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唐人律诗绝句菁华

《唐人律诗绝句菁华》是2012年中国文联出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莽。

  • 作品名称 唐人律诗绝句菁华
  • 创作年代 2012年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 作者 黄莽

唐人律诗绝句菁华

 来自 《唐人律诗绝句菁华话演件许游略律地》蔡柏如 编著,由黄莽策划出360百科版,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唐人律诗绝句菁华 / 蔡柏如编著. -- 北京 : 中国文联出社,2012.12 (诗文中国. 第8辑值缺代三血尼管)ISBN 978-7-5059-7963-5Ⅰ. ①唐… Ⅱ. ①蔡… Ⅲ. ①唐诗起抓影独望混余音-选集 Ⅳ. ①I222.74众探零余陈名始乡映世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9贵领距即2856号。

内容提要

  一、本书共选编唐代(含五代)一百零三位诗人的三百五十八首律诗、绝句名篇,每首诗后有诗律、注释和赏析短文三部分。 ?

  二、本书选诗原文以《全唐诗》为底本,同时参考了其它比较流行求龙陈真的版本,择善而从写之让福田传,不同版本的异文,一般不作图认始饭肉破任保怀治异说明。?

  三、本书按体裁编排,依次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作家、作品依《全唐诗》原排次序。

  四、本书在诗原文下用符号标出平仄,如○为平声,●为仄声,◎为应平可用仄声,⊙应仄可用平声,△为平声韵,▲为仄声韵。古今平仄读音不同的字,在诗律或注释中一般作了说明。诗原文中的入声字下加双横线表示,如"东皋〖ZZ(S〗薄〖ZZ)〗暮望"。韵脚字用普通话注音,似石响衡代亮如现代读音与传统读音不同,酌注旧读或略作说明。

  五、本书书后附录有《唐人律诗绝句作者小传》、《古入声字普通话变读地银合表》、《"诗韵新编"、"佩文诗韵"普通话韵母对应表》,请参看。

前言

  唐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来自个国力强盛的朝代。唐初统治者平息了隋朝末所产生的社会动乱,吸取国家被分裂的教训,努力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励精图治。贞观至天宝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360百科民殷国富。安史之盐矛雷察赵克般乱,政治、经济虽然严重受挫,但到中期,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南方得到开发。在思想文化领域,尊重儒家思想的同时,容许多种文化思想兼容并包,统治者比较开明,能够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有限度地减少了对人民言行的拘束,唐人的思想比较活跃。唐承隋制,广设学校,开科取士,以诗歌为考试内容,打破了豪族地主对仕途架坐派举汽简手策乐资触的垄断,给一些出身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有跻身宦途的机会,也形成了作诗、爱扬燃原配夜受神事双优括诗、唱诗、诵诗、以诗画饭千还述条顶觉歌相酬赠的社会风气,诗歌的创作和流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唐王朝重视民族间、国际间文化和困互拿创大滑爱际失贸易的交流。开元、天宝年间,国势的强大、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当时的唐王朝,在国际舞台上有广泛的影响和崇高的地位,是一个先进的、文明的国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确是唐人问甚尼食双静促陈阶的骄傲。?

  繁荣的经济、多元的文化、宽松的思想环境、以诗歌取士的考试制度和民族国际间文化、贸易的广泛交流,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不但作家众多,作品数量浩大,而且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题材广泛,意境深邃,诗味隽永,盛况空前,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民风民俗、道德伦理,是我们民族文学的血脉,凝聚了炎黄子密些非一队候输色让列孙的情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思想、性格和风尚。?

 项举看笔供均印 唐诗形式完备,既有古体诗,又有近体诗。唐人把从齐梁体发展变化而来的律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早在西晋初期,陆机等人就已意识到字音中有高低抑扬的音乐美,南齐沈约等人,进一步明确了四声的分辨,创作中有意识地讲求声调的谐美。魏晋以后,骈体盛行,促使诗人自觉地将四声、对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初唐四杰,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五言律诗渐趋成熟,但往往乏粘,到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怎国病查断十刘控种基测才"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五言律诗的体式才趋于定型。特别是粘对规则的确立,在完成由永明体过渡到平仄谐协的五言律诗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此,五言律诗不但音调和谐,装蒸按系系蒸联达报源便于操作,而且可以连类推导。五言律诗体式定型后,沈、宋等人,又贵制章找肉速是球意施夜将粘对规则推及到七言诗体,大约在中宗景龙(707-710)年间,七言律诗的体式也趋于定型。先于律诗的绝句,受律培官太夫定顶脸征缩诗诗律精严、优美整齐的影脱量座响,逐渐走向格律化,进入鼎盛时期,与唐以前的绝句不同,唐人践态守坏步汉京论完宗息称之为"小律诗"。?

推可假造可轴做握原板蒸  唐代的律诗、绝句,是诗歌格律臻于完美的标志,它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歌行、乐府的优良传统,把音节的谐美,文字学应圆括掉快的精炼推及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声律风骨兼备",是我国古代最精美的一种诗体,是唐诗这座高峰上的灿烂明珠,其数量之多、作者之众、流传之广、成就之高,都是空前的。《全唐诗》搜集的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中,律诗、绝句就近一半。它短小精悍,音调谐和,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瑰宝,是我们汉语精美的绿顶境期响种的搞表现,是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精神食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经典唐诗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素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诗选本,从古至今,鳞次栉比,但专选律诗、绝句的不多,而且,或限于时代的烙印和编选的目的,或忽略格律知识的说明和注释过于简略,相当部分已不适合当今读者阅读了。本书以现代的观点,全新的方法,从数量浩大的《全唐诗》中,精选出一百零三位诗人的三百五十八首古今传颂的名篇,奉献给读者,期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除专选律诗、绝句外,本书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其一,选诗精当、面广、适度。本书收录的三百五十八首诗,自然不能包括唐人律诗、绝句的全部精华,但都早已家传户诵、脍炙人口,现在仍然是引人入胜的佳作精品,完全适合当代人阅读、欣赏。选录打破了"诗必盛唐"的偏见,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精品诗,各不偏废,也注意了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尽量兼顾到各种不同主题、风格、表现手法、流派的作品。题材广泛,诸如咏物、寄赠、登览、送别、边塞、行旅、咏史、爱情、山水、闺思、宫怨、民俗等等,无所不包,既有赫赫有名的大诗人的杰作,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诗人的珍品。其中,王维、王昌龄、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作品收录最多,既有广泛性,又突出了重点。特别是李商隐,收录的七律、七绝超过了"诗圣"杜甫。杜甫、李商隐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是七律、七绝。他善学少陵,深得神骨,继承并拓展了杜甫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有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特色,誉为晚唐"七律圣手",对后世影响很深,是继杜甫以后的第二座七言律诗丰碑。七绝在晚唐,呈现繁盛局面,优秀作品甚多,像杜牧、李商隐这样的"七绝高手",其作品与王昌龄、李白、李益、刘禹锡相媲美。?

  唐人律诗绝句的风格是多样的,艺术成就是卓著的,如王维的幽静、李白的雄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通俗,杜牧的健拔,李商隐的瑰丽等等,这些艺术风格殊异、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作品,犹如秋夜的繁星,颗颗耀眼;又似春日的鲜花,朵朵盛开,绚丽多姿,各显其妙。同一诗人,选录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如王维,除选录了他的山水田园诗外,也选录他的边塞诗、酬赠诗,甚至应制诗;有早年昂扬豪迈的诗,也有晚期清幽恬淡的诗。又如杜甫,主要选录了他沉郁顿挫的诗篇,此外,浅近通俗、拗峭健拔风格的诗也有入录。同一诗派,选录了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如同是山水田园派,王维的幽静华妙、孟浩然的平淡自然,裴迪的自然明净,储光羲的深情闲逸,韦应物的高雅精致之作都有入录。唐人的边塞诗,其风格都豪放雄健,但具体到每位诗人,又各具特色,如高适慷慨奔放,岑参清峻奇丽,王昌龄则善写征戍者的内心世界,昂扬雄壮,王翰则豪爽壮丽,如此等等。读唐诗,犹如走进一座大花园,处处奇花异卉,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总之,选诗精当,作者面广,重点突出,题材广泛,意境高雅,流派纷呈。读者从这三百五十八首诗中,可管中窥豹,了解唐代社会、唐人生活的概貌,了解唐代律诗绝句发展、兴盛、继承、变化的过程,是唐诗历史的缩影,是艺术精华的总汇。三百五十八首,数量适度,只要每天花一点时间,一年内就可熟背如流,终生受益匪浅。?

  其二,按体裁编排。这是传统方法。本书采用这一方法,固然与本书专选律诗绝句有关,按体裁编排,就比较容易分体解说律诗、绝句的格律。?

  不单如此。律诗、绝句源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人手里才创新、定型。唐初律诗多为台阁应制,高华典雅,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直到王维、孟浩然、李白、崔颢、祖咏、岑参等人,才冲出应制的窠臼,将题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杜甫发扬光大,"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体势,而兼人人之独专"(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沉郁顿挫,曲尽变化,成为律诗大家。中晚唐,近体诗的发展更臻于成熟。晚唐时,杜甫的诗风得以发扬,李商隐、温庭筠、许浑、罗隐的沉郁,杜牧的峻健,杜荀鹤的通俗,都继承了杜甫的传统。按体裁编排,就容易看出其形成、发展、繁荣、继承和演变的历史轨迹。绝句也是这样,由古绝而律绝,由咏物到题材的多样化,其中的发展、演变,也让人一目了然。?

  唐代诗人,即使是名家大家,也不一定诸体兼善,就是近体,也有偏于某一体的情形。"诗仙"李白,七绝是"圣手",而七律却不多;"诗圣"杜甫,格律谨严,尤善七律,而绝句多拗体,"少唱叹之音"。王昌龄擅长七绝,孟浩然、贾岛擅长五律,李贺不作七律,李商隐虽然诸体兼善,但以"七律逐首擅长",特别是他的无题诗,意旨朦胧,秾丽幽深,最负盛名。如此等等,读者从中可以比较出诗人的性格好尚和艺术倾向。?

  五言、七言,虽然每句只有两字之差,但源流不同,写法、要求同中有异。胡应麟说:"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七言绝尚高华,文多胜质。五言绝昉于两汉,七言绝起自六朝;源流迥别,体制自殊。至意当含蓄,语务舂容,则二者一律也"(《诗薮·内编卷六》)。律诗也是这样。沈德潜说:"七言律平叙易于径直,雕镂失之佻巧,比五言更难"(《唐诗别裁集·凡例》)。一些细微的差异,通过体裁的比较,便可见其端倪,找出规律。?

  其三,结合作品,逐首说明诗律。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不同,就在于近体诗有它严谨的格律,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严格的规定,违反了这些规定,就不成为近体诗了。这些规则,虽然会限制思想,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也正因为近体诗格律严谨,才使近体诗音调谐美,富于诗韵,易学易记。许多优秀诗人,对这些规则掌握纯熟,应用自如,创作出无数优美的诗篇,形式与内容、音韵与抒情相得益彰,完美统一。可以这样说,不了解近体诗的规则,就不能透彻了解近体诗的内容,也读不出近体诗的诗味。而一些选本,往往忽略诗律,有的只附些格律知识于书后,具体到每篇作品,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仍不甚了了。本书改变了这样的做法。先对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格律知识,分体作总括介绍。然后,在诗原文下用符号标出平仄和韵脚,说明诗中的律句、非律句、拗句及拗救情况,分辨律体、古体、拗体。至于对仗,这是律诗写作的重点,随诗讲述对仗的要求和方法,辨别体格,但不每篇都讲,前详后略。诗中的韵脚字,用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遇有与传统读音不同的,再酌注旧读或略作说明,书后附录有《"诗韵新编"、"佩文诗韵"普通话韵母对应表》,请参看。?

  本书讲述诗律,一般都依传统说法,但有些说法,或相互混乱,或彼此抵牾,不敢苟从。本书与传统说法相比,有一些不同,主要有五点。一是过去讲律诗的四个句型,常称为平仄脚、仄平脚、仄仄脚、平平脚。考虑到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平仄有时不"分明",而按五言的二、五字、七言的二、七字的平仄,改称为仄起仄脚句、平起平脚句、平起仄脚句、仄起平脚句。所谓孤平,只限于五言的平起平脚句的第一字、七言的仄起平脚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二是根据唐人作拗句"上拗下亦拗"的情况,本书将拗救限制在同一联范围内,超出这个范围,就算拗句。三是唐人的律诗、绝句,常有律、古、拗间用的情况,特别是五言的"平平平仄平"、"仄(可平)仄仄平仄",七言的"仄(可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可仄)平仄(可平)仄仄平仄",常常单独使用,频率很高,本书将其单独列出,称为平脚拗句和仄脚拗句,不用"小拗"等名称。四是从唐人创作的实际及王渔洋五言"单句第一字(平仄)可勿论"、"七言第三字与五言第一字同例"的说法,本书认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两个特定句式(本书称仄脚特定式),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有时也可用仄声。五言仄脚特定式第一字用仄的不少,七言仄脚特定式第三字用仄的本书未见,但在唐人诗中是有的。五是关于仄韵诗,本书依传统说法列为古体,但同时又列出五绝、七绝的仄韵定式,以备读者参考。这样似乎比较简明醒豁些。?

  其四,注释详明通俗,赏析短文精悍活泼。为使所选作品能为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所接受,本书对诗中的疑难字句作了注释,典故、史实引证了有关文件说明,有的语句还作了直译或意译,以疏通作品的含义。赏析短文,每篇一两百字,简约精悍,或剖析结构,揭示诗的主旨;或评论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做出美学评价;或改写成散文,玩味诗的意境;或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等,形式活泼多样,力求确切简练,通俗易懂,帮助读者理解诗的深层意义、丰富的思想蕴涵、非凡的艺术魅力和隽永的神韵,坚定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理念。书中引用古代学者的评论,并不表示编者完全赞成这样的观点,有时只为引起读者的思考。?

  "诗无达诂",读者不要为注释、赏析短文方隅之见所束缚。学诗全在多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是理解的前提,多读则熟能生考。沈德潜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穷,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唐诗别裁集·凡例》)。反复吟诵,烂熟于心,深入思考,细心体会,展开想象联想,就能心领神会诗的丰富的思想蕴涵,陶醉于诗的意境中,享受到读诗的乐趣,得到读诗的教益。?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诗的国度。伟大的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诗是传统文化的经典,是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律诗、绝句是这座高峰上的瑰宝,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是唐人的后代,学习唐诗,汲取唐诗的精华,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扩大我们的视野,促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获得更多的艺术创造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编辑本书的初衷。?

评价

  --黄莽

  几支笔,满架书,在草莽,人不堪其忧,然前辈不改其乐。数十载乡野默默耕耘,竭毕生精力成就此书,为当代诗词爱好者劈荆斩路,开灯引航--他,就是江西蔡柏如老前辈。?

  踏平仄乘风破浪,品注解拨雾开云。朝饮玉露暮观星,华夏无处不诗人。我们在学习创作古典诗词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在当今和平年代,诗人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的思维、诗人的血性,心怀大爱,关注民生,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这才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文化传承,立于根基;发扬壮大,在于推动。一本书的问世,她的价值在于可读性和实用性,而《唐人律诗绝句菁华》则两者兼之(本书在"说明"和"前言"里做了具体的内文概括),作者呕心沥血,历览诸多古典文献,通过多年的整理、研究,对前人作品进行全面的挖掘,从平仄,韵脚,典故作深入浅出的注解,诠释,让该书既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学习诗词的工具书,也成为一本研究唐代诗歌的参考书籍。记得我小时候学写古典诗词,由于那时还没有普及网络,与诗词相关的韵律工具书也甚少,因而只好在《唐诗三百首》书里标注音节、韵脚、平仄,在这种无人指点的情形下,学习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如此,今得本书在手,格律将不再是难事,诗词爱好者在掌握新的捷径、有了深刻体悟之后,赏析和创作水平必定都能够"更上一层楼。"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新不舞不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