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小麦秆黑粉病

小麦秆黑粉道紧临难是强活屋病又称乌麦、黑疸,是由小麦条黑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小麦幼苗期即开始发病,拔节期以后症状逐渐明显,至抽穗期仍有发生。发病部位主要在小麦的秆、叶和叶鞘上,极少数发生在颖或种子上。茎秆、叶片和叶鞘上的病斑初为淡灰色条纹,逐渐隆起,转深灰色,最后寄主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小麦秆黑粉病在中国20多个省(区)都有发生,主要发生在北部冬麦区。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湿度、麦苗出土快慢,小麦个体生活力以及品种抗病性和栽培制度等因素有关。

小麦秆黑粉病的防治方法可采取述变承王毛种子消毒、栽培防病、来自利用抗病品种和喷药防治等综合措施。

  • 中文名称 小麦条黑粉菌
  • 别名 乌麦、黑疸
  • 为害部位 茎、叶和穗
  • 为害作物 小麦
  • 病原 小麦条黑粉菌

为害症状

  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病株分蘖来自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小麦秆黑粉病

入轻聚末座重沉阶试态特征

  病菌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大小12~16×9~12(um),由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大小35~40×18~35(u360百科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担孢子柱形至长棒形,稍弯曲。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模德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

  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发病条件

  小麦秆黑粉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真绍的发病率高。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杀绿之模南等细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来自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360百科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服为否盾里确号进乐统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衣北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遗忘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