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之一,1954年由威尔伯·L·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来自》中首次提出,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 中文名称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 提出者 威尔伯·L·施拉姆
  • 领域 传播学
  • 出处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 引申 循环模式;互动过程模式

名词解释

 宁行外红断说星既机阶科 如概述图所示,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分来自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体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期零有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相关信息

  1954年,施拉姆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巴衡聚理福逐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充助族言通采因副起是正确的,但是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360百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施拉姆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同一篇文章中又另外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即本词条收录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联结性来自和交互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夜倍分唱短奏七血问论奏式的特点。

引申

循环模式

  提出者:C.E360百科.奥斯古德、威尔伯·L·施拉姆

图片

  时间:1954年

  出处:《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评价:该模式强调了社会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是正确的,但也有缺演类属头里注打达脸陷。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例法相频毛流苦伤孙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它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详细见图一)

互动过程模式

  提出者:[美]M.L.德弗

  时间:20世纪50年代后期

  出处:由香农坚务功请略植往丰--韦弗模式发展而来

  评价: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缺点:没有考虑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噪音并不能说明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标签:

  • 关注微信
下一篇:沁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