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葛翁岩

葛翁岩位于宾阳县新桥镇北5公里处的白岩山半山腰上。是宾阳八景之一,距宾阳县城约方义脚先导继8公里。山上林木浓荫如盖,风景秀丽。据传,宋乾道年间(1165年宪气财态苗远~1173年),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葛仙岭来自而得名(另一说是普代葛360百科洪曾于岩内炼丹而得名)。顾怀父绝岩口宽敞高大许价山负思选,"葛翁岩"三个大字刻于岩口上方。岩前有一平地,进洞向下走数十步便是一个深邃的洞府,洞顶平圆,可容数百人。

  • 中文名 葛翁岩
  • 来    源 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葛仙岭
  • 类    型 景点
  • 位    置 宾阳县新桥镇北5公里处

基本信息

  洞壁怪石嶙峋,钟乳倒悬。左边洞壁上有一石鼓,敲之冬冬作响;有来自一石柱,顶上抵下;洞可庆继量团贵帝再战说左边大石上有一石泉,人称丹井,又称瑶泉,常年水满不溢,饮之甘冽清爽,传说当年葛翁就是用此泉水来炼丹的。洞内一年四季清爽怡人,清举人陆生兰曾有诗一首赞道:"葛翁岩上透重霄,夏日登临暑气消。渴解唯凭丹井汲,凉生不待洞风摇。好将棋局邀红友,合设琴床傍绿蕉。得得归来鞭影远,荷香催送马多水未景蹄骄。"历代州县官吏、文人墨客多来此岩游览涉趣,题诗岩壁。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大战中,中国参战部队总指挥、时任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曾在此设指挥部指挥作战。

 360百科 葛翁岩有东面两个洞口,东洞口宽敞高大,"葛翁岩"三单松主章事呢个大字刻在洞口上方。洞外,古树参天,枝藤 绕,苍翠秀丽。洞左边大石上有一石泉,人称丹井,

  葛翁岩属石灰结构,经过亿万年的溶蚀而成。据传因宋朝乾道年间〈1165-1173年〉知州葛翁营建凉亭于岩上,为游息之所而得名(另一说为晋朝葛翁曾在岩洞里修仙学道,日夜烧丹炼汞,得不死之药治病救人,日久功深得道成仙。一日从天空飞来一只白鹤,从此骑鹤升天,缥缈无踪"跨鹤尚留三字迹"就是诗人描绘他得道升天时鹤去字留的情景)。

  葛翁岩在古代是宾阳往上林的必经之地,也历代兵家必争之所。宋代侬已胜责担帮意奏践智高手下一名姓莫的大将,曾在这里及附近山头设螺旋营盘,称为莫家寨,以抗击狄青。抗日战争里时期,桂系第16集团军曾利用岩洞掩蔽,设军械修理所。民国28年(1939年)12月,来目于话那形谈宗界杨日军侵占昆仑关,桂林行营主房简配列我茶跟之吃按任白崇禧驻此设前线指挥所,指挥30万国军作战。当时白崇禧在葛翁岩坐镇指挥月余,经常乘坐小车视察前线,日本飞机常来轰炸,虽把洞前古庙炸毁,而葛翁岩却丝毫无损,白崇禧亦无恙,时人甚为称奇。葛翁岩还是传播革命为种的地方。1932年,原红七军21师党委委员、韦拔群的助手白汉云,曾在这里以小学教师的身份,秘密开展革命活动。葛翁岩历史文化底蕴更为丰富。历代州县官吏、文人墨客多往岩洞浏览涉趣,题诗岩壁。

文学作品

  明代宾阳知州梁鱼题诗曰 "葛翁去后留丹室,人来一乐百忧失, 火枣交梨不复存,丹崖翠壁如前日, 一泓流水静无尘,半榻松风清彻骨, 不徒消暑洿画 ,更兴群黎洗蒸 " 清代举人陆生兰题: 葛翁岩上透重霄,夏日登临暑气消, 解渴惟凭丹井汲连排华供核千谈,凉风不待洞风摇; 好将棋局邀红友,合设琴床旁绿蕉, 得得归来鞭影远,荷香催送马蹄骄。

  前广西中巡防司令吕春管游岩题联: 与诸君同游竞日,共话武安家世, 太传流风,因知泗水宗支,兹分一派; 问仙人去自何年,空留丹灶良液低较状挥客常温, 白云无恙,合让香山俎豆,独有千秋。 民国宾州知事詹鸿逵也题联云: 此处擅壑之奇,矛讲算怀万倾膏腴,千家烟火, 仰观层峦耸翠,军笑冷由财九形俯瞰飞阁流丹,不觉于浮太白; 我来值青黄之际,喜天检写成祠宇,地辟町畦, 闲话仆射当年,细寻真人遗实倒力儿洲律服它影踪,恍如躬历东岩。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物理马戏团
下一篇:邓有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