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秘书政治》是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眭达明。
书名:清朝秘书政治
作者:眭达明
怎岁右食苏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来自3年3月
定价减引然:29.00元
眭达明,秘书史研究学者、作家。著述有:《中国历代秘书工作》(三人合著)、《文牍趣话》、去举置敌大举齐助《禾青谷黄》、《中华秘书全书?秘书人物卷》(二人合著)、《秘书政治》、《秘书生活》、《秘书生态》、《案牍劳形亦有趣》等。
著名秘书史宜配领秋问认研究专家眭达明先生,继畅销书承跳妒延去长凯德向《秘书政治》《秘书生活》《秘书生态》之后又一力作。
《清朝秘360百科书政治》不仅详细记录了15位清朝政治秘书的从政事迹,而且从"佐官以治"的角度揭秘了他们的成败得失,在"代官以治"过程中如何直接或间接行使和分享领导的权力,从而演绎历史上"秘书当政"最为传奇的故事。
《清朝秘书政治》写作体例比较灵活,文字表述相当纯熟,文风朴实,语句流畅;内页配有数十幅插图,版式新颖,印制精美,实为一部既赏心悦目又内涵丰富的精美力作。
三大秘书杂志衷心推荐:
历史并不遥远,得失尽成警策。--《秘书》杂志社社长吴欢章
从书中可窥探中国古代高级秘书人物的从政经历,以及秘书对国家政治历史进程的影祖沿祖响。鉴古可喻今,相年养事去信该书的出版对当代秘书工作者技适间屋带室秋快试材凯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型进以掌失,必将在秘书学界产生巨大的跟乡验反响。--《秘书之友》杂志社副主编李会平。
《清朝秘书政治》是眭达明先生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好看"和"有用"是其重要特点。从中了解古代秘书工作的理念还管与做法,取精华、去糟粕,对做好今天的秘书工作必会有所助益。--《秘书工作》杂志社总编李向朝。
二威列 列祖呼为老秘书
-使架夜督跟-清初内秘书院首任大永的委呢营学士范文程
死要面子活受罪
--熊赐履一招出错遗恨终生
秘书日日随行殿
--高士奇是如围固何讨得康熙欢心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东界--大秘书张廷玉的命运遭际
皇风但阿 剑走偏锋
--邬师爷的成功之道
无心插柳柳成荫
--秘书毕沅是如何"考取"状元的?
有意栽花花不发
--秘书赵翼是如何"丢掉"状元的?
究竟谁在戏弄定丝空衣层谁?
--乾隆和尹壮图之间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名幕初长成
--汪辉祖在胡文伯幕府
"劣幕"左宗棠
--功成名就的左宗棠为何被人劾为"劣幕"?
好马也吃回头草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宾主关系
道旁苦李
--李元度与曾国藩的恩怨曲折
清朝灭亡的预言家
--赵烈文其人其事
是非上身皆有因
--龚橙为何被人扣屎盆子?
从幕府走出来的杰出外交家
--晚清"使才"薛福成
"秘来自书政治"可以休矣!(自序)
一
按照辞书和教科书上的解释,秘书就是协助领导人处理综合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的人员。也就是说,秘书只是领导人的助手、参谋和身边的办文办事人员,未经领导授权,手上没有任何法定权力。
可是,如果有人问一句:"一些地方和部门究竟是谁在发号施令?"许多人的脑子里也许马上就会蹦出两个字来:秘书!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作高论。只要想一想、看一看,当今的一些官员作报告、搞演讲,念的都是秘书写好的稿子;听汇报、看材料,接触的都是秘书事先筛选过的内容;众原军会液检查工作都是顺着秘书与地方执副边专从大员早已安排好的路线和360百科场景虚应故事;居官、居家门禁森严,关防重重,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关系不深的下属官员想要修增盟孔常希雨花拜见某位高官,不与他的秘书联系并得到其恩准,也是很难见上的……领导得了严重的"秘书依赖症",秘书成了领导离不开的"拐杖",是谁在运作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凯群紧现打创众善的权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
在高度集权体制之下,政治权力应该掌握在官员手中,而不是操纵在秘书之手。可是在行政关系之中,权力实际上是动态存在的,必须通过具体运作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政治权力从领导流向秘书过程中,取决于对行政手段的掌握程度,谁掌握了行政手段,谁就拥有了权力。由于领导与秘书之间存在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共存"与"依赖"关系,他们的职责分界名义上明确,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说不清、道不明,领导的权力行为,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秘书来实施,秘书电总备条望限后答底的"佐官以治"身份,很容易演变成"代官以治"角色,真正掌握行政手段的,到头来便不是官,而是秘书了流微般协胞。
三
秘书能够成为一些地本船包急径植衣应方、单位和部门公共权力的实际运作者,还与秘书地位、身执析友船好且份和背景比较特殊有关。
一是秘书选用时"人治"色彩明显。不少秘书的选用都由领导自己定,甚至有领导调到哪,秘书跟到哪的现象存在。秘书优断企表宗受法不仅是领导的身边人,而且是只华永画流区哪新美席领导的自己人,两者很容状井太易形成工作关系与个人感情难以分开的现象,甚至走夜许由工作服务关系变成可怕的人身依附关系,稍不注意就会将公权私有化。
二是秘书监管缺乏有效买土向坐亲卫突呢红田机制。秘书不像领导那样拥有规定权力,也就不像领导那样受到多方面监督制约;又因为秘书是下套住细己配还肥穿领导的自己人,其他人或有关监督职能部门投鼠忌器,不能监督,不愿监督,也不敢监督。体制对"一把手"的监督本来就处于相对滞后和疲软状态,秘书与领导之间的特殊关系,更使得领导秘书有了规避监督的"避风港",从而形成上级监督机关不会管,同级监督机关不敢管的"真空"状态。在这种情振跑兰真导刚因况之下,秘书越权干政甚至搞腐败,也就无人管得了。
三是秘书掌握了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秘书从属的领导大都是部门、单位或地方上的"一策建别八于务滑围不与胞把手",所处的位置又是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的神经中枢,他们手上掌握了大量重大决策核心机密,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这就使他们具有更多可以利用的权力资本。一些不良秘书为此经常暗聚在一起,相互通风报信,相互利用,或操纵政情,或干预人事任免,形成中国特有的"秘书部落"现象。
四是"一把民黄造段溶脱微院手"权力过于集中。领导华个人权力过大,与"一把手"有着特殊关系的秘书,在外人眼里权力自然也不小。级别越高的领导秘书,"含金量"就越高,活动能量和空间就越大。社会上许多有求于"一把手"的人,往往就是从他们的秘书那里寻找机会、打开缺口,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个地方和部门决策的正确实施,严重的还会在当地政坛掀起小小波澜。
四
就锻炼行政能力和积累政治经验来说,秘书称得上是最佳职位之一。做秘书的又多半具有年纪轻、文化高、能力强的优势,所以历朝历代秘书多成才,受赏识获重用的机遇远比其他人多。当秘书是一条从政捷径,会被培养成各级领导,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即使是工作能力平平的秘书,但只要会办事并对领导的事情事无巨细,系于心头;衣食住行,照料备至;协调联络,左右逢源;隐秘私情,悉心呵护,最后也会"感动上帝",被领导视为心腹,并在适当时机给予丰厚回报--"加官晋爵"。在秘书职业成为升迁捷径的官场,如今甚至形成了这样的社会共识:哪个秘书如果没能安排好,他的领导很可能会被讥讽为"不义气",甚至被骂为"白眼狼"。
秘书成为领导之后,自然会递延老领导的权力。
做秘书时能够直接或间接行使和分享领导的权力,被培养成领导后又能递延老领导的权力,从而长期稳固地把持一方管理权力,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秘书政治"现象。
五
"秘书政治"大概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是秘书代行领导权力,成为领导的化身或说代言人。
二是秘书与领导结成利益共同体,秘书成为领导的经纪人或说利益代理人。
三是秘书职业成为仕途捷径,大量秘书人员通过秘书职业获得高官厚禄,递延领导的权力。
四是秘书群体掌握大量的社会经济、政治资源,掌握公共权力和利益的话语权或控制权。
五是秘书和领导之间的职责分界含糊,对秘书的监管又难以到位,于是明明知道秘书越权干政,也不愿管、不敢管、管不了。
历史上的秘书机构能够摇身一变为宰相衙门(或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权的衙门),并不是这些机构本身被赋予了多大职权,而是在其中工作的秘书个人权势不断膨胀,最后达到炙手可热的程度。如历史上有名的"二王"即唐顺宗朝的王叔文和王伾,以翰林学士身份发动和领导一场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运动,就演绎了历史上"秘书当政"最为传奇的故事;清康熙朝的"南书房行走"高士奇,其权势显赫之时,那些有求于他的中央各部门头头和内阁大学士们,几乎每天都挤在他家门口的马路上等候他下班回来,或探听只有高士奇才知道的内幕信息,或通过高士奇之手向皇上传递什么东西,这种场景同样让人看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感叹皇帝秘书是多么的受人"追捧"(详见本书《秘书日日随行殿--高士奇是如何讨得康熙欢心的?》一文)。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二十五岁的小青年赵烈文尚没有正式进入曾国藩幕府,曾国藩派他下部队参观考察,让他到第一线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熟悉工作环境,同时也是正式任用前对他的一次全面考察,湘军水陆各营的主要将领彭玉麟和周凤山等人,见了他却无不毕恭毕敬,唯恐有所怠慢,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把赵烈文当成曾国藩的"耳目",生怕他回去以后说自己的坏话;而在湘军和太平军进行生死较量的关键时刻,曾国藩派赵烈文到金陵,帮助曾国荃工作,曾国荃手下的提督、总兵等大员们,全都穿着官服投到帐下迎接他,曾国荃本人也把赵烈文当"钦差",给了他很高礼遇。赵烈文当时只是一个三十刚出头的"副处级"秘书,为人非常谨慎,作风也十分正派,手上更谈不上有什么"实权",但只要他是曾国藩的秘书(哪怕仅仅是候任秘书),"含金量"就有这么高,实际"权威"就有这么大(详见本书《清朝灭亡的预言家--赵烈文其人其事》一文)。
七
除了历史固有的惯性作用外,清朝自身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很值得一说。
众所周知,满族是在马背上打天下的,入主中原后,自然不能在马背上治理天下。为政的长治久安,必然要求社会的理性和秩序,这就为秘书参政提供了广阔天地和宏伟舞台。清朝的秘书多是汉人,有很高文化,有的还是著名理学家,满族统治者却没有多少文化,不得不依靠这些有很高文化的汉人秘书帮助自己确立治国理念,解决当时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如康熙做皇帝后,秘书熊赐履一有机会就向年轻天子传播理学政治社会主张,着力给他灌输儒家思想和统治方略,从确立最高统治者基本价值观念的角度明确清朝用人行政的指导思想。康熙最后也不得不承认:"熊某之德何可忘?我至今晓得些文字,知些道理,不亏他如何有此?"(《榕村续语录》卷十四。详见本书《死要面子活受罪--熊赐履一招出错遗恨终生》一文)
另外,清朝建立之初社会动荡,制度草创,也给秘书参与政治事务提供了机会,搭建了舞台。比如在为清朝政府稳定时局,举用废官,搜求隐逸,甄考文献,更定律令,广开言路,确定赋制方面,内秘书院首任大学士范文程就充分施展了安邦定国之才;而在清初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汉化政策过程中,范文程更是成了皇太极身边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和得力助手,起到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详见本书《列祖呼为老秘书--清初内秘书院首任大学士范文程》一文)。再就是雍正朝规划建立军机处制度和完善奏折制度,就是他的大秘书张廷玉一手创制的。如果说军机处成为最高权力中枢并深深影响清代中后期的历史,那么,奏折成为清朝的主要官方文书,同样是清朝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并对清代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详见本书《一朝天子一朝臣--大秘书张廷玉的命运遭际》一文)。
八
说到清朝秘书政治,就无法避开师爷这个话题。这群衙门黑官或说体制外"公务员",不仅在官场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而且在整个社会上都十分活跃。他们是幕主的亲信、智囊、私人秘书,幕主将他们倚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离。他们虽然没有正式编制,本身并不是官,但所办之事都是官府重要公务,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虽说是"佐官以治",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代官出治",一言一行常常影响政府决策甚至左右官场风气。正因如此,乾嘉时期著名学者邵晋涵才会发出这种感叹:"今之吏治三种人为之,官拥虚名而已。三种人者,幕宾、书吏、长随也。"(《学治续说·用人不易》)可见"幕宾(俗称师爷,也称幕友)"在清代地方政治的作用与地位是何等重要。他们表面上是清代官府中为官员捉刀代笔和出谋划策的秘书和智囊,实际上却是操纵地方政治的实权人物(详见本书《剑走偏锋--邬师爷的成功之道》一文)。
九
清朝秘书政治的最大弊端,无疑是"师爷当家"现象。到了晚清,师爷们纷纷从后台跳到前台,将"佐官以治"变成"代官出治",竟成为国家日常运作中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势力。师爷作用的过分膨胀和官幕错位现象,既是专制政治外强中干的表现,也是秘书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被动性与主动性关系,最终迷失自己身份的突出表现,在政治上确实是犯忌的。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工作期间,以师爷幕友身份实际掌理湖南全省军政近六年时间,虽然将湖南的各种事务不分巨细,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使本来比较贫弱的湖南一变而为"东南保障,天下倚属",(《湘军志评议·湖南防守篇第一》)在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他本人也获得了巨大声誉,在政界声名鹊起。然而,左宗棠的所作所为,说轻些是越俎代庖,说重些是越权干政,确实是犯忌的。因为根据大清朝律例,幕友没有任何官场身份,也不能抛头露面,只能隐身在幕主身后出谋划策,处理文档。左宗棠却不管这些清规戒律,将所有条条框框全都打破,该说就说,该干就干,颐指气使,舍我其谁,完全进入了"二巡抚"角色,毫无顾忌地从幕后走上前台。骆秉章也完全失去了分寸,把军政事务一律托付给他,全都听凭其处置。这种严重超越常规的行为,确实为法纪所不容;湖广总督官文最后参劾左宗棠为"劣幕(专横跋扈、越权干政、表现恶劣的幕友)",也确实没有冤枉他。正因如此,左宗棠被劾为"劣幕"后,除了向骆秉章告辞,黯然离开湖南巡抚衙门,是连屁都不敢放一个的(详见本书《"劣幕"左宗棠--功成名就的左宗棠为何被人劾为"劣幕"?》一文)。
作为一个研究中国秘书史近三十年,又是秘书科班出身并较长时间从事过秘书工作的学者,在此我要由衷地表达一个希望:
"秘书政治"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