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春捺钵

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来自,在该省西部发现了4处辽代行宫"春捺钵"遗址群,在遗址群附近还采集到大量液测以斤特参坏谁盐的古钱币和陶、360百科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北宋年间制造,这在置委居药切我国尚属首次。

  • 中文名称 春捺钵
  • 类型 遗址群
  • 年代 辽代、北宋年间制造
  • 类别 文物

简介

  日前,吉林省考古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来自,在该省西部发现了4处辽代行360百科宫"春捺钵"遗址群,在遗址群附近还采集到大毛胞眼量的古钱币和陶、感胞岩九极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北宋年间制造,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辽(公元907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为中国北部的社都被问爱乐结斯程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辽代虽有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但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捺钵"是辽代富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它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

  捺钵,汉语译为"行营"、"行在"、"营盘"。辽朝虽先后以辽上京和辽中京作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父劳坐喜银水皇井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这是因为辽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为游牧民族。由于契丹族转徙不定、车马为家的特性,决定了皇放击减治远内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问题均在捺钵随时决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每年又"四时巡守","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皇帝在游猎地区设的行帐,以告源兴区别于皇都的宫帐。因气候、自然条件的制约,四时各有捺钵之地。

  辽太宗时,取燕云十六州后,其国土包括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为保持契丹族的骑射善战传统的经济生活,仍然过着"转徙随时,车马为概土宪配永家"的生活。正如《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在这种特殊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距失根百散历钱划得,在契丹的管理体制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县有鲜明游牧契丹民族独特特点的四时捺钵制度。契丹皇帝四时巡行的宫帐(也称牙帐),即春捺钵、度材块夏捺钵、秋捺钵、冬捺钵。

发现

  此次新发现的4处辽代"春捺钵"遗址分别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型自绿洁字村科铁公路线北样害出总自冷即境置雨古的"花敖泡"南侧让字镇藏字村北侧和正东位置,以及地字村(查干湖西南时水渐田酸艺饭德)附近。乾安县文物管理所在遗址群发现了上千个土台基,最多一处发现土台基500余个,延续范围近4公里之长。土台基中有圆形、长方形,其中最大的圆形土台基直径长达30米、高约1.5米。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群附近采集到大量的古钱币和陶、瓷片等物品,均为辽代文物。

记载

  据史书记载,辽代的"四时捺钵"中的"春捺钵"位经培征排广款大什移省伯于现在的吉林省境内,破也转照长输垂封其他三时"捺钵"均来自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根据这些依据,考古学家初步认定在乾安县发现的这些遗址360百科为辽代皇帝"春捺钵"遗址群。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专家组组长傅佳欣介绍说,辽代"捺钵"与国家政事紧密相连,辽代一切国家政事基本都在"捺钵"中进行,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辽代皇帝正月上旬从首都"上京"出发,一路东行,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他还介绍说,"春捺钵"的活动以捕鱼猎雁为主,并借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族首领、接纳贡品,商议国事。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