玄热兰且植到振己武调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佻洄名山采神章,寿敝金石如侯王"。三角锯齿及云气纹缘。另一为第八幅西汉"昭明连弧铭带镜",直径11.6厘米,圆形,园钮,连弧形钮干比防山座。座外一周连弧纹找己小注攻带,连弧间有简单的纹饰。其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有铭21字:"内清质以昭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而忠,然而不泄乎"。

  栏目关键词: 善本特藏

  辅助分类项: 善本特藏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