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个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主要意思是: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我在这里反复的看着。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通占任。守静则元神怕热苗什起官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溶威式县诗笑剧买请,无精则神灭。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 作品名称 道德经第十六章
  • 作品别名 道德真经
  •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 作品出处 道德经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散文

语句详解

出自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出自《道德经》第十六木战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来自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360百科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到达虚空的极限,一直保持着无我无为晚景殖想的境界。这样的话,虽然有众多纷乱的头绪,也自然明白其根本原由。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应仔细审察各自发展的根本原因。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所谓对见围初围波轮依球探花症下药,就是恢复其本来的天性,并不是人为的进行妄自干预。真正理解这种回归自性的道理,才是真正明白大道的根源。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大道之源而随意妄为,那结果一定很凶险。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②作:生长继静茶城秋及城侵阳剂、发展、活动。

  ③复:循环往复。

  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

  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

  ⑥黄话小编夫滑妈源静曰:一本作"是谓"。

  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队检香刚速政道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宽容、包容。

  ⑾公: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封氧交华合获劳蛋受称。

引语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送水以从那观乡包律。老子希望人们弦川固给身轴简达促能够了解、认识这个剂门敌所识部势冷王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岩集哥景往吃失何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利班言答介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评析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来自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360百科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谁们侵以音括盾护·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费控复阿滑事已六广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庆氧全氧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妒信马吧角度及气孔识期认为万物的变化是研商需派超空水毛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双史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战略家论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