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阳新叠山书院

叠山书院司阿行高套,位于湖北阳新兴国镇富川门外(富河下游300米处)。原为宋谢枋来自得读书处,后建叠山祠,人称其地为谢公埻。院有学田50亩、庄屋2处、铺屋5处,以田租房租作办学基金。

  • 中文名称 叠山寺
  • 所属年代 宋朝
  • 出土地点 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富川门外
  • 前身 叠山书院
  • 古代行政归属 江南西道兴国军永兴县

书院简介

  叠山书院,位于湖北阳新兴国镇富川门外。原为宋谢枋得读书处局帮义,后建叠山祠,人称其地为谢公墩。明弘治十二年(1499坚买分料甚及足胡)知州胡瀛迁祠于学宫北,又迁于学宫东;嘉靖十九年(1540)知州吴希贤改建,万历四年(1576)知州杨士元拓广其地故谅背为叠山书院,并亲为讲授、课士,来学者日众。清顺治十一年(1654游介留西)训导魏师段修。雍正六年(针所种宽均王断续斯民难1728)知州黄来自澄、学正王升、训导杜世英等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学正谌潮、训导邓鹏等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训导张宝镒、州人易文蔚等修。咸丰促组备十一年(1861)毁于兵。同治十年(1871)州人陈光亨等重修。光绪四年(1878)知州李辀捐廉聘国360百科子监博士、五品卿万斛泉主讲,重点讲授朱、程吗根朝预修因排理学,1883年湖北总督涂宗赢捐银5000善重言香企弦米粮几两,寒纸才罪购经史子集157部,院有学田50亩、庄屋2处、铺屋5间会知传把慢客冲垂处,以田租房租作办学基金。

书院对联

  知化穷神,才是尽头学问; 博义约理,此为手下功夫。 清代万斛泉题叠山书院

  读兵书惧战,读律书罗美收饭压免含医话眼惧刑,读儒书战刑不惧; 耕尧田忧水,耕汤田忧旱,耕心田水旱无忧。 佚名题叠山书院。李惺题四川丹山书院联与此相类

书院历史

  员稳席属宁突小食从县城出富川门,沿富河向东走,不热仔您到三百米,就有一座大土墩,墩下为巨岩组成,直伸河中财脚且防五由局告纸诉。墩上有祠,名"叠山祠",为纪念南宋义臣又是诗人的谢枋得(1226-1289,字尹直,号叠山)来自而建。谢枋得于景定甲子(公元1264年)以忤贾似道,安置兴国军,因苏东坡《宿石田驿》诗有"溪上青山三百叠"句,遂号叠山,筑室于此,聚徒讲学,后人名其地为谢公墩。

 360百科 谢删迁付厚逝世后,州人念其忠,就其旧居改建祠以祀之。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知州胡灜徒祠于学宫北,再徒学东。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知州吴希贤改建故址。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知州杨士元广其地开书院比到饭值厂好有语利委,买祭田五十凳格企亩,其粮四十里公摊。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训导魏师段重修(有记)。后田饱私槖。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袁房坐,知州高梦龙查券,按亩清丈存田四石六斗,庄房一所,屋侧地大小十块,载稞壹两二钱,屋有过怀钢生如门前荒田大小二邱,屋后柴山一面;田分二处,在银山南麓,一处二石八斗,一处壹石八斗。雍正六年叫儿婷成调雷(1728年),知州黄澄、学断记因事义吃够正王升、训导杜世英率诸生重建。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级凯间器电几金素阻年),楹壁蚁腐,学正谌潮乎马两输在底同训导邓鹏暨斋长生员,易以砖石,修祠前墈以防水患,高七尺长十丈。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续买民地,加修前墈,高一丈一尺,长一十六丈,后祠塌于水。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训导张宝镒,集绅士易文蔚等重建。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年),毁于兵。同治十年辛未(1871年)互板盟第,四品卿衔陈光亨暨生员陈宝善、李辉斗、佘以埈等筹费重建。光绪四年(戊寅1878年),知州李辀捐廉,聘处士万斛泉主讲,并连年捐给肄业生童膏火(膏火:犹今言生活费。膏指食,火指住与用),始立课程,而励实学。八年拔捐钱二千串文发典,每月一分生息,以一半作院长接速镇且修脯,一半作肄业生童膏火。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湖广总督涂宗灜捐银五千两,札兴欢精国州知州宋熙曾具领,一并发典生息,为州中叠山书院添补修脯膏火之费,只准用息,不准动本,亦不得将本息挪作他款支用;并在江南购得((史记损但线绝眼建识南太尼))诸书及湖北官书处所刊经史子集,共一百五十七部,发交叠山书院收存买候,以备肄业生童诵读,俾广见识;另片奏允在案,经州绅以银易钱八千串文,存典,每月一分生息,由管院诸生支息开消。

  当谢公在世时,就辟有简陋书院,从游学生,朝乾夕惕,苦学苦练;院外墩上,夕阳斜照。谢公课余之暇,放竿垂钓。傍晚,墩旁高杆上,船会每晚派人悬一红灯笼。入夜,灯光四射,河下来往舟楫,均以此为"航标,故有兴国州古八景之一"谢墩夕照"之称。此祠已毁于军炮火。这是我们阳新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

名人诗词

  吴国伦--叠山祠

  古祠依鹭渚,疎柳过渔舟。

  不是名贤寓,谁知水郭幽。

  省配步权化树杪千峰跃,城头二水环。

  当年读书处,不忝是东山。

  吴振绪--谢墩夕照

  河州直出水环中,万景烟波倒影空。

  三面山光分上下,半山日色隔西东。

界显道核真车  残霞乍映千门紫,落彩轻余找剧胶周跟有视绝两岸红。

  独惜谢公踪迹杳,有怀薄暮欲临风。

  又

  李应明--谢墩夕照

  西吸行班研山衔落日,倒影谢公楼。

  四顾烟光敛,一望暮紫收。

  鲁戈挥不返,虞剑指空踌。

  栖鸟归林急,忠魂万古幽。

  又

  (清)卢秀--叠山祠

  为问谪居日,何如卖卜年。

  左官犹有托,晦迹己难全。

  衣履尊先辈,文章轨后贤。

  野祠今寂寞,何幸在南天。

书院碑记

  黄澄--去日遗叠山祠碑记:

  先生弋阳人(江西广信弋阳人),天资敏迈,博学,为文章有奇气,风岸孤峭,不能与世浮沈。举进士,仕理宗朝,教授建宁府。明目张胆摘贾似道奸,发策试,宣城、建康等郡漕使陆景思上其稿,景定甲子(1264年)遂窜置兴国军,天下号为风汉。先生来,爱郡南百叠,自号叠山,筑室于军之东湄。开讲堂,士林蚃集,慨然以植世教、立民彝为任,刮劘顽钝,集(诗)传注疏,文章轨范,岂惟甄陶一邑,百世仰高山焉。

  恭宗德佑(南宋恭宗德佑年号仅一年,即1275年)起监司,士大夫裂一坏祠之,公以山自予,后人以墩予公,至今山亦称名,墩亦姓谢。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郡守胡赢徏词于学宫北,再徏学东。自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年),郡守吴希贤徒故址。万历四年丙子(1576年)郡守杨士元修、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年)司训魏师段修。距今百九十余年,土弱水骄,涯岸如蕉剥,渐成谷,公祠且折一楹入河矣。

  康熙辛丑(1721年),余来视州篆,率诸生谒先生祠,立败瓦残砾中,悚息一拜,不敢仰视。肃余入后阁,四壁凌空,瓦棱参差,不蔽椽烟,且荒居民塞以草具。诸生曰:"居无守",余曰"国无人"。先是,万历杨买祠祭田五十五亩,历饱中槖。前郡守高梦龙得原劵,厘清积弊,实存今田四石六斗、庄二所,地稞一两,山一面给佃人薪,岁计出入,以印簿学校掌之。自是发会计,得所余赀若干,诸绅士赏所纠赀若干,翼以清俸,新故阁。期年,阁成,通计金若干,择日妥先生像,故址则环一堵焉,门之庭且径矣。雍正七年己酉(1729),余奉调改浙分府。去之日,祖道于祠,吾揖诸绅士而言曰:"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生之大有造于兹邑也。先生仁且勇,孝且忠,前则刘忠斋门下丙辰一忠实老门生,后则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亡宋一逃逋臣。观其驿楼给卜,从容就义,今学士犹侈谈之,而却聘数书,每澘然以九十三岁老母为念,其与程雪楼云:"君子取人,先观大节。"呜呼!士品蔑以加矣。余谓学先生者,当从大节始,请以此为多士别,兼为祠志不朽。董事生员朱士经、石泰临、明如汉、卢斯为、王朝盛、张裔靖。

  楚兴国重建宋谢叠山先生祠记:

  兴国旧有叠山先生祠,在富川门外,何时何处祠废,遗其址名曰谢公墩。宏治间,郡首胡公瀛改建学宫之北,寻亦倾圮。嘉靖庚子(公元1540年)予承乏兴州,一日出东间,经所谓谢公墩者,慨然思贤哲之风爰,出帑金增筑遗址,构宇复祠事。州人咸喜,趣役乃落成,设先生神主而尸祝之佥曰;太守宜自记,其事谨按郡志,先生姓谢氏、讳枋得、字君直,英爽豪迈,平生以忠义自许,可宝佑间,举进士,授参军不就,江东师吴潜辟属结硗,抚信三州义兵,扞保一方,五年主建康漕,试摘贾似道,獘政策,诸生有天心,忿地气、爱民心、篱人才,坏国有亡澄等,语并拯剀切坐,诬谤、追夺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中,赦归弋阳,据先生首尾在兴国,若此夫先生羁寓人耳。孤宗托迹,七八年间,无人民之寄政,教之施去而州人,思之即死而爼豆之,然则亲见之时,何如也,先生以身殉宋,从容就义,载在国史可考也。乃其夫人偕二子,不出于义逮,二弟三侄一女、二婢咸死狱中,兄君瑀在九江,又以不屈死,一门节义凛然。先生家庭所渐劘,可知也,然则所以感孚,兴国又可知也。自古谁无死,死而如生,名于人心,显其秩词,炳如日星,千古如一时者,先生以之先生何,何私于兴国,兴国之人百世之下,何有如先生哉。秉彝好德之心,无古今一焉耳。吾固表而出之,以最夫人臣之怀忠义者,虽然自有先生以来,来官兴国者何啻,什百莫不知,先生之当祀祠之废,又不知其当复兴,然而素所树蓄与天壤同獘,可接迹先生者,未之概见也。岂仰止之义未问,与夫思其人而志意兴焉,感其风而顽懦立焉,吾有望于来官此邦者,虽然自有先生以来,生生育育兴国之封壤,又何止稊亿,莫不知先生之当祀祠之废,又莫不知其当复与,然而素所积累,上探孔孟,下参濂洛,不负人家国有如先生者,未之概见也。岂继述之道未讲与夫先生之心,即邦人之心,邦人之心,要之千古圣贤之心也。吾将有望于邦人之稽古志学者是役也。经始于嘉靖壬寅(公元1542年)秋,讫工于癸卯孟冬望日,祠氏若千楹,前有拜亭,垣壁周匝,合以大门榜之曰;谢叠山文节公祠,寮悴黄臣蔡君日济咸有赞勷焉。属工给饷则吏目李尚德、乡老刘本端、宋兴荣也。

  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癸卯)十一月朔日 知兴国州事宣城吴希贤记

书院产业

  一、银山南麓田四石六斗,一处二石八斗,一处一石八斗,岁纳租谷五十九石九斗九升八合。

  二、余文藻捐田一石、册米七斗三升。(在宣化坊二甲景山柱完纳)岁纳租谷一十五石。

  三、发典生息钱二千串文,每月一分生息,按季取收。又发典生息钱八千串文,每月一分生息,按季取收。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宠物耳康
下一篇:筹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