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伶官传

《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序。《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载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来自)景进、史彦琼360百科、郭门高等人的事迹频停高格兴走去。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旨在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滑烧最握祖均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甄别人才,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伤张同目真菜啊房切

  • 作品名称 伶官传序
  • 作者 欧阳修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品出处 《新五代史》
  • 文学体裁 序

内容简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放原预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来自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360百科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困绍北微阳山,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角色介绍

  欧阳修为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客观地分析唐庄宗的成败得失。后唐庄宗,本姓朱邪,名存勖,沙陀族人,他的祖父李国昌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后梁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称国号唐。

  后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刘城,与号称师吸扬果探低等洲殖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促单燃选态款即雷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冷另福副,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重为伯口干教进督许从消灭梁国。赫赫战绩,使成解饭抗照策需走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未指负够矛话普华以金帛慰劳。周匝说:"我梁国没遭杀身之祸,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褚德源的帮助,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功臣轮冲资介许析未物衣香自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的。"庄圆味友翻杂世诗京名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储为宪州刺史。

  唐庄宗宠信伶人,让景孩月沉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景进等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合跑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最阴险的是那个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因有些军功,被封为掌握亲兵的从马直指挥使。因姓郭,脚传消般固因其又去亲近权臣郭崇韬,并拜其为叔父。崇韬无辜被杀,郭从谦借此机会在营中蛊惑军心。当时军士王温趁夜作乱,事发后被斩。有一次庄宗戏语郭从谦,说:"你的党朋,忘恩负义,又教王温造反。你们还想干什么呢?"从谦大为震惊,回来后便进一步煽动兵将道:"快把你们的积蓄拿出来买酒肉吃,不必考虑后事。"大家问为什么,他说:"陛下为王温的事,等到攻节让爱时威占邺地,要把你们统统活埋。"从此,这支亲兵部队便萌发了叛乱的念头。

  不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轻案相越好装浓喜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庄宗。《伶官传序》把这个过程概括评述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当初梁国大将王彦章就说过:"李亚子,斗鸡小儿,不足畏。"诚然,庄宗把打仗治国视为斗鸡寻乐,此外一无所知。正如欧阳修所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唐庄宗斗败梁国,自己也接着灭亡。

  (《语文战线》1983年第8期,有改动)

三矢遗恨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与后梁朱温、燕刘仁恭父子、契丹阿保机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李克用来自的父亲原名朱邪赤心,世统领沙陀部落。唐懿宗时,庞勋起义,朱邪赤心统领骑兵帮助唐王朝镇压了起义军,因而受封代北行营节度使并赐名李国昌。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李克用又率其部属追击屠杀起义军,受封河东节度使,后进爵晋王。

  还待减均帮输干上公元885年,李克用同起义军叛将朱温等相约合击黄巢。回兵时,李克用试逐政袁理途经汴,朱温假意置酒宴360百科请,夜里却纵火烧上源驿,企图杀害李克用。适逢倾盆大雨,将大火熄灭,李克用由侍人郭景铢相救,得以缒城逃出,双方从此结怨。朱温窃取农民起义果实,于公元907年废唐称帝,各地势大力强的藩镇也纷纷称王称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扰割据的时期──五代线社致镇满十国。在你争我夺的血战中究喜,双方结怨越来越深。

  刘仁恭原是幽州李可举的部属短谈个迫载空。李死后,其子匡威、匡俦相互残杀,刘仁恭趁机拥经干里投交兵攻打幽州。兵败之后,刘仁恭投奔晋王李克用,常"道燕之虚实,陈可取之谋",受到宠信。后来李克用攻打罗弘信,求兵来山零架直可系找于刘仁恭,刘不但不给,反而厂宣风让输土配血胞杀了晋王的亲信燕留得,反目成仇。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于公元911年称照纸乐阳至友喜帝,自号大燕皇帝。

  李克用一度与契丹阿保机关系密切。公元905年,阿保机极盛时期,统领30万军,应李克用邀请来到云州。双方"握手甚欢,结为兄弟"。后来,阿保机却背约归梁。

  因此,《五代史阙文》有这样的记载,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讨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决心报仇

  后唐庄宗李存勖接受父命,决心报仇。天佑十年(913),李存勖攻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觉常里课五办吧纸多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至此李克用的燕仇已报。

  同光元年(923),李存勖展何拉影训倒由分给兵破开封,后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于是皇甫麟杀了朱友贞,然后自杀。庄宗闻之,"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过架封独作长率葬之,其首藏于太庙"。李克用的梁王之恨又除。

伶人作乱

  公元926年,枢密使崇韬和他的女婿、庄宗减再提概农结阻跑国肉肥异母弟李存相继被杀,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一时谣传四起,人心浮动。兵士皇甫晖当时奉命戍瓦桥关,戍期已满,却被留下守贝州,心怀不满,便趁机纠众杀部将杨仁,裹胁裨将赵在礼为乱。这次兵变发生于夜间,故等长进展至较画物云"夜呼"。庄宗之祸,自皇甫晖一夫夜呼而起。

  魏州兵变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先拒不发兵,后又单骑逃逸状假热雷很石洋试混考面,乱兵因得以很快据有邺城。庄宗闻变,派宋州节度使素病迅自除消元行钦招抚不成,又遣诸军大集于邺城而攻城不克,于是命蕃汉总管李嗣源统亲军讨伐。李嗣源领军到邺城下,军士大乱,迫嗣源为帝。庄宗只得御驾亲征。谁知未与乱兵相接,诸军先于途中离百用示因散奔汴,不得已中道而返。还军途中,庄宗精神沮丧,流泪责备诸将说:"卿等事余以来,富贵急难,无不共之。今兹危蹙,赖尔筹谋,而竟默默无言,坐观成败……"元行钦等百余人都援刀截发,英章强日品突朝题话它应置发于地,以示忠诚。是时,君臣相对悲号。

  四月,丁丑朔,伶官郭从谦率所部叛乱,进攻宫城,庄宗为流矢所中,崩于绛霄殿之庑下。坊人善友,将廊下乐器聚簇在庄宗的尸体上,发火焚之。

身死国灭

  后唐庄宗亲征李嗣源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乘危作乱,射杀庄宗。庄宗死,李嗣源正式继承帝位,是为明宗。李嗣源曾企图改国号,事虽未行,但李克用嫡亲子孙全被诛杀,后唐政权实质上已经覆灭,故曰"身死国灭"。

失败原因

  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03年称帝魏州。如果包括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二十年以上;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根寻源了。

  北宋名臣薛居正在《旧五代史》里评论道:"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路,家仇既雪,国祚中兴……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怒,征搜兴赋,竭百姓之脂膏……"

  庄宗失败的原因很多,如任用租庸使孔谦,"峻法以剥下,厚敛以奉上",弄得"四方饥饿,军士匮乏,有卖儿贴妇者,道路怨咨";刘皇后专权信谗,擅杀鼎臣,致使人人恐悚,众口吞声。而"伶人乱政"则是其失天下的重要原因。

  庄宗自幼好俳优,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得宠,为官作宦,"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伶人郭从谦竟当上皇帝近卫军"从马直"的指挥使。

  《五代史·伶官传》详细记载了"伶官乱政"的许多史料。

  庄宗刚入洛时,居住唐故宫室。宫中一度传说闹"鬼",有人说是因为后宫人太少的缘故,庄宗便派遣景进在邺选美女千人以充后宫,景进趁机大肆鱼肉百姓,中饱私囊,致使军士妻女逃亡达数千人。

点评鉴赏

  赏析一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赏析二

  本文是《新五代史 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可谓壮哉"在赞叹中含有轻蔑;"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谴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 ""抑……欤 "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气概

  赏析三(金开诚)

  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词牌如梦令

  相传后唐庄宗李存勖自制曲目,因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一句而得名。(《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13年 人教版)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属江西)。少孤,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拥护者,并和尹洙、梅尧臣等人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堪称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欧阳修注意提携后进,曾巩、王安石、苏舜钦、苏轼父子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在诗词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欧词格调清新,语言明丽。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