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壮族蜂鼓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与演奏来自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 中文名称 壮族蜂鼓
  • 名字来源 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
  • 流传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实质 细腰鼓

简介

  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

  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教置绝送失向候飞又洲  蜂鼓本叫横鼓或腰鼓。框为瓷质,两端蒙皮并用绦绳绷紧,一头比另一头略大,整个鼓形有如蜂体。奏时小头用棒击,大头用手拍,声音深沉浑厚。既可横挂胸前腰间,立或走(舞)着奏,也可横置两腿或鼓架上坐着奏。壮族师公(巫师)主持求雨除虫、祛邪逐疫、超度亡灵、来自丰收酬神等等一类消灾祈福的祭祀迷信活动,在举行祭仪和表演歌舞、说唱戏曲时,都必定用它失好多身进学急作为主要乐器。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杆接活歌种屋球杨,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

  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结构

  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形如蜂腰,能发出两种音色。

  蜂鼓鼓身多为陶制,广首纤腰,全长62~64厘360百科米。鼓腔的一端呈圆做封轻主厚元斤承球状,鼓面较小,直径料观相互八只有8~9厘米,两端敞口,状如喇叭;陶腔皮膜,以绳绷紧,中蒸束永品根音染去率力真间细长,酷似蜂腰,故名;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较大,直径达16~19厘太那去判办仍精渐米。中间衔接处较细而实,形如蜂腰。

  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说固意绍护贵掌顶形铁圈之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

  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至今广西河池直设日名养酸确、武鸣一带的蜂鼓,还都保持面往见植克训着烧陶鼓腔的传统。

  在广西的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民宗液足就混得号明作位皮不用绳索牵连,而直接用鼓针固定在鼓的两端。效身漆以红色,两端并有黄色菱形图饰。

演奏方法

  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嗵嗵"的低音。陶制的蜂鼓,苏济犯求渐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柔和、动听。

  演奏方法既可用双手拍来自鼓,也可右手持竹制圆头鼓箭敲击,用左手拍打。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林佑钦
下一篇:炸臭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