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语义:句法集成描写模式》是在2008年12月1日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穿的一本书,作者是彭玉海。
《俄语语义:句法集成描写模式》主要内容:语言的集成描写是当今语言理论研究的一个来自重要趋势,它本身涵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与语言单位语义相制衡的词法、句法、搭配定曾待氢校、超音质特征、交际结构角色乃至语用、修辞、认知等在内的语义、形式特征以及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转换词、派生词、语义衍生词等内容,涉及区分同义、排除多义、消解歧义等。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语义-句法360百科集成描写:理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0. 概述
1.1 Тенъер Л.的从属关场系语法
1.2 Chomsky N.的转换生成语法
2.0 西方语义啕法同构的理业粒起台国声政革困危论思想
2.I Хелъбиг Г.的配价语法理论
2.2 "切夫"语法与"格"语法
3.1 Мелъчук И.А.的"意思■文本"模式及"详解搭配词典"("TKC")
3.2 Алресян Ю.Д.的取拉个远弱降伤状木语义句法研究
3.3 Арутюнова Н.Д.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
3.4 Э松子宜文加олотова.Г.А.的语义句法理论
3.5 Ладчева Е.В.的语义句世找结区法体系
3.6 Булыгина Т.В.Селиверстова О.Н.的相关思想
4.0 汉语界的语研局动义句法研究
4.1 吕叔湘、邓守信相关思想述要
4.2 朱德熙的配价语法研究
4.3 "被"字句研究反映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
4.4 "方位句"相关的语义句法问题
4.5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涉及的语义句法问题
5.0 小结
第二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理论
0. 概述
第一节 集成描写理论的动词语义分类层次
1.0 概述
1.1 概括性动词分类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2 动钱盐谈居映自词具体语义类别的划分
1.2.1 概述
1.2.2 物为动群跑华词、心理感受动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俄语动词组合关系
2.0 概述
2.1 "题元"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2.1.1 题元的定位、性质
2.1.2 题元的层级关系
2.1.3 概括题元与角色题元在集成描写中的地位
2.1.4 题元(必用配久断湖甲操下或弱春静术价)与可选性、任选性配价及其鉴定标准
2.2 题元的形态-句法方式与换喻
2.3 题元次语义特征
2.3.0 概述
2.3号原育地负副妒.1 活物性/非活建运管物性
2.3.2 意识/非意识性
2.3.3 目的/非目的性
2.3.4 抽象/具体属性
2.3.5 空间-事物性/时间-事件性
2.3.6 内部属性/外部属性
2.3.7 可运作性/不可运作性
2.3.8 可分离性千念盾全弱/不可分离性
2.3.9 局部/整体
2.3.10 题元的其他次语义属性
2.3.10.1 领事/属事
2.3.10.2 基倍对事性/非对事性
2.3.10.3 同步/非同步性
2.4 兼容共现语-动词可能的分布关系
2.4.0 "兼容共现语"的定位
2.4.1 兼迅曾铁声曲指容语的语义-句法功能
帝换国诉 2.4.2 关于"再兼容"
2.4.3 兼容语同"任选(可选)价"的关系
2.5 题元与配价的关系
2.6 小结
第三节 俄语动词聚合关系
3.0 概述
3.1 句法转换问题
3.2 俄语动词的转换类型
3.2.1 同义转换
3.2.1.1 概述
3.2.1.2 同义转换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分类
3.2.2 逆向转换
3.2.2.1 逆向转换的定义及性质
3.2.2.1.1 逆向转换与动词同根-异根
3.2.2.1.2 逆向转换与同义转换的比较
3.2.2.2 逆向转换并弱杨头陆天一室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划分
3.3 小结
第三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0.概述
第一节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1.0 概述
百五试厚秋安屋测李落 1.1 命题态度语义范畴
1.2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语义的集成描写
1.3 小结
第二节 俄语"意愿"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2.0 概述
2.1 "意愿"动词的语义次范畴
2.2 "意愿"动词范畴的语义区分描写
2.3 "意愿"动词语义的形式化分析
2.4 小结
第三节 俄语关系意义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3.1 俄语关系动词的语义性能概述
3.1.1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行为性或非作为性
3.1.2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时间定位性
3.1.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关系双方(关系项)的协同参与性
3.1.4 俄语关系动词的"评价"语义特性
3.1.5 俄语关系动词可能掺杂的"动作-心智-感情"等语义要素
3.1.6 俄语关系动词语义次类
3.2 俄语关系动词的句法性能
3.2.1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
3.2.2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形态-句法形式特征
3.2.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兼容共现语"特征
3.2.4 俄语关系动词句法转换特征
3.3 俄语关系动词句子语义次范畴化
第四节 俄语动词转义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4.1 概述
4.2 动词转义的集成描写总体化分析
4.2.1 动词转义表示言语行为的集成描写
4.2.2 动词转义表示心智、命题态度活动的集成描写
4.2.3 动词转义表示感情意义的集成描写
4.2.4 动词转义表示关系意义的集成描写
4.2.5 动词转义表示其他意义的集成描写
4.3 小结
第五节 俄语动词语义变异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5.0 概述
5.1 动词语义变异
5.2 动词语义变异的形式化描写
5.3 动词语义变异的共时形式特征分析
5.4 动词语义变异的交际功能因素分析
5.5 语义变异向体词的延伸:名词语义的转化及其形式表现
5.6 小结
第四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第一节 俄语物为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1.0 概述
1.1 物为动词语义分类范畴
1.2 物为动词各语义类(范畴)的进一步次范畴化
1.3 物为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1.4 小结
第二节 俄语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2.0 概述
2.1 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分类范畴
2.1.0 关于心理感受动词三分法
2.1.1 心理感受动词的七个语义参数
2.1.2 小结
2.2 心理感受动词的组合关系(特征)
2.2.0 概述
2.2.1 心理感受动词的必有价
2.2.2 心理感受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
2.2.3 心理感受动词的兼容语特征
2.3 心理感受动词的聚合关系(特征)
2.3.0 概述
2.3.1 "本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2 "他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3 "互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4 小结
2.4 心理感受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2.5 本节小结
余论·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理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0. 概述
1.1 Тенъер Л.的从属关系语法
1.2 Chomsky N.的转换生成语法
2.0 西方语义啕法同构的理论思想
2.I Хелъбиг Г.的配价语法理论
2.2 "切夫"语法与"格"语法
3.1 Мелъчук И.А.的"意思■文本"模式及"详解搭配词典"("TKC")
3.2 Алресян Ю.Д.的语义句法研究
3.3 Арутюнова Н.Д.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
3.4 Эолотова.Г.А.的语义句法理论
3.5 Ладчева Е.В.的语义句法体系
3.6 Булыгина Т.В.Селиверстова О.Н.的相关思想
4.0 汉语界的语义句法研究
4.1 吕叔湘、邓守信相关思想述要
4.2 朱德熙的配价语法研究
4.3 "被"字句研究反映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
4.4 "方位句"相关的语义句法问题
4.5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涉及的语义句法问题
5.0 小结
第二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理论
0. 概述
第一节 集成描写理论的动词语义分类层次
1.0 概述
1.1 概括性动词分类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2 动词具体语义类别的划分
1.2.1 概述
1.2.2 物为动词、心理感受动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
第二节 俄语动词组合关系
2.0 概述
2.1 "题元"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2.1.1 题元的定位、性质
2.1.2 题元的层级关系
2.1.3 概括题元与角色题元在集成描写中的地位
2.1.4 题元(必用配价)与可选性、任选性配价及其鉴定标准
2.2 题元的形态-句法方式与换喻
2.3 题元次语义特征
2.3.0 概述
2.3.1 活物性/非活物性
2.3.2 意识/非意识性
2.3.3 目的/非目的性
2.3.4 抽象/具体属性
2.3.5 空间-事物性/时间-事件性
2.3.6 内部属性/外部属性
2.3.7 可运作性/不可运作性
2.3.8 可分离性/不可分离性
2.3.9 局部/整体
2.3.10 题元的其他次语义属性
2.3.10.1 领事/属事
2.3.10.2 对事性/非对事性
2.3.10.3 同步/非同步性
2.4 兼容共现语-动词可能的分布关系
2.4.0 "兼容共现语"的定位
2.4.1 兼容语的语义-句法功能
2.4.2 关于"再兼容"
2.4.3 兼容语同"任选(可选)价"的关系
2.5 题元与配价的关系
2.6 小结
第三节 俄语动词聚合关系
3.0 概述
3.1 句法转换问题
3.2 俄语动词的转换类型
3.2.1 同义转换
3.2.1.1 概述
3.2.1.2 同义转换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分类
3.2.2 逆向转换
3.2.2.1 逆向转换的定义及性质
3.2.2.1.1 逆向转换与动词同根-异根
3.2.2.1.2 逆向转换与同义转换的比较
3.2.2.2 逆向转换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划分
3.3 小结
第三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0.概述
第一节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1.0 概述
1.1 命题态度语义范畴
1.2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语义的集成描写
1.3 小结
第二节 俄语"意愿"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2.0 概述
2.1 "意愿"动词的语义次范畴
2.2 "意愿"动词范畴的语义区分描写
2.3 "意愿"动词语义的形式化分析
2.4 小结
第三节 俄语关系意义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3.1 俄语关系动词的语义性能概述
3.1.1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行为性或非作为性
3.1.2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时间定位性
3.1.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关系双方(关系项)的协同参与性
3.1.4 俄语关系动词的"评价"语义特性
3.1.5 俄语关系动词可能掺杂的"动作-心智-感情"等语义要素
3.1.6 俄语关系动词语义次类
3.2 俄语关系动词的句法性能
3.2.1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
3.2.2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形态-句法形式特征
3.2.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兼容共现语"特征
3.2.4 俄语关系动词句法转换特征
3.3 俄语关系动词句子语义次范畴化
第四节 俄语动词转义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4.1 概述
4.2 动词转义的集成描写总体化分析
4.2.1 动词转义表示言语行为的集成描写
4.2.2 动词转义表示心智、命题态度活动的集成描写
4.2.3 动词转义表示感情意义的集成描写
4.2.4 动词转义表示关系意义的集成描写
4.2.5 动词转义表示其他意义的集成描写
4.3 小结
第五节 俄语动词语义变异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
5.0 概述
5.1 动词语义变异
5.2 动词语义变异的形式化描写
5.3 动词语义变异的共时形式特征分析
5.4 动词语义变异的交际功能因素分析
5.5 语义变异向体词的延伸:名词语义的转化及其形式表现
5.6 小结
第四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第一节 俄语物为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1.0 概述
1.1 物为动词语义分类范畴
1.2 物为动词各语义类(范畴)的进一步次范畴化
1.3 物为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1.4 小结
第二节 俄语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2.0 概述
2.1 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分类范畴
2.1.0 关于心理感受动词三分法
2.1.1 心理感受动词的七个语义参数
2.1.2 小结
2.2 心理感受动词的组合关系(特征)
2.2.0 概述
2.2.1 心理感受动词的必有价
2.2.2 心理感受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
2.2.3 心理感受动词的兼容语特征
2.3 心理感受动词的聚合关系(特征)
2.3.0 概述
2.3.1 "本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2 "他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3 "互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
2.3.4 小结
2.4 心理感受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
2.5 本节小结
余论·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