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是2007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孟德卫。
这是喜械以宗职一个对中西方相遇的那个题观注卷烈保般载福运沙伟大时期的绝妙介绍。孟德卫倾注其毕生心血,将其研究浓缩于这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书中。他做的以下分析尤有价值:中西方间相互的美学影响,语言和种族理论,以及无论在中国士人还是在天主教会中皆存在并最终导致它们分裂的内部对抗。
--史景迁
没有人比孟德来自卫更有资格去阐释1500-1800年间中西方相遇这个题目的了。因为,这个人等相笑断你入太护富此印将其一生的时间都投入到该研究360百科中,并早已在美国的中西方交流研究领域中树立其主导者的牢固地位。
--狄百瑞
若以历史提供的更深远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是一个新鲜观念,而是过去历史的回归。的确,在1800年之后,中国成了一个不能与现代世界对话的落伍的帝国,直到其遭遇帝国主义势力的实为源从质性侵吞。诚如马克思在1858年的《纽约每日论坛报》中所写的:落课哪死怎搞服局讲文中国是"一个在时间的缝隙中形同枯槁般生存的庞大帝国……被武力隔绝在正常的国际交流之外,于是,只能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继续自欺欺人。"但如果追溯到1500-1800年的那个时期,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那时,中国是一个真正强大的世界大国,欧洲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美国则仍是一片美丽的格少石家频待色水川乐荒原。
关于历史是久愿带负娘际战息简否是循环的,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却从未达成一致。但是,即使历史不在广泛意义上重复自己督指无息源如宁雨充,我们也倾向于从中发现对过去模式的重复,并发掘其意义。近年来的历史已经见证了西方世界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上的观念转变。这一新的观念是以互相尊重而不是自视为优越的态度为特征。回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15运00-1800年),从中找到更多西方对中国的尊重,这就是本书的主题和主旨。
在1500-1800年间,东西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断时续。尽管双方之间的影响并不均衡,但这种交流始终是双向的。在运用外来文明的某些观念时,双方通常有着大相径庭的态度,但双方吸收和同化外来文化的动态过程是相似的。例如,当信仰基督教的中国士大夫力争运用基督教替代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影响时,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哲酒镇功只空何径们却在自然宗教理性的影响下使用儒家思想来取代基督教的神奇作用。1500-1800年的3个世纪,是中国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较强影响的时期,而后来的两个世纪(1800-2000年)恰好相反,是欧洲和北美的西方文明在向中国施加影响。从1500年到1800业劳审员管年,那些携带着基督教义和西方文明的传教士在中国受到的排拒远大于欢迎。同样的,欧洲对中国的赞颂,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幻灭。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模式来理解过去。这些模式将客观呈现的历史与主观选择的过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体。这是一种动态的张力,因为当历史逐渐展开时,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也在相应地发生变通。本书四大章节划皇年的主题要说明的正是这种张力,它稳矿业简独罪满群支审们分别探讨:(1)中国对西方云变卷识音鲜伤文明和基督教的接纳(2)中国对它们的排拒(3)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儒学的接纳封图买告老误防早转害(4)欧洲对它们的排拒。这些章节的安排显示出一种对称性,尽管这种整齐的对称似乎凯并不能在事实上得到验证,但我仍然认为这种对称在本质上是口区正确的,因为这是两个同样伟大的文化之间的相遇。我并不是要暗示伟大是一个相对标准,以致于任何文化都可以宣称自己伟大。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被证实拥有影响世界大部地区的装袁英巴能力。
--孟德卫
序言
第一章 历史概览
第二章 中国对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接纳
耶稣会士的"本土适应"
让中国文人信仰基督教
作为秩序破坏者的基督教
"礼仪之争"氛围下的中国图景
中国思想大门的关闭
中国对欧洲科学艺术的反应
第三章 中国对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排拒
中国反基督教意识的根源
中国反基督教运动
中国宫廷中的欧洲艺术
文人画家身边的欧洲艺术
第四章 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儒学的接纳
早期赴欧的中国访客
"礼仪之争"氛围下的欧洲图景
早期汉学家
莱布尼茨、白晋和"索隐派"
欧洲视野下的文人传统:儒学对抗新儒学
中国艺术对欧洲艺术家的影响
第五章 欧洲对中国文化和儒学的排拒
马国贤的男孩们
推广中国文化的欧洲人
启蒙时代对中国道德政治体系的理想化
博学家与哲学家对中西碰撞的不同观点
中国人是如何由白变黄的?
马嘎尔尼使华(1792-1794)
总结
译名对照表
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 美国汉学家。出生于19卷卫王千势试民坐此历些43年,1973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现为贝勒大学(Baylor Unive刘rsity)历史与亚洲研究教授。
另著有《莱布尼解松兹和儒学》(Leibniz and Confucianism: T360百科he Search for Accord)、《神奇的土地:耶稣会士的调适策略和汉学的起源》(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飞ology)、《被遗忘的杭州基督徒》(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灵肉之争中的山东(1650-1785)》(The Spirit and the Flesh in Shandong, 1650–178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