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王缉慈

王缉慈,  女来自,  汉族。1946年2月生于昆明。籍贯广西博白。己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地理联合会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指导委员(IGU Commission on Dynamics of Economic Space,The members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其它兼职工作有:《北京大学学报矛取离例(自然科学版)》编辑、《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地域研究与开发》副主编,厦门创新型城市顾问等。

  • 中文名称 王缉慈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
  • 出生日期 1946年2月
  • 出生地 云南昆明

经历

来自  王缉慈,在北京大学主要讲授"工业地理学"、"技术与区域发展"课程,主要从事产业集群和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1985年、1990态岁与年、1995年曾三次在加拿大进修和从事专题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现代工业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发表中英良何跳南考块破分八文论文百余篇,主要有"The changingindustrial geography of the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Economic Geography,1986,62 ⑷: 307-320,"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 new industrial district in the makin协宜州溶际带普团g?",Environment and Pl兴仍时华否甲历铁月anning A,1998,30⑷: 681-701等。2003年创办并开始主持"地方产业集群研究先团消实网"论坛

  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担任第20专题组(区域科技组)副组长,负责完成了"产业集群和高新区研究"的子课题。2011年中央人才协能记垂双调小组院士专家咨询服务团(赴桂)成员。

获得荣誉

360百科  王缉慈教授199既太群它轮则2年开始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Commission on Organization of Indus育把拿误关斤修食犯权trial Spac但好刻完善喜友精es)常务委员(Full Member)(1992-1996,1997-2配次入客000,2001-2004),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IGU Commission on Dynamics of Economic Spaces)指导委员(Steering Member)(2008-2012),1994年在北京成功组织了东亚工业空间变化国际讨论会(中、日、韩),2000年在买复延东莞成功组织了有十九个国家学者参加的学术年会。鉴于对该委员会的贡献,2005年她获得顾问小组(Mentor panel)成员的荣誉。

片观双术著作

  ⒈ 王缉慈等,2010:《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富族唱苦放真职内密理论探索》,科学出版社

  ⒉ 童昕,王缉慈等译,2009:《创新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 王缉慈等,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⒋ 黄润华译,王缉慈译审,2005,《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

  ⒌ 来自王缉慈译审, 1998:《世界高技术园区》(Castells and Peter Hall: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国家科委火炬办公室组织翻译出版

  ⒍ 王缉慈参著,1998,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中国智密区研究所.《中关村十年算夫品妒换之路》,改革出版社,1998年5月

  ⒎ 魏心镇、王缉慈,1993:《新的产业空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

  ⒏ 王缉慈编著,1994:《现代工文树六司块鸡村业地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⒐ 王缉慈、班武奇,1990:《山河风情(东北卷)》,台湾锦绣出版公司

发表论文

  ⒈ Wang J. C.,Wang J. X. 1998,An analysis of New-tech Agglomeration in Beijing: A New Industrial D白运年耐黑斤素istrict In the Making?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pp. 681-701

  ⒉ Wang Jici,2002,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s (Chapter 8),In C. M. Webber,M. Wang,Y Zhu (eds): 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360百科obal Economy,Palgrave Macmillan's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⒊ Wang Jici,2002,The Trajectory of the Personal Compu维看执剂留被原怎足强ter Industry (Chapter 10),In C. M. Webber,M. Wang,Y Zhu (eds): China's Transition to a Global Economy,Palgrave Macmillan's global academic publishing

  ⒋ Wang Jici,Ch未船起陈酒毫故破en Yilong,1998,Searching for More Innovative 县告绍作察背而害完统抓Capabilities: 甲剧答员The Case of Zhon接香标尽底按延态作g'guancun,China,Development and Society,Seoul Nation维剧心孔举析封弦福庆或al University,Vol. 27,No. 1,pp121-144

  ⒌ Wang,J. a沙袁波地玉拿难两安练马nd Tong,X. 2003,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lternative Pathways to 互航传啊云煤煤正建求提Global Local Pe般突问使补谓志rspective". Innovation Systems and Innovation Poli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a Perspective of China. Edited by Gu,S and Alc关建频席orta,L,Routledge in Association with UNU Press

  ⒍ Wang,J. C. 1999, "In Search of Innovativeness: The Case of Zhong'guan毛称管刻cun",In Malecki E. and Oina P. (Ed) Making Connections: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Regional Eco何价处却年养nomic Change,Ashgate: Vermont,Chapter 8,pp205-230

  ⒎ Wang,J. Zhu,HS,and Tong,X. 2003,Indus出的见trial District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Datang Sock and Stocking Industry in Zhejiang,China. Proximity,Distance and Diversity: Issues on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Edited by Oina,P. New York,Ashgate,pp. 47-67

  ⒏ Tong,X. and Wang,J. 2002,Global-local Networking of PC manufacturing in Dongguan,China. Knowledge,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and Innovation in Territori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Hayter,M and Heron R. Ashgate Vermont,pp 67-86.

  ⒐ Tong,X. and Wang,J. 2004,The Shadow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Transnational Flows of E-waste and its Localization in China,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y (Special Issue)

  ⒑ Wang J,Zhu H,and Tong X,2005,Industrial District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The Case of Datang Sock and Stocking Industry in Zhejiang,China,in Arnoud Lagendijk and Päivi Oinas (eds),Proximity,Distance and Diversity: Issues on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Aldershot: Ashgate. pp. 47-67

  ⒒ Wang,Jici (2006): China's consumer manufactur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Wenzhou footwear cluster,China,Innovation: Management,Policy & Practice,2006,Vol.8,No.1-2,pp160-170

  ⒓ Wang,Jici (2007):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low road vs. the high road in cluster development,Chapter 7 in Allen Scott and Golifoli (ed.): Development on the Ground: Clusters,networks and Reg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London: Routeledge,145-164

  ⒔ Wang J. and Tong X. 2005,Sustaining Urban Growth through Innovative Capacity: Beijing and Shanghai in Comparison,issued as 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545

  ⒕ Wang J. New Phenomena and Challenges of Clusters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of Globalisation,In Ganne B and Lecler Y,(ed.)Industrial clusters,global competitiveness and new policy initiatives,World Scientific,pp 195-212,2009.

  ⒖ 王缉慈,J. ブラドバリ / 金田昌司(翻译),1987,中国における经济特区と工业配置の变动,《工业の空间构造-中国·韩国·日本の比较 - 》,村田喜代治编,中央大学出版部,东京,pp.50-88

  ⒗ 王缉慈,王缉宪,1999p,北京にぉけるニュテク集积地域の分析-形成中のニーュテク产业地域-《中国の高新技术产业地域企业-北京中关村を中心に》,德山大学研究丛书18,冈田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3月,107-130

  ⒘ 董黎明,王缉慈,1983a,赣州的城市性质和职能分析,《经济地理》第3期,300-305页

  ⒙ 王缉慈,1983b,试述中国石油化纤工业的布局和选址问题,《经济地理》第4期,195-199页

  ⒚ 王缉慈,1985,中国的纯碱工业,《地理知识》,1985第10期

  ⒛ 王缉慈,1987,增长极理论的来龙去脉,《发展研究》(国务院农研中心)第11-12期

  21. 王缉慈,1988,工业地理学的全球观与经济观,《地理科学》第4期

  22. 王缉慈,1989a,增长极概念、理论和战略探究,《经济科学》第3期

  23. 王缉慈,1989b,关于赣州筹建出口加工小区问题的思考,《效益与管理》总第170期

  24. 王缉慈,1989c,小导国与内缘国的地缘特征,《人文地理》1989年第2期,31-33页

  25. 王缉慈,1991d,关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国工业经济》总44期,42-46页

  26. 王缉慈,1991b,加拿大区域经济初析,《加拿大与加拿大人》,阮西湖、王丽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7. 王缉慈,1992a,别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总40期

  28. 王缉慈,1992b,高技术世界中的加拿大,《加拿大与加拿大人(二)》,阮西湖、王丽芝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

  29. 王缉慈,王民,1992c,加拿大的工业园区,《加拿大与加拿大人(二)》,阮西湖、王丽芝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

  30. 王缉慈,1992d,加拿大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战略,北京大学《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1期

  31. 王缉慈,1992f,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及其区位特征,北京大学《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1期

  32. 王缉慈,1992g,论加拿大造纸业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机遇,北京大学《加拿大掠影》1992年第2期。

  33. 王缉慈,1993a,关于企业地理学研究价值的探讨,《经济地理》12卷4期

  34. 王缉慈,1993b,高技术产业布局中的交通运输问题,《地理科学》13卷4期

  35. 王缉慈、宋向辉、李光宇,1995,企业衍生:北京新技术集聚体的重要特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第6期

  36. 王缉慈,1992,别树一帜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管理世界》总40期,1992

  37. 王缉慈,1994a,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1993年学术年会概况,《地理科学》14卷2期,1994

  38. 王缉慈,1994b,中国新工业区的形成(本人英文论文的译文),《地理译报》13卷4期,1994

  39. 王缉慈,1994c,第4届东亚工业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地理译报》13卷4期[1],1994

  40. 王缉慈,1994d,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机制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3卷2期,1994

  41. 王缉慈,1994e,加拿大小企业的发展及其政策环境,《加拿大与加拿大人(三)》,阮西湖主编,中国工人出版社

  42. 王缉慈,1995,企业衍生:北京新技术集聚体的重要特征,《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5年第6期

  43. 王缉慈,1996a,关于北京新技术企业集聚与扩散问题的调查和讨论,《地理学报》51卷6期,1996

  44. 王缉慈,1996b,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1995年汉城会议,《地理学报》51卷2期,1996

  45. 王缉慈,1996a,地理教学更新观点杂谈,《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6Z1

  46. 王缉慈,1996b,北京高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调查,《科学中国人》,1996年第1期

  47. 王缉慈,1996c,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地方创新环境,《科学中国人》,1996年第11期

  48. 王缉慈,1996d,从企业角度研究区域的一个分析构架,《地域研究与开发》15卷6期,1996

  49. 王缉慈,1996e,"对加拿大区域差异问题的新观察",《加拿大掠影》,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编,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第95-111页

  50. 王缉慈,1996f,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区域创新环境,《科技日报》1996年10月31日第1版

  51. 王缉慈,1996g,区域创新环境及其网络理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6年10月24日后连载

  52. 王缉慈,1996h,从"钮扣集团"谈起-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产业区和地方创新系统,《中国国情国力》,1996年第11期

  53. 孙颖,王缉慈,1996,硅谷和128公路的对比看高技术产业创新力的保持,《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第9期,第60-64页

  54. 王缉慈,1997a,"关于中关村新技术区域发展问题的深层思考",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计委,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1997年经济蓝皮书》,景体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5. 王缉慈,1997b,"访问加拿大舍尔顿科技园的重要启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评价》,1997年第2期

  56. 王缉慈,1997c,"区域创新环境及其网络理论"《科学中国人》1997年第1期

  57. 王缉慈,1997d,"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社区文化"《文汇报》1997年8月25日

  58. 王缉慈,1997e,"海外学习体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外事处,1997年第1期

  59. 王缉慈,1997f,"图书馆、书、人"《国际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外事处,1997年第2期

  60. 王缉慈,1998g,"关于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思考",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计委,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1998年经济蓝皮书》,景体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1. 王缉慈,1997a,"关于企业规模科学性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7期

  62. 王缉慈,1997b,"网络环境-产业组织的崭新形式:兼评企业上规模的认识误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

  63. 王缉慈,1997c,"企业规模与产业组织的内在科学性─-谈"规模"、"集团"风中的新误区",《科技导报》,1997年第7期

  64. 王缉慈,1997d,"国际地理联合会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1997年学术年会简介",《地理学报》,1997年第4期

  65. 王缉慈,1998a,"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构架",《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3期

  66. 王缉慈,1998b,关于中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67. 王缉慈,1998c,对策出自对创新的再认识,《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8年第11期

  68. 王缉慈,1999a,创新就是创造新产品,并实现市场价值《北京科技报》,1999年12月24日

  69. 王缉慈,1999b,创新就是创造新产品,并实现市场价值《科技日报》,1999年3月11日,第3版

  70. 王缉慈,1999c,中关村高新技术区域发展的危机和对策,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市计委,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 1999年经济蓝皮书》,景体华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71. 王缉慈,1999d,构建中关村的区域创新网络,《北京日报》,1999年6月28日

  72. 王缉慈,1999e,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世界高技术园区》评价,《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第41-42页

  73. 王缉慈,1999f,区域创新环境,《中国科技月报》1999年第1期(首页)

  74. 王缉慈,1999g,政府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北京科技报》,1999年8月31日

  75. 王缉慈,1999,创业与创新--女企业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76. 王缉慈,1999h,知识创新和区域发展的文化力,《城市经济论坛》,1999年第3期,第17-20页

  77. 盖文启、王缉慈,1999a,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78. 盖文启、王缉慈,1999b,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2期

  79. 盖文启、王缉慈,1999c,论区域创新网络对中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9期

  80. 王缉慈,1999d,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经济地理》,1999年第1期,第11-15页

  81. 王缉慈、王可,1999,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地理研究》,1999年第4期,第357-361页

  82. 盖文启、王缉慈,1999,从硅谷的成功看中国高新区的发展,《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12期,第38-42页

  83. 盖文启、王缉慈,1999,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84. 盖文启、王缉慈,1999,区域创新网络和中国高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5期

  85. 童昕,王缉慈,1999,硅谷-新竹-东莞:信息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透析,《科技导报》,1999年第9期

  86. 王缉慈,2000a,从意大利产业区模式看浙江专业化产业区发展前景,《浙江经济》,2000年第7期,第10-12页

  87. 王缉慈,2000b,从意大利产业区模式看浙江专业化产业区发展前景,《浙江经济报》,2000年6月16日

  88. 王缉慈,2000c,关于中关村发展模式的深层思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89. 童昕、王缉慈,2000,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创新网络,《中国软科学》,第9期,第80-84页;

  90. 童昕,王缉慈,李天宏,2000,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工业革命,《科技导报》,2000年第4期,第6-9页

  91. 王缉慈,2001a,创新概念随想,《中国科技成果》

  92.王缉慈,2001b,关于在外向型区域发展本地企业集群的一点思考-―墨西哥和中国台湾外向型加工区域的对比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1年第3期

  93. 王缉慈,2001c,集群战略的公共政策及其对中国的意义,《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3-6页

  94. 王缉慈,童昕,2001d,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产业群-地方竞争优势的源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第28-36页

  95. 童昕,王缉慈,2001,政府在高科技制造业发展中的角色转化--以中国PC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形成发展为例,《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17-20页

  96. 王缉慈,童昕,2001b,简论中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经济地理》第5期,第550-553页

  97. 童昕,李天宏,王缉慈,2001,特色产业区规划要引入生态工业思想,《浙江经济》,2001年第12期,第32-33页;

  98. 童昕,王缉慈,2001,"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群",《地域研究与开发》第6期

  99. 童昕,王缉慈,2001,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地理学报》,56⑹:722-729

  100.魏守华,王缉慈,2001,论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以浙江嵊州市为例,《生产力研究》第6期,第88-90页

  101.朱华晟,王缉慈,2001,外商投资对东莞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其战略思考,《人文地理》第4期,49-52

  102.朱华晟,王缉慈,2001,论产业群内的地方联系--以东莞电子产业群为例,《经济地理》2001年第4期

  103.朱华晟,王缉慈,2001,大唐袜业产业区分析――中国"意大利式产业区"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实例,《中外科技信息》第4期,第25-29页

  104.朱华晟,王缉慈,2001,论柔性生产与产业集聚,《世界地理研究》第4期,39-47页

  105.王缉慈,2002a,"用全球观点看东莞制造业",《中国经济信息》2002年第16期

  106.王缉慈,2002b,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中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42-46页

  107.王缉慈,2002c,创新性的低技术产业群-家具业群,《中国经营报》2002年2月5日第4版

  108.王缉慈,2002d,高新区不能雾里看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3月26日

  109.王缉慈,2002e,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返璞归真、认识进化和前沿发现,《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2期,30-34页

  110.王缉慈,2002f,地方产业群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3期,47-54页

  111.王缉慈,2002g,补"集群"理论的课,《时装观察》,2002年7月号,33-34页

  112.童昕,王缉慈,2002,"全球化-本地化:透视中国三大IT产业群的形成与演化",《经济地理》2002,第6期

  113.童昕,王缉慈,2002,"论全球商品链中的地方产业群--以东莞的'商圈'现象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

  114.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2002,"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经济经纬》第2期,第18~21页

  115.童昕、王缉慈,2002,全球化与本地化:透视中国个人计算机相关产业群的空间演变,经济地理,2002年第6期,697-705页

  116.魏守华、邵东涛、王缉慈,2002,"地方企业集群战略对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开发研究》第31~33页

  117.王缉慈,2003a,"东莞和苏州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6-10页

  118.王缉慈,2003b,关于中国服装业的地方集群战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19.王缉慈,2003c,中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6期

  120.王缉慈,2003d,意大利的产业特点,今日浙江,2003Z1

  121.王缉慈,罗家德,2003,"东莞和苏州PC产业群的比较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6-10页

  122.王缉慈,2004a,中国的地方产业集群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4期,第1-4页

  123.王缉慈,2004b,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第59卷增刊

  124.王缉慈,2004c,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经济地理》,2004年第2期,433-436页

  125.王缉慈,2004d,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经济经纬》,2004年第2期,第53-57页

  126.王缉慈,2004e,"产业空洞化可能瞬间发生--论自由布局型产业的全球化转移",《成功营销》2004年第5期,第73-74页

  127.王缉慈,2004f,产业集群:城市发展的名片,《中国质量与品牌》8月号(总第7期),第38-41页

  128.王缉慈,2004g,从集群创新到创新集群-谈谈中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地方产业集群网发表

  129.王缉慈,2004h,产业集群:城市发展的名片,《中国质量与品牌》,2004年第8期

  130.王缉慈,2004i,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经济经纬》,2004年第2期,53-57

  131.王缉慈,2004j,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经济地理》,第24卷第4期,433-436

  132.王缉慈,2004k,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第59卷增刊,47-52

  133.王缉慈,2004l,中国制造业集群分布现状及其发展特征,《中国质量与品牌》,第期,44-48

  134.王缉慈,2004m,温州鞋业集群向何处去,《中国质量与品牌》,第期,48-54

  135.王缉慈,2004n,提升中国鞋业竞争力的集群战略,《中国质量与品牌》,第期,48-52

  136.张辉,王缉慈,2004,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4⑸,第38-46页

  137.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2004,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经济经纬》,2004年第2期

  138.王缉慈,陈倩倩,2004,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中国鞋业集群升级,《温州论坛》,第6期

  139.蔡运龙等,2004,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地理学报》第59卷第6期,2004,803-810

  140.蔡运龙等,2004,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战略,《地理学报》第59卷第6期,2004

  141.王缉慈. 2005a,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 《中国软科学》. 2005⑿

  142.王缉慈. 2005b,怎么找中关村的产业集群?《中关村》. 2005⑹

  143.王缉慈,2005c,解读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第一辑,1-5页,2005年3月

  144.王缉慈,2005e,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思考,上海国际城市创意产业论坛上发言稿,2005年12月01日,

  145.王缉慈、谭文柱,2005,论地方产业联系与区域发展--兼评"延长产业链"的认识误区,《产业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

  146.陈倩倩,王缉慈. 2005,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⑸5-8页

  147.陈倩倩,王缉慈. 2005,提升中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 《世界地理研究》. 2005⑴

  148.童昕,王缉慈. 2005,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城市规划》. 2005⑷.

  149.王缉慈. 2006a,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⑵

  150.王缉慈,谭文柱,林涛,梅丽霞,2006,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2期,1-6页

  151.王缉慈,2006b,解开集群概念的困惑--谈谈中国区域的集群发展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2期,第65-68页

  152.王缉慈,2006c,关于中国发展产业集群中的若干问题.《理论参考》. 2006 ⑼:27-30

  153.王缉慈,2006d,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参考》. 2006⑼:9-11

  154.王缉慈,2006e,创新集群:高新区未来之愿景与目标.《中国高新区》. 2006⑽

  155.王缉慈,2006f,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前线》. 2006⑷

  156.王缉慈,2006g,创新集群--高新区未来之愿景与目标,《中国高新区》,2006年第10期,卷首语

  157.王缉慈,2006h,体验知识海洋、知识山峰和知识网络,《北大讲座》编委会《北大讲座》第七讲,第306-31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8.谭文柱,陈倩倩,王缉慈. 2006,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中国制鞋业的地方集群升级--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 《经济地理》. 2006⑴

  159.谭文柱,王缉慈,陈倩倩,2006,全球鞋业转移背景下中国地方集群的升级-以温州鞋业集群为例,经济地理,2006年第1期

  160.祁苑玲; 王缉慈; 任宝,2006,关于老工业基地淄博市工业区位变化的地理学思考,地理科学,2006年第1期,7-12页

  161.童昕、卢洋、林涛、王缉慈,2006,塑造郊区城市的创意生活空间--昌平高科技走廊发展规划,《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第6期,46-47页

  162.谭文柱、王缉慈,2006,论外部知识联系对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3期,第6-9页

  163.王缉慈,2007a,中国制造--产业集群仅仅是压低成本的地方吗?《华夏地理》,2007年第6期,102-111页

  164.王缉慈,林涛. 2007b. 中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⑹:839-846.

  165.王缉慈,2007c,创意文化产品的孵化场所--集群对比园区,《深圳文化研究》(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办)2007⑵:29-33

  166.王缉慈,2007d,关于济宁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鲁南经济带与济宁发展高层论坛文集》74-78页

  167.王缉慈,2007e,创意文化产品的孵化场所--集群对比园区,深圳市发改委《经济动态》

  168.王缉慈,200f,创建一流大学不如创建一流专业,《科学时报》2007-02-15

  169.王缉慈,李鹏飞,陈平,2007,制造业活动地理转移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6⑸:1-15

  170.任宝、李鹏飞、王缉慈,2007,产品品牌数量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服装产业集群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6⑶:6-10

  171.刘志高,王缉慈,2008,共同演化及其空间隐喻,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

  172.王缉慈,张晔,2008,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困境摆脱与升级前景,改革,05期

  173.张纯,王敬宁,陈平,王缉慈,吕斌,2008,地方创意环境和实体空间对城市文化创意活动的影响--以北京市南锣鼓巷为例,地理研究,02期

  174.王缉慈,梅丽霞,谢坤泽,2008,企业互补性资产与深圳动漫产业集群的形成--基于深圳的经验和教训,经济地理,01期

  175.李鹏飞,王缉慈,林涛,2008,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对比研究--以山东临朐和广东大沥铝型材产业集群为例,中国软科学,05期

  176.李鹏飞,王缉慈,2008,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11期

  177.王缉慈,2009,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4期

  178.王缉慈,王敬宁,姜冀轩,2009,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地理集聚--研究高新技术创新集群的一个尝试,地理科学进展,05期

  179.王缉慈,刘譞,2009,经济危机背景下对中国专业化产业区的反思--重温意大利式产业区的价值,地域研究与开发,03期

  180.王缉慈,马铭波,刘譞,2009,重新认识意大利式产业区竞争力--对深圳金饰产业区等中国专业化产业区的启示,中国软科学,08期

  181.梅丽霞,王缉慈,2009,权力集中化、生产片断化与全球价值链下本土产业的升级,人文地理,04期

  182.朱华晟,王缉慈,李鹏飞,李伟,2009,基于多重动力机制的集群企业迁移及区域影响--以温州灯具企业迁移中山古镇为例,地理科学进展,03期

  183.王缉慈,陈平,马铭波,2010,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1期

  184.王缉慈,2010,略论广东省的专业镇问题,广东科技,19期

  185.潘峰华,王缉慈,2010,从"被动嵌入"到供应链园区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的新模式? 中国软科学,03期

  186.潘峰华,王缉慈,2010,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手机制造产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地理,04期

  187.王缉慈,2011,让低端产业集群"飞",北大商业评论,4月

  188.王缉慈,2011,超越集群---关于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看法,上海城市规划,96期

科研活动

  1980-1987 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芜湖、赣州、漳州)

  1987-1988 国土规划(山东惠民地区、潍坊、淄博)

  199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和研究(淄博、中关村、深圳等)

  1997- 区域创新网络、新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研究

研究课题

  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06--2009)

  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PC产业的柔性生产综合体及其创新网络机制研究"(2001.1--2003.12)

  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新产业区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1998.12--2000.12)

  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乡镇企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1999.1--2001.6)

  ⒌ 参与魏心镇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布局"(1989-1992)

  ⒍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科技组"产业集群和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2003-2004)

  ⒎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产业群与区域经济发展"(2001.10-2002.10)

  ⒏ 参与国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产业分析与预警处"国际产业分工对中国的影响"课题(2005)

  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基金会课题:"中国北京、上海、深圳三地IT产业群对比研究",(2001.1--12)

  ⒑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关于中国沿海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2003.4-2004.4)

  ⒒北京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北京市产业集聚区与知识集聚区的互动研究"(2004.11-2005.11)

  ⒓浙江温州市科技局课题:"温州产业集群升级研究"(2005.6--2006.5)

  ⒔广东东莞市科技局课题:"全球价值链下东莞产业集群升级的战略研究" (2004.10--2005.10)

  ⒕广东省佛山市经贸局课题:"佛山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2005.6--2005.12)

  ⒖宁波市经委课题:"加快提升宁波市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对策研究"(2002.5--2002.11)

  ⒗浙江长兴县发改局课题:"长兴县绿色动力能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2006.8-10)

  ⒘参与北京市科委课题:"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研究"(1996-1997)

  ⒙世界银行项目:"东亚城市的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北京、上海分课题"(2002)

  ⒚日本德山大学课题"产业构造高度化的地域经济"(1994-1997)

学术会议

  1985.5-1986.5 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地理系研究访问(世界银行贷款)

  1986.7 在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参加第一届东亚工业变化国际会议

  1990.10-1991.4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地理系研究(中加互换学者奖研金)

  1991.4 在韩国汉城大学地理系讲学

  1993.7 在日本东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年会

  1995.7 在韩国汉城参加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学术年会

  1996.1-1996.9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大学地理系研究(中加互换学者奖研金)

  1997.2 在日本筑波、东京、关西科学城等地调查访问(中日合作课题)

  1997.8 在瑞典哥德堡参加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学术年会

  1998.8 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参加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学术年会

  1998.10-1999.1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理与环境学系合作研究

  1999.6 在以色列海法市参加IGU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学术年会

  2001.1 在法国巴黎参加OECD企业集群全球大会

  2001.7 在意大利都灵参加IGU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学术年会

  2001.9-10 在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访问研究

  2002.8 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IGU经济空间动态委员会学术年会

  2003.6 在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系参加欧亚老工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

  2004.2 在泰国曼谷参加世界银行东亚创新性城市研究项目中期会议

  2005.1 在丹麦奥尔堡参加五国(巴、俄、印、中、南非)国家创新体系会议

  2006.12 在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劳工组织学术会议

  2006.12 在法国里昂参加亚洲产业集群研讨会

  2007.1 在蒙古乌兰巴托参加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国家创新体系研讨会

  2007.10 应邀访问英国伦敦玛丽王后学院地理系

  2009.4.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参加国际劳工组织的国际研究会

  2009.10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参加集群会议

  2010.5 在德国科隆参加IGU会议

  2010.6 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参加学术会议

  2010. 在越南河内参加学术会议

  2010.11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学术会议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师父在上
下一篇:一统华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