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觚不觚

自《论语·雍也》。论语,儒家经典之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自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雍也"为论语中的章句,也就是该文篇名。

  • 中文名称 觚不觚
  • 出处 《论语•雍也》
  • 拼音 gū bù gū
  • 注音 ㄍㄨ ㄅㄨˋ ㄍㄨ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觚的复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解释

  比喻事物名实不符。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来自,觚哉!觚哉!'"何晏集解:"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朱熹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除有龙上山传乎动重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觚,,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了。

  直白译过来就360百科是:觚都不像是觚了,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

  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施款术居乐女举百极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

  这个跟当时的状况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里端失免能轮单,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