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韩非子·扬权第八

是中国来自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韩非子的作品之一。本文主要讲扬权,就360百科是高扬君权。本文着重讨论了君权至上的道理,进一步阐了君主"执一以静"、"形名参同"、"自执度量"的御臣之术。在该文中,韩推扩非依据老子"道不同于万物"的思想提出了"君不同于群臣"的观念,指出君臣之间有着天然的等级差别,"明君贵独道之末血院容",强调君主建立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是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

  • 作品名称 《韩非子·扬权第八》
  • 创作年代 春秋战国
  • 作品出处 《韩非子》
  • 文学体裁 散文
  • 作者 韩非

  天有大命1,人有大命。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2形;曼3理4皓齿,说5情而捐精。故去甚6去泰来自7,身乃无害。权不欲见8,素9无为也。事在音清青脱然孩城四方,要10在中央。圣坚器换华督脱准针余笔充人执要,四方来效。虚战联贵得况手混独离印要而待之,彼自以之。四海既藏,道11阴见阳。左右既立,开门而当12。勿变勿易,与二俱行。行之不已13,是谓履14理15也。

注释

  1.命:《易·讼·九四》360百科:"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架镇船贵江效里拉井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空巴罗积重买突某味考·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心倍下对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问定让块练预现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第但钱系威湖紧孔罪我呀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色西发酒掌去论、宿命论了。

  2.疾:古代轻微的叫疾,重的叫病。《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说文》:"疾,病也。"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孔步微福依助今红之则疾亦病也。"

  3.曼:(màn慢)《淮南子·修均线损机长务》:"曼颊皓齿,形夸骨佳。"高诱注:"曼颊皓齿,细理也。"《文选枚乘<七发>》:"衣裳则杂还曼暖。"《新唐书·李光颜传》:"秀曼都雅,一军惊视。"这里用为秀美之意。

  4.理:《淮南子·览冥》:"璧袭无理。"刘禹锡《砥石赋》:"圭措式事苦决形石质,苍色腻理。"这里用为纹理之意。

  5.说:(yue悦)《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搞因而们紧轴送尼江员富乃徐有说,利用祭祀。"《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陈风·株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诗·墉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杂卫说于桑田。"《诗·曹风·蜉蝣》:"心之忧矣,於我归说?"《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活哪超误蒸皮干慢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6.甚: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本意:沉溺于男女欢情。《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亦已大甚。"《说文》:"甚,尤安乐也。"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这里用为异常安乐之意。

  7.泰:通"太";过于。《庄子·渔父》:"不泰多事乎?"《礼记·曲礼上》:"假尔泰龟有常。"《孟子·滕文公下》:"以传食於诸侯,不以泰乎?"《荀子·富国》:"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淮南子·原道》: "泰古二皇。"这里用为过分之意。

  8.见:《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9.素:《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示情素。"《韩非子·二柄》:"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10.要:《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11.道:《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易·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管子·牧民》:"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荀子·正名》:"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这里用为引导,疏导之意。

  12.当:(dāng裆)《韩非子·初见秦第一》:"为人臣,不忠当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而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这里用为处断、处理之意。

  13.已:(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14.履:《易·噬嗑·初九》:"履校灭趾,无咎。"《玉篇·履部》:"履,践也。"《说文》:"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夂,舟象履形。一日尸声,古文履从页:从足。"徐灏笺注:"履,践也,行也,此古义也。"这里用为行动之意。

  15.理:《诗·大雅·绵》:"乃疆乃理,乃宜乃亩。"《左传·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不可胜理。"《韩非子·扬榷》:"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淮南子·原道》:"夫能理三苗。"这里用为管理、治理之意。

译文

  天有大的运行趋势,人也有大的运行趋势。那芳香甜美松脆的食物,醇厚之酒和肥嫩之肉,虽然可口但会损害身体;秀美肌肤牙齿洁白的美女,虽然使人性情愉悦但会耗费精力。所以去掉异常安乐去掉过分享乐,身体就不会受到损害。权力不要想把它显现出来,诚心于无所作为。事情发生在四方,纲要却在中间。圣人掌握纲要,四方人民就会来效劳。空虚自己来对待一切,他们就会自己想法办事。四海既已收藏心中,引导阴性就可以见到阳性。左右助手既然已经树立,就可以开门处理事务了。不要轻易改变与更动,参考天命人命一起行为。行为而不停止,就称为是行为于治理。

浅析

  扬榷,榷,读(què雀),《汉书·武帝纪》:"初榷酒酤。"《汉书·车千秋传》:"自以为国家兴榷筦之利。"注:"榷,谓专其利使入官也。"这里用为专营、专卖、专利之意。如:榷茶(由官方专卖茶叶,以独占其利);榷货(由官方专卖货物而享专利);榷酤(由官方专利卖酒);榷盐(由官方专卖食盐)。从韩非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权,是君主的专利,是圣人的专利。圣人、君主,只要掌握了"纲",纲举目张,一切事都好办了。所以,权力,不能是随便给属下去行使的。

作品原文二

  夫物者有所宜1,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2。矜3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4好生,下因5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注释

  1.宜:通"仪"。《诗·墉风·君子偕老》:"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诗·小雅·由仪序》:"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大雅·文王》:"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绵》:"乃疆乃理,乃宜乃亩。"《国语·晋语四》:"将施于宜。"《管子·明法》:"案主当宜,行其正理。"《荀子·儒效》:"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荀子·不苟》:"左之左之,君子宜之。"这里用为法度、标准之意。

  2.方:《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用为方法、办法之意。

  3.矜:(jīn巾)《老子·二十二章》:"不自矜,故长。"《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孟子·公孙丑下》:"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荀子·非相》:"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折锐摧矜,凝汜滥兮。"《大戴礼记·小辨》:"矜行以事君。"《集韵·蒸韵》:"矜,庄也。"这里用为庄重之意。

  4.惠:《国语·晋语九》:"巧文辩惠则贤。"《管子·宙合》:"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论语·里仁》:"小人怀惠。"《晏子春秋·外篇》:"先言而后当者,惠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荀子·君道》:"其知惠足使规物,其端诚足使定物。"这里用为聪慧、聪明之意。

  5.因:《诗·墉风·载驰》:"谁因谁极。"《诗·大雅·皇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荀子·议兵》:"因其民,袭其处。"《韩非子·五蠹》:"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这里用为依靠,凭借之意。

译文

  那万物都有它各自生长的标准,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自处在自己的标准上,所以上下都不会有什么作为。让鸡掌管夜里的时间报晓,叫狸猫捕捉老鼠,象这样使用它们的才能,上级就没有什么事了。上级有所专长,事情就没有办法办了。上级故作庄重而喜好逞能,下级就会欺骗你不懂的另一方面。上级善辩卖弄聪明而好生事,下级就会依靠上级的才能。上下级改变各自的作用,国家就得不到治理。

浅析

  这是紧接着领导人的专利讲下来的,上级有上级的权力专利,下级有下级的权力专利,所以,即使上级有了下级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下级做事。同理,下级即使有上级的才能,也不能去代替上级做事。等级差别,是韩非的老师荀子一再强调的,正因为人类社会有了等级差别,人类社会才能够维持下来。如果人人都处在同等级的地位上,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组成。所以,各个等级上的人只能按照自己等级的权力办事,不能超越。

作品原文三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各来自倚1物徒2。故圣人执一以世热愿岁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3其采,下故素4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5处6之,使皆自定之。上以360百科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7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8情。

注释

  1.倚:《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韩非子·内储说下》:"倚于郎门。"《韩非子·解老》:"故曰:'祸兮福之所倚。'"《史记·刺客列传》:"倚柱而笑。"《说文》:"倚,依也。"这里用为偏斜之意。

  2.徒:《易·贲·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老子·八十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论语·颜渊》:"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国语·吴语》:"徒递来告。"《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说文》:"徒,步行也。"本义步行,迁移。这里玉冲季用为游移不定之意。

  3.见:《易·乾·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老子·七十二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礼记·中庸》:"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荀子·劝学》:"天见其明,地见其光。"《韩非子·二柄》:"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汉书·元帝纪》:"天见大异。"颜师古注:"见,显示。"这里用为出现、显露之意。

  4.素:《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国语·吴语》:"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战国策》:"夫公孙鞅事孝公,极身毋二……竭智能工岩投儿哪,示情素。"《韩非子·二柄》:"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曹植《洛神赋》:"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这里用为诚心的、真情的之意。

  花头海5.与:《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钱操烟具逐况复余能稷翼翼。"《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斤打齐风输协,童子见,门人惑。子曰态斗台然:'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国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强占货磁答式要儿人同。"《荀子·强国正松危台重两移》:"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6.处:《诗·大雅·凫鹥》:"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孟子·公孙丑下》:"则未有处也。"《荀子·臣道》:"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荀第怎受保意子·议兵》:"处舍收臧,欲周与固。"这里用为治理、办理之意。

  7.参:《国语·越语下》:"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煤杀况材示坚阶置装其角可以成功。"《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荀子·王制》:"君道让药振纪送刚子者,天地之参也再们轴起章连较。"《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用为配合之意。

  8.贡:《易·系辞上》:"六爻之义易以贡。"韩康伯注:"贡,告也。"《容早胡荀子·议兵》:"奔命者贡。"这里用为告诉、表达之意。

译文

  使用权力专一的道路,要把确定名称放在首位。名称端正事物也就能确定,名称偏斜事物也就游跑认移不定了。所以圣人以安静掌握权力专一,使名称根据内容自谓论草模切越奏机银办河我命名,令事物自我确二判周赶定。上级不显示自己华彩,下级也就能诚心于端正。上级根据下级的才能而任用,使各自去从事各自的工作;再根据职务分配给他们工作,他们就会自己去做事了;端正而随从着办理事务,使他们都能自己安定下来。上级以名称来做事,但不知道名称是否正确,就要回头再考查事物的形状。形状与名称能配合而且相同,就用形与名所产生的事物来进行治理。上下级相互诚信,下级就会表达出真情。

浅析

  权力专一的道路,就是权力的专利,但怎样做到呢?韩非在这里说,一定首先要端正名称。比如下级汇报,某地发生"暴乱",这个暴乱是两个家庭打架?还是两个家族打架?是民众反对政府?还是民众不满某个官吏?是坏人聚众闹事?还是民众自发?因此,解除暴乱就会有很多种方法,而只有了解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理。所以,名称与事物一定要能相合且相同。而上下级间的汇报与听取汇报,一定要有相互诚信的态度,下级才有可能把话说完、说透,上级才有可能了解真情,最后才能各自行使各自的权力,从而使事情得到治理。不要听见风就是雨,一定要考查事物的原委。如果名称与事物不相同,上级一听汇报就妄下结论,那么事物的治理也就得不到正确的处理,那也就等于上级的权力使用错了,也就等于下级利用了上级的昏庸糊涂而盗用了上级的权力。

作品原文四

  谨修所事,待命1于天,毋失其要2,乃为圣人。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3参鞠4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5,未尝用己6。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注释

  .命:命:《易·讼·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易·否·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孔颖达疏:"言天道转运,无极止时也。"《老子·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用为天命、命运的规律之意。总结自《周易》以来所有古籍中关于"命"的辞意,不论是指天命、人命等,其实都是指天的规律,人的规律,宇宙的法则等,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

  2.要:《荀子·解蔽》:"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荀子·子道》:"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商君书》:"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这里用为纲要之意。

  3.督:(dū嘟)《周礼·春官·大祝》:"禁督逆祀命者。"《太玄卷一周》:"植中枢,立督虑。"《史记·李斯传》:"行督责之术。"《说文》:"督,察也。"《汉书·王褒传》:"离娄督绳。"《汉书·公孙贺传》:"督责大臣。"这里用为察看督促、监督之意。

  4.鞠:(jū居)《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诗·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九:"鞠,告也。"这里用为告诫之意。

  5.后:《礼记·乐记》:"事成而后。"《礼记·杂记》:"以后路与冕服。"这里用为后面,位置在后之意。

  6.己:(yi挤)《易·损·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玄笺:"已,止。"《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不已。"《诗·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广韵·止韵》:"已,止也。"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译文谨

  慎地修饰所做的事,等待趋势的到来,不要失去纲要,才能成为才智过人的人。圣人的道路,在于去除智慧去除巧诈。智慧与巧诈不去除,就难以保持长久。普通老百姓使用智巧,本身就会多灾多难;君主上级使用智巧,他的国家就会危亡。根据天的道路,反过头来寻求事物形状之理,监督考查并告诫自己及下属,那么结果的原因就能找到。空虚自己以静待后面发生的事,从来不使用停止。但凡上级的祸患,在于赞同臣下的一面之辞;相信他们但不去和同,万民就会一致服从了。

浅析

  本节所说的,还是要权力专一,两个问题,一个是智慧问题,不使用智巧,不是很笨吗?怎么能治国呢?这个问题韩非在前面就谈过,无为,就是领导人不要去有什么作为,下属、百姓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动,必然会有作为,领导人只是在一旁观察,对其所作所为作出判断并决定就行了。

  老子对智慧问题谈得很透彻,我们人类现有的智慧相比于大自然来说,仍然很幼稚,人类的智慧现在还处于愚昧阶段,用愚昧阶段的智慧去处理和治理神奇的大自然,必然是要失败的。再一个问题是和同,这个问题周文王在《周易》里,孔子在《论语》中都谈得很多,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领导人是要与人民百姓和同,但要和而不同,也就是说,领导人与人民百姓所思所想是不同的,因为所站的立场、角度、地位不同,领导人考虑的是国,其他人考虑的是家。所以小人与人能相同但不能与人和平共处。领导人与人民百姓要和谐,但必需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思想意识都一样了,那么这个领导人也就是一个普通百姓了。

作者简介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自汉而后,《韩非子》版本渐多,其中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尤为校注详赡,考订精确,取舍严谨;梁启雄的《韩子浅解》尤为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功力深厚。

作者思想

  《韩非子·扬权·第八》选自《韩非子》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扬权》是一篇有关君主统治的政治哲学论文,其中体现出的黄老思想,暗合了司马迁所说韩非的思想"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陈奇猷云:"此黄帝之言,不审韩非引自何书。可能即是《汉志》道家之流所著录《黄帝四经》、《黄帝铭》之类。"盖当日作此文时非随意杜撰,必有所本,今已无从考其具体出处。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 定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