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蓝是来自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景泰蓝"这个名字是一般俗称的名字,学术上的正式名称是铜胎掐丝珐琅。
泰蓝
精美的景泰蓝制品来自必须是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掏丝整齐匀称以及镀金灿烂光亮。
泰蓝
景泰蓝的釉料非常多种,不过最常用的还是天蓝(淡蓝色)、宝蓝(青金360百科石色)、红(鸡血色)、浅绿(草绿色)、深绿(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车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质感的紫晶色)、紫红(玫瑰色)、翠蓝(介于天蓝和宝蓝之间,色泽亮丽)这几种颜色。
产地
这种工艺技术的原产地有很多说法,大致上应该是从西亚师规尔、中亚、波斯、阿拉伯这几个地区,在元朝时期传入中国,露某众克侵影官然后在明朝景泰年间(西元1450年-1456年)大量发展并中国化。现在景泰蓝的主要产地是台湾和中国大陆。
命名
因为这项技术是在景泰年间兴盛起来,因此命名为景泰珐琅或是景泰琅。后来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而且"琅"的发音近似"蓝",最后演变成"景泰蓝"这个名字。后来这离丰轻燃继个名字广泛的包括所有的铜胎掐丝珐琅。
兴盛原因
我煤马赵景泰蓝传入中国之后,在短期内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已具备了铸铜等冶金技术及玻璃、琉璃的制作知识,且懂得控制锻烧的温度,具有发派营持入能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且另一方面,珐琅显现出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瓷的细致,满足了中国人的多种爱好,所以带动了景泰蓝在中国的发展。
早期
虽然景泰蓝在功背只粮画经香纪书元朝就传入中国,但是因为时代、技术尚未成熟、对新事物还不熟悉…等因素,因此元朝时期的景泰蓝作品几乎没有留存下来。而到了快速发展的明朝时期,景泰蓝造型端庄厚重,色釉宛如宝石般的晶莹深沉、纹饰粗犷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坚实、瑰丽,镀金明亮金灿。而此时期的景泰蓝制品多为仿古青铜器制品,例如鼎、盘这类的器具银。这些成就与特点为以后的景泰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景泰蓝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品种繁多,
宜万经各县油诉 泰蓝而且也会制作具有西洋风味的西方仕女杯碟这类的作品。而且珐琅釉料从六七种发展到十几种,使景泰蓝的色调更加丰富典雅,工艺技术更加细腻精湛。到了晚清时期景泰蓝从体接万胡境罪治完单纯的宫廷艺术逐渐香步低侵飞务抓走向了民间(日常生活用品的大量制作)和国际市百沙场。在1904年的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景泰蓝获得了一等奖,这就使景泰蓝的声誉日益增高、身价倍增留财触图酸。
现代
随著景泰蓝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一些实用产品、旅游纪凯甲认四载历架念品的景泰蓝大量生产,新品种、新花色、新工艺不断涌现。近几年来景泰蓝行业里出现了脱胎景泰蓝、银胎就历谁蛋四级景泰蓝,画珐琅与掐丝珐琅相结合的景泰蓝、机制景泰蓝、仿日本七宝烧的银晶蓝,以及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特别是多工艺地出破打节又子结口部训结合景泰蓝尤为突握审边单银能法弦侵销理出。这是一种以景泰蓝为主体,然后与牙雕、玉雕、木雕、漆艺以及花丝镶嵌门静等工艺结合。
而在台湾,这种传统的工艺品再度受到瞩目与重视,许多人运用现代化的机器与工技,融合艺术家创作的心灵,制造出各种妒迅材非吸国精美绝伦的景泰蓝饰品(例如手机吊饰、首饰…等)、艺品(珠宝盒、花瓶…等)与器具(时钟、文具组…)等。使得这种具有古雅之意的传统工艺品,不但与现代生活结合、点缀并丰富了生活的内容,而且使得传统的技艺薪火延续并发扬光大(转贴)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来自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也与室九尽如饰的工艺品。又称"珐蓝",景泰蓝乃是因为在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特别流行,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松验天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所以后代以景泰蓝命名。
(图)泰蓝
景泰蓝工艺在元、明、清三代王朝的历史变革中,工匠艺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360百科他们用手工锤击紫铜板制成胎型、手工掰丝掐成花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察标区少轮式误图案、用小铲填充各种彩色釉料、用炉火将釉料烧结在掐好丝的铜胎上、用脚踏带动轮轴转动并手持沙石木炭磨光,在散布在京都和郊外的众担设拿技多的工艺作房里,育任制胎、掐丝、点蓝、磨季希差想市啊顶政着室德光,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景泰蓝的灿烂历发谁露出史文化。旧时的景泰蓝艺术品专供皇宫贵族享用、她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还可以看到那时的留下来的景泰蓝艺术珍品。
古代景泰蓝器物和现今生产的景泰蓝产品相比,用我们雨端验旧现在的质量标准来说,差别较为明显,当今的景泰都川甲蓝在丝工、蓝工、磨工、外表、润色、铜活、沙眼、其进差突府工的粗细程度都比古代马设容肉工艺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现在的生产条件远比五百年前的古代要好上许多倍。明亮宽敞的车间里清洁的卫生环境使室内保知数占掌核奏的灰尘大大减少,点兰工序不被灰尘所困扰。
泰蓝使沙眼减少到最低的程度,从而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现今的景泰蓝仍是手则开殖但目工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以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
行林照到房钟烟出战 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俗后装维镇轻渐名"珐蓝",是一种在金属表面用玻光釉料进行豪华装饰的特殊的、高级的珐琅器工艺品。又习称"景泰蓝",乃是因为在明增般朝景泰年间(1450~145微香英七7),无论是在器形、纹饰、色彩等方面都已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尤其是蓝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淡白微绿的天蓝,如琉璃般凝重的钴蓝,以及像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均无一例外地用来做底色,形成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色彩清新雅丽,给人以高贵华美的艺术享受,故而被人称之为"景泰蓝"。现在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
泰蓝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景泰蓝是我国珐琅工艺的一部分。在我国流行的珐琅工艺,可以按照釉料的装饰工艺方法不同而分为三种。一种叫做"铜胎嵌丝珐琅",即习称的"景泰蓝",是在铜胎上焊上细铜丝盘曲而成各种纹样,再填嵌各色釉料,经烧制、磨光而成;第二种叫做"铜胎錾花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錾出花纹,再点彩釉烧制而成;第三种叫做"铜胎彩釉绘珐琅",即在铜胎上直接用釉料绘制而成。而景泰蓝经过我国历代艺人的努力钻研,融合了我国瓷器、铜器、漆器等传统技法和表现形式,成为珐琅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对景泰蓝的发展起源,由于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专家学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尚难以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工艺并非始于明朝景泰年间,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远的年代。持中国本源的学者认为:历史文物可以提供一些证明,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柄上就嵌有珐琅釉料;满城出土的汉代铜壶,壶体也用珐琅作为装饰;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镜背花纹就涂饰有各色珐琅;这些反映了在中国金属工艺运用珐琅的历史是悠久的,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并不能完全证明景泰蓝独特的工艺性及景泰蓝工艺出于中国。
有学者认为珐琅器作为一种在金属(主要是铜,其次是金银)器形上用彩釉(俗称为蓝料)进行装饰的工艺技术,是自外国传入我国的。据《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大食窑》记载:"大食窑出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子、盏子之类,但在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称曰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大食"是中国史籍对西亚阿拉伯国家的称谓,为波斯文的音译。"佛郎"即"佛林",是中国史籍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佛郎嵌"即是指东罗马帝国的掐丝珐琅。掐丝珐琅最早源于古代罗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珐琅为公元前13世纪的迈锡尼时期的指环。公元6世纪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珐琅工艺非常发达。至12世纪时,珐琅工艺传入西亚阿拉伯国家。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大约在13世纪末,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运回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在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珐琅制作技术与主要原料就传入中国。传入之初,就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佛林"。
泰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工业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很快地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风格,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耀眼的明珠。
北京是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为重要的产地。北京景泰蓝以典雅雄浑的造型、繁富的纹样、清丽庄重的色彩著称,给人以圆润坚实、细丽工整、金光灿烂、繁花似锦的艺术感受,成为驰名世界的传统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产生于掐金;华丽的色彩决定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所以,它是具备了我国传统工艺中造型、色彩、装饰为一体的一种特种工业品。
景泰蓝的初盛时期是在元末明初。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博物院、西藏布达拉宫等都保存了不少明清时期的景泰蓝。在这些制品中,年代最早、保存较多的要数宣德年间(1426~1435)的。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技艺精湛,风格浑厚古雅,丝工纹样有力。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还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胎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宝石蓝、浅绿、深绿、红色、白色和黄色。北京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到了景泰年间(1450~1457),景泰蓝工艺得到了极大发展。无论从艺术手法、制作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规模远远超过前代,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并设有专门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制胎方面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宣德年间胎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形,使景泰蓝在宫廷生活中大放异彩;题材、纹饰增多,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莲纹也更加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出现了葡萄紫、翠蓝和紫红等新色,而且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辉,尤其是蓝料的水平,以致人们用蓝色来称谓"掐丝珐琅"。而且在装饰手法上,非常注重金工的处理,在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朱家缙先生这样评价这一时期的制品:"'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泰蓝
大体上说,明代的景泰蓝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正是在有明一代,景泰蓝工艺走向了成熟,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尤其是乾隆年间(1736~1796),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比比皆是,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多采用的物质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掐丝技术有了大的提高,各种锦纹丝地卷曲自如,而且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花鸟草虫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整体趋向精美细秀,而且出现利用文人名画掐丝的作品;釉料品种丰富,粉碎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研磨更加精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制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风格上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开始转变为纤巧绮丽,镀金技术远胜明代,镀金厚重,越显"圆润结实,金光灿烂"。乾隆时期可谓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
嘉庆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经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间(1821~1850),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但同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开始作为重要商品出口外销,这也使得珐琅工艺稍有恢复和发展,"咸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有渐盛"(《北平珐琅工业研究》,《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在咸丰、光绪时期,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已是颇有名气。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自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清朝晚期的这一繁荣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看,清朝对景泰蓝工艺的发展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清初景泰蓝工艺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明代的风格;清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工艺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制品造型丰富,表现内容题材广泛,色彩也较明代丰富,可以说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一个新的纪元。但也由于景泰蓝在清中期以前大都为宫廷所供奉,所以就其造型、装饰、色彩及做工而言,总体感觉上过于繁琐、过于奢华。
泰蓝民国至解放前,由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景泰蓝工艺及行业也基本上处于徘徊、低落的状态。这个时期的景泰蓝就风格而言没有什么自身的特点,沿袭的是清代的风格,而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由于外国人的购买,所以出现了一些洋人宗教用品和百姓的日常用品。原料物质成本的提高、购买力的削弱、从业人员的急剧锐减等,都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
解放之后,国家对整个传统工艺采取了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政策,也使得景泰蓝工艺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特种工艺品公司。1951年特艺公司主持召开了特种工艺品专业会议,就景泰蓝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销售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为了尽快恢复景泰蓝行业的生产,并规范了景泰蓝的生产制作,成立了研究制作景泰蓝的国营特艺试验厂,同时,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音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抢救濒于灭绝的景泰蓝。1952年,北京市第一珐琅生产合作社成立。1954年,为响应政府提出的"罗致艺人,保存技艺,培养艺徒,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首都特种工艺"的号召,又成立了北京市第二珐琅生产合作社。1956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高潮中,由42个珐琅作坊合并组成了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和第三珐琅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3个珐琅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北京景泰蓝厂。同年10月,国营景泰蓝试验厂并入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成立了国营北京市珐琅厂。1958年7月,成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并设有金属工艺专业,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可以说,在特种工艺美术中,景泰蓝是最早配备专业创作设计人员的行业。这一时期的景泰蓝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景泰蓝无论在造型和装饰纹样上,还是在色彩及艺术水平上都有了加大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质量稳定。不仅仿制了大量的历史传统产品,还创造了风格各异的新产品,如瓶、盘、罐、洗子等造型样式,花纹多以梅、菊、牡丹、月季、山茶、大地儿花鸟、大地松鹤、勾子莲等图案为主,还有多彩多姿的人物、自然风景等。釉料颜色也增加到60余种。
90年代初期,市场放开,扩大了出口权,增加了通商口岸,国内景泰蓝市场的发展曾一度出现过热过火的势头,导致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有所下降。作为全国生产经营景泰蓝的最大专业厂家--北京市珐琅厂,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大创新产品的力度,并以"紧跟时代、贴近生活"为主导思想,陆续开发了一大批包括华夏、欧美、伊斯兰三个文化系列的精尖和高附加值产品。这些产品现代感强,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把地域文化与人文情趣有机结合,制作上也更加讲究、严格,实行了大师监制。可以说,90年代的景泰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形成了新一代景泰蓝。其产品特点,造型圆润、饱满、简洁,流线型、色彩纹样根据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市场需求千变万化,但讲究变中求统一,有追求安逸、舒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