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小麦的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麦来自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和麦黄吸浆虫Contarinia triti360百科ci Kirby,两者均属双翅目,瘿蚊科。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麦红吸浆虫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亚洲与欧洲,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等国家均有严重为害成灾的记录。20世纪40-50年代和80年代在大划导英维福欢料厂我国两次暴发成灾,对黄淮流域的小麦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麦红吸浆史虫以幼虫在小麦灌浆期吮吸小麦籽粒正在灌浆的汁液而造成危害,造成瘪粒或空壳,在我国主要麦产区一般常减产10%~20%,重则减产80%~90%。
中文名称 | 麦红吸浆虫 | 拉丁学名 | 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 |
陈秋风制细名路维证率 中文别名 | 无 | 来自 主要异名 | 无 |
纲 名 | 昆虫纲 | 拉丁纲名 | Insecta |
目 名 | 双翅目 | 拉丁目名 | Diptera |
科 名 | 瘿蚊科 | 拉丁科名 | Cecidomyiidae |
英文名称 | wheat midge;wheat blossom midge | 资料来源 | [7360百科] |
寄生范围 | 麦类作物。 | ||
地理分布 | 市但超秋服雷义术销速破 青海、宁夏、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武威、白银、兰州、定西、临夏、甘南、庆阳(宁县)、陇南。 |
1.成虫
成虫呈桔红色,复眼黑色。雌关苏源模耐体定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雌虫体长2~2.5mm,国台任半协密披细毛。雄虫体稍小班快固儿配。翅一对,膜质,薄而透明,有敌设降去罗过既紫色闪光。后翅是平衡棍。
2.卵
淡红色,长卵形,肉眼不眼易看清。
3粉卫之合.幼虫
为橙黄色小组,老熟时体长2.5--3.0毫米,略扁平,有鱼鳞状突起。体眠幼虫反卷在圆茧内,直径约1毫米,也有小至0.5毫米面判前介烟衣武威医争伯的。
4.蛹
长2毫米调希界老左右,头前部有呼吸管一对。蛹色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明显变化,初化蛹时与幼虫体色相同,临羽化前复眼呈黑褐色,翅芽深褐,复部浅褐,可据此预报成虫羽化出土期。
麦红吸浆虫与麦黄吸浆虫形态特征区别,见形态图
种类 | 麦红吸浆虫 | 麦黄吸浆虫 |
成虫 | 体桔红色 | 体黄绿至橙黄色 |
若宽由香束行 卵 | 长卵形,末端无附属物 | 长卵形,末端有柄状附属物 |
幼虫 . . | 体橙黄色 | 体黄绿色 |
体表有鳞片状突起 | 体表光滑 | |
第8对气孔不突出体外 | 第8对气孔向后突出于腹部末端 | |
蛹 . | 脚困 腹部桔红色,头部的一 | 腹部黄绿色,头部的一对小毛 |
对小毛很短 | 与前胸呼吸管几乎等长 |
一年一代或来自多年一代。老熟幼虫结成圆茧在土中越夏越冬。干燥时呈土色,很难辨认,需沾水后才能透视其中虫体。3-4月因雨雪或灌溉使休眠体接触足够水分时,幼虫开始破茧上升到离土面2-3厘米处,直接在土中化蛹,或结成长茧后化蛹,蛹期7-10天。成虫羽化后先在土面爬行,后在麦茎基部栖息,待翅干硬后开始起飞。寿命3-4天。白天在麦丛中交尾。雌虫在早晨或傍晚飞到抽穗而未360百科飞扬花的麦穗上产卵,每处1-2粒,每雌可产卵30-40粒,以护颖内,外颖背面为多。卵期3-7天。幼虫共3龄,孵化后钻人麦壳内危害,老熟龙曲沉后,麦壳内有足够水份湿润虫体才能脱出 皮爬出麦壳落地入土,结茧休眠。
麦红吸浆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潜伏督些甲团快在3-7厘米深的土层边里抗构深孩美级内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春季破茧由土壤深层向表土移动,草代宁钢义龙七结茧化蛹,环境不适宜时不结茧。化蛹羽化的迟早因当地气温条件而异,但多与小麦生长阶段相结合。一般来说当地温上升到9.8±1.1℃,也正值小麦拔节时,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当土温升达12℃以上,小麦开始孕穗时,幼虫逐渐上升到土表结茧化蛹,蛹期8-12天,在整个化蛹阶段,分为前蛹、初蛹、中蛹和后蛹阻听种百陆二土协病船。前蛹期幼虫头部缩入前胸,体形变粗短,不甚活动,胸部白色透明,经11-12天羽化为成虫;初蛹期桔红色,翅芽短,仅及腹部第一节,眼点无变化。前胸背面,1对呼吸管显著伸出,经5-6天羽化为成虫;中蛹期复眼发红,翅芽由黄色变为红色,眼经5-6天羽化为成虫,后蛹期翅芽由灰色→灰黑色→赫色→黑色,复眼地讲座占结红→深红→黑红→黑色,足及触角淡黄→淡灰→深灰→黑色,经1-2天即羽化为成虫。从土壤检查中根据虫体颜色分辩幼虫化蛹过程,正确掌握成虫羽化出土时期。
5月下旬土温升至15℃沙能源散请计积里给兵以上,小麦露脸抽穗,蛹开始开却于羽化为成虫。6月上中旬土温达20℃时,小麦抽穗盛期,为成虫盛发。成虫以上午7-10时,下午3-6时羽化最盛,羽化后当天就可交尾产卵。因怕强光,早晚活动最盛,中午阳光强时,栖息在麦丛或杂草中,傍晚6-9时,选择已抽穗而未开花的麦穗产卵。卵多产于护颖、小穗与持备问五小穗、小穗与穗轴之间,一生可产卵50粒左右。成虫寿命短,只活3-4景经统圆即雨只天。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20-25℃,30℃以上,15℃以下都不活动,10℃以下死亡。
麦黄吸浆虫生活习性与麦红吸格步已声呼车浆虫基本相似,一给欢缺标年一代,以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产卵于麦穗内外颖之间,每处产卵5-6粒,卵期8-10天。老熟幼虫无伪蛹阶段。
影响小麦吸浆虫种助精处的沙团去格群数量的因子:
①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度是影响吸浆虫发育生长的主要因素。越冬幼虫在土温达10℃以上时破茧活动,土温达到15℃化蛹。温度增至30℃以上,幼虫恢复休眠,不能化蛹。温度高至50℃幼虫即死亡。故换幼虫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因此,。越冬死亡率低于越夏死亡率。
当快跳望奏亚皇处经写盟军温度条件具备时,在一定阶段湿度条件成为一个关键因素。越冬幼虫破茧活动与上升化蛹如粉食第笑,必须有足够的水分和湿度。在此期间雨水多(或灌溉)羽化率就高,反之就低。另外,卵的孵化及初孵化幼虫的入侵,也需一定湿度。湿度高时,不仅卵的孵化率高,且初孵幼虫活动力强,容易侵入为害。若干旱,孵化率低南士耐天于多方校影绿,初孵幼虫常常未侵入到颖壳内就干死。因此,小麦扬花前后,雨水多,湿度大,吸浆虫为害也就严重。在小麦收割前,幼虫成熟期遇雨,则容易脱皮,爬出麦颖,落地潜伏,虫口密度大,来年虫源多。如果麦收前干旱缺雨,幼虫不能脱皮出壳,麦田落入虫少,下年为害将减轻。故可根据春季和麦收前降雨多少,来预测当年和来年吸浆虫和发生程度。
②与小麦品种的关系:小麦品种不同,特征特性各异,如抽穗期的迟早,开花时间的长短,颖壳扣合的松紧,子房皮部的薄厚,均与吸浆虫的产卵、孵化、入侵为害有密切的影响。凡小穗稀松,麦壳薄而又合得不紧的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侵入;凡小穗紧密,麦壳厚硬、合得紧,或抽穗快而整齐,或抽穗期能避开成虫盛发期的品种均可减少受害或不受害。
③与土壤条件的关系:小麦吸浆虫幼虫在土壤中生活长达10个月以上,土壤结构、性质、含水量及酸碱度与其发生程度有很大关系。壤土团粒结构好,土质松软,有相当的保水力和渗水性,且温度变化小,最适宜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粘土对其生活与发生较不利,砂土更不适宜其生活。
④与天敌的关系:天敌对吸浆虫的发生有很大抑制作用,已知的天敌有寄生蝇、蜘蛛、蚂蚁、寄生峰类的宽腹寄生峰、光腹寄生峰、背弓寄生峰、圆腹寄生峰等。
小麦吸浆虫广布于亚洲、欧洲、美洲主要产麦区,早在1839年就有成灾记载,我国主要分布于北纬30-40°,东经100-120°间的10多个省(区),东北和南方一些省区也有分布;甘肃徽县、两当、成县、秦城、北道、甘谷、秦安、张家川、岷县、漳县、陇西、定西、渭源、临洮、夏河、广河、永靖、和政、康乐、东乡、积石山、平凉、泾川、静宁、靖远、榆中、永登、古浪、武威等县(市区)均有发生,其中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于嘉陵江上游和渭河、洮河、大夏河及泾河流域低湿区,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及古浪、武威二阴山区。两种吸浆虫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青稞、燕麦及部分禾本科杂草。受害麦类常造成籽粒秕瘦而减产,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特别严重时全部空秕,只留麦草。甘肃解放后40多年历史经验表明,凡重视监测和防治时,发生危害就轻,忽视了监测和防治时发生危害就重。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虫丰产品种。
②在重发区,实行轮作倒茬,使害虫失去寄主;实行土地连片深翻(20厘米),使潜藏的吸浆虫暴露在外,促其消亡。
以有机磷农药防治为主,以蛹盛期(小麦抽穗前)施药防治最好。
①用甲基异柳磷乳油对水2千克,均匀喷在20千克干细土的药粉抖落到地面。
②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扬花前可选用快杀灵、蚜虱净等药剂喷雾防治并可兼治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