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淡水育珠防病养殖技术

《淡水育珠防病养殖技来自术》介绍了在我国现阶段淡水育珠蚌的疾病中,危害最严重和流行最普遍的是细360百科菌性传染病,俗称"蚌瘟病"。研究表明,此病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在群矿便水域中广泛存在,当饲养管理不善、水环境恶化、致病即可距引地究屋弱菌大量滋生时,才促使蚌病的发生、发展与流行。其次是寄生虫病和敌害,虽不会引起育珠蚌死亡,但却是细菌病发生的可能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以下防病养殖技术,以利于生产者对蚌的饲养管理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及流行。

  • 中文名 淡水育珠防病养殖技术
  • 目    的 控制疾病的发生及流行
  • 疾病原因 细菌性传染病
  • 放养方式 亲蚌放养

基本简介

  《淡水育珠防病养殖技术》介绍了在我国现阶段淡水育珠蚌的疾病中,危害最严重和流行最普遍的是细菌性传染病,俗称"蚌瘟病"。研究表明,此病病原为条件致病菌,在水域中广泛存在,当饲养管理不善、水环境恶化、致病菌大量滋生时,才促使蚌病的发生、发展与流行。其次是寄生虫病和敌害,虽不会引起育珠蚌死亡,但却是细菌病发生的可能因素。因此,我们提出以下防病养殖技术,以利宜衡弦王续于生产者对蚌的饲养管理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及流行。

卫生消毒

  卫生消毒是防病养殖育珠的首要技术措施,是防病的关键,具有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来自播途径的重要作用,主要分为池塘消毒、蚌体消毒和植珠手术消毒三个主要技术环节。

池塘消毒

  池塘是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种病菌和害虫的滋生地,因此无论是亲蚌池和幼苗培育池还是手术蚌饲养池,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清整消毒

  1、池塘清整

  长期饲养育珠蚌和鱼的池塘,残渣余饵及肥料的沉积都会造成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及病原体大量滋生,因此360百科,每一生产周期结束后,下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首先应进行池塘清整,用人工或抽泥泵,挖 取过多污泥,加固池堤,堵塞漏洞,清除池中杂物。既有利于改善池塘卫生,又有利于加大池塘利用空间。除每年养蚌前进行清整外,每三年应进行一次彻底大清理。

  2、消毒清塘

  池塘清理之后,接着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物以生侵适些氧终思明石灰为宜,其次为相聚配挥厂严变厚件漂白粉、水体消毒剂(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中求电村弱状列扬露长台试产品);消毒方法分干法消毒和带水消毒两种,现分述如下:

  干法消毒:即清整后的池塘灌水:10-20cm,然后将生石灰或漂白粉化解成浆,水体消毒剂用水溶解,全池止顶约务放具判均匀遍洒,五天后灌满池水,灌水时应将进水口用网片拦好,以免野生鱼虾等随水窜入或脏物流入。干法众并女粉克曾养府血应无消毒,药物毒性8-10天才能消失,因此,须在养蚌前10天进行,每亩施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5-10公斤,水体消毒剂1-1.影迅资式训5公斤。

  带水消毒:即灌一定池水,一般50-7感以业色鱼教或齐0厘米,将生石灰或漂白粉在盆中化解成浆全池均匀泼洒。带水清塘,药物毒性15-20天才能消失。因此,清塘应在放蚌前半个月进行,每亩生石灰用量100-15鲜府总0公斤或漂白粉15-20公斤,水体消毒剂需3-4公斤(成本太大)

  3、生石灰清塘效果

  生石灰清塘的优点一是生石灰遇水后成为碱性氢氧化业上燃标眼象诗钙(熟石灰),在短时间内使水pH值迅速上升至11以上,能杀死残留在池中的野鱼,蛙卵等水生动物和某些水生植物以及寄生虫和致病菌及休眠孢子;二是澄清水,使水中悬浮有机质沉淀;三是促进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分解成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并增加钙质超部底齐过将套限固;四是二氧化碳及碳酸起调节作用。二氧化碳与水中氢氧化钙形成碳酸钙积池底,当二氧化碳增多,可生成不稳定碳酸氢钙(石乳),当二氧化碳减少时,碳酸氢钙又可生成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因绍思伯许材对领后免片此,可起到对二氧化碳季远团些烧减的调节作用和松土作用。

  4、漂白粉清塘效果

  漂白粉一般含氯量30%左右,但存放时间长,其含量会大大降低。漂白粉加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碱性氯化钙。次氯酸非常不稳定,立即放出初生态氧,同时具有杀虫灭菌、杀死野鱼、蛙卵、蝌蚪、螺蚌等有害动物作用,但由于其性状不稳定,而且对改善水质和改良土壤作用较小,且水质越培田划一方大命挥肥,淤泥厚、效果越差。

  5、水体消毒剂清短目工屋问塘效果

  水体消毒剂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研制的复合水体消毒剂,由长效及速效两部分药物组成,含氯量55%以上,且性状稳定,无毒,无害。与生石灰相比较,其消毒更彻底,而且可长时间消毒,阻止有害菌生长。但对改善水质和改良脸细金困肉责静她味土壤作用较小。

  综上所述,对养蚌而言,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不仅杀虫灭菌、清除野鱼等,且有助于改善池塘环境,更重要可满足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钙质,而水体消毒剂消毒更彻底且可长时间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用生石灰清完塘后,注水,按每亩1米水深加500克水体消毒剂,这样可将两者优点集中起来,达到最佳效果。

  6、池塘清整补救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清塘,我们建议先捞取肥渣和漂浮的脏物,然后以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5公斤,两天后用水体消毒剂500克,若池塘中还有蚌,同时气温在15℃以上,两天后使用蚌毒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研制,获农业部二等奖)1公斤,可将蚌集中一个池塘或池塘一处,同样按1米水深1亩面积使用蚌毒灵1公斤。但每一生产周期完成后,仍应对池塘进行一次大清整。

  7、池塘日常卫生管理

  清塘消毒后直至养蚌结束全过程,都应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捞取肥渣和飘浮杂物,清除池边杂草,保持池塘清洁。6-9月每月遍洒石灰水一次,每次生石灰用量10公斤左右(每亩水深1米左右),同时加注适量清水,有助于沉积池底的有机物分解,改善水质,增加溶氧,补充钙质。5月底遍洒一次蚌毒灵,1米水深每亩用1.3斤(1ppm)可以杀灭有害菌,增强蚌体质有利于蚌生长及育珠。6月底至7月初及8月初各施一次水体消毒剂,杀灭池塘中有害菌。水深1米每亩每次用0.5公斤左右(水质好可少用,水质差应多用一些)。

蚌体消毒

  无论是亲蚌、蚌种、成蚌还是施术蚌饲养,在放养前都应消毒,用蚌复宁(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研制)10克加500公斤水每次浸泡1000只成蚌或2000只幼蚌,浸泡10分钟,药液可使用3次,清除蚌体上的病菌,再转入正常饲养,对于小蚌,若是买的,要注意不要买发病地区的小蚌,在无法判断时则更要进行上述消毒措施,浸泡时间延长至15分钟。

植珠手术消毒

  植珠手术消毒十分重要,是防止施术蚌伤口感染、促进康复、提高施术蚌成活率和珍珠质量与产量的关键性技术措施,生产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手术室消毒

  每年植珠手术前,对手术室进行一次清扫冲洗,然后用千分之一生石灰水或万分之一水体消毒剂水全室泼洒,1天后再用清水冲洗。手术室门前,每天铺撒0.5平方米的石灰粉或漂白粉,以便手术人员进出时鞋底的消毒,手术台上最好再挂一紫外灯管,以便于室内灭菌操作(一般手术前1小时打开,打开半个小时后关闭,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时,人员必须撤离)。

  2、手术用蚌消毒

  手术用蚌,先清洗干净外壳的脏物,放入水泥池中流水暂养1天,使其排空腹内粪便,然后按每10克蚌复宁加500公斤水的药液放入1000只蚌,消毒10分钟后等待手术,手术后仍放回盛有同样药液的澡盆中消毒,然后转入护养池中。

  3、手术工具消毒

  所使用的开壳器、探针、解剖刀和医用剪刀与镊子等,先用肥皂清洗,然后用水蒸煮,之后插入盛有75%酒精液的瓶中备用,用后照样清洗后插入酒精瓶中,不可随意放置,以保持工具的卫生。

  4、外套膜组织小片和珠核消毒

  制作外套膜组织小片时,先用蚌复宁药液(浓度同上)消毒10分钟,再放入插珠灵(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鱼病室研制,按说明书1:10使用)中,手术完毕后再滴1滴插珠灵于蚌创口上(一般按每只蚌植片40片左右大致要1毫升插珠灵1:10稀释液)。

  5、手术蚌的护养

  手术后的蚌,在暂养池中,应经过1个月的护理饲养,使其修复伤口,修复蚌入护理池后,及时遍洒1ppm蚌毒灵,再次进行伤口和池水消毒。护养期间,泼洒豆浆,每天用黄豆1公斤/亩,不用粪肥,以保持池水清洁。每隔1天检查一次,及时剔除个别因伤口感染而死的蚌。护养1月后,蚌伤口基本愈合,便可转入正常饲养。

饲养管理

  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高密度饲养育果鸡思珠蚌,合适放养方法,合理施肥,培育水质及来自各个时期恰当管理对满足蚌的营养需要,保证蚌群健康成长,提高抗病能力,提高珍珠产量及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养方式

  1、亲蚌放养

  亲蚌以小池浅水饲养为宜,一般每口池面积1久继器算掉-2亩,水深1-1.2米,放养密度为每亩200-400只。

  2、蚌苗和幼蚌的饲养

  蚌苗和幼蚌放在幼苗专用小水泥池中,进行流水培养360百科为佳,每平方米放养坏样之思叶蛋式蚌苗1000只左右或幼蚌1000只,养至3厘米以上,再转至成蚌池饲养

  3、成蚌饲养

  由幼蚌养成手术用蚌称为成蚌饲养。一般以网箱饲养和网袋饲养。网箱饲养每亩可养幼蚌6000只,网袋饲养4000-5000只/亩为宜。

  4、植珠蚌饲养

  植珠蚌一般采用网袋饲养,所饲养的蚌,背面向下,每亩饲养1000-4000,以1000-2000只为宜,密度过高对师象水质要求很高,要严格控制精信但饭更内督水质,特别在高温季节。

  5、鱼类套养

  除蚌苗及幼蚌饲养外,凡是池塘所养的蚌,均可套养适量的鱼类,其中主要套养草鱼、团头鲂和鲫鱼为宜,它们可以吃食池中杂草和沉入池底的残渣余饵,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增加了产品收入,而且排出的鱼粪又可促使浮游生物生长,丰支尼另属富了蚌的饵料,还有助于池塘水质清新。鲢鳙不宜套养,因为它们与蚌一样以浮游生物为食,与蚌存在着食物的竞争。养蚌育珠为主的池塘,鱼的套养不宜过多,否则,著挥速从将造成溶氧不足,水质败坏,蚌的发病可能性增加,一般每亩放养50-100克的鱼300-400尾,其中草鱼40%,团头鲂15-20%,鲤鱼3急短0%,鲫鱼5-15%,总放养量20-30公斤,预计亩产150-200公斤,过高追求鱼产量,将影响蚌的生长发书即策立指育和成活率。

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乃是河蚌育珠的重要环节。水质好坏关系到珠蚌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珍珠质的沉积,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可见水质管理的重要性。水质管理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好珍珠蚌生长必需的饵料。珍珠蚌属于软体动物的贝类,其主要饵料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经研究得知,主要是绿藻、硅藻、隐藻、金藻等藻类和轮虫及有机碎屑,以植物藻类为主,所以对养殖池要做到定向培育有益藻类,要具有充足的生物量。同时在养殖池水中须具有珠蚌生长必需的氮、磷、钙夫采体知红也环们卫行和镁、硅、锰、铁等微量元素,才能提高珍珠产量和质量。为此选择优质肥料才是培育珠蚌优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二、科学施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珍珠蚌养殖池的水质好坏,通常以水色来判断最费得。一般以黄褐色、黄绿色为好。珠蚌池中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cm~35cm较为恰当。

  优质肥料的选择和用量用法,具体可根据季节和养殖水的肥瘦度灵活进行。从珠蚌养殖的历史上来看,常采用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和化肥,而使用上述肥料易产生副作用。有机肥用量大,吸措刘常常发酵分解不彻底,有过量种都克采集久试的残渣沉积在水底,慢慢进行无氧分解,产生有毒的还原性物质,毒害了珠蚌,影响珠蚌正常生理、生长,使其抗病力明显下降。并良音使致病菌大量繁殖,致病菌的毒性增强,感染提高,暴发疾病,特别是每年春天时,由于水温偏低,施了过量的有机肥,不见池水很快肥起来,又追龙升益销雷面指我友肥,常常使池底堆积大量有机肥,随着养殖期的推移,水温增高,堆积于池底的有机物加协西快分解,到了高温季节出现"富营养"现象。藻类繁殖过盛,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严重超标,珠蚌疾病迅速暴发和流行;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常会带入寄生虫、虫卵,过多的有机肥还会造成大量纤毛虫的滋生,危害珠蚌。

  使用化肥,虽然水质肥得较快,但肥效时间较短,它们的阴离子残留于池水中,会影响水质的理化性质,影响池底的土质和结构等。高温季节时期容易促进蓝藻的生长,蓝藻是一种有毒的藻类,又污染了水质,会导致珠蚌生理紊乱,很容易发病死亡。天辰渔肥TC-3号(珠蚌肥)是一种高科的珠蚌肥料,是一种高效、长效、快速的肥料,具有适合珠蚌生长需要的营养成份和微量元素和浮游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无残留,无"三致"的环保型肥料,用量省、省成本、省人力的好肥料,通过全国近几年试用结果可得出珠蚌生长快,发病率低,珍珠产量高,质量好的优势。本品不仅有肥料的功能,还有改底、调水、解毒的功能。该肥还含有有益菌珠,具有分解底质过量有机物的功能和抑制病菌的作用。

  施肥量要根据不同李节、水质的肥瘦程度而灵活进行,根据春季开始时水温较低,随着季节的椎移水温从低逐渐上升,珠蚌新陈代谢也日趋旺盛,珍珠质开始沉积,饵料量不断增加。4月~5月份三角帆蚌性成熟期,营养需求更大。所以,在早春3月时施足基肥,用量:一般用天辰渔肥TC-3号(珠蚌肥)4kg/亩,一次。4月~5月份,每亩施天辰渔肥TC-3号肥2kK左右,根据水质的肥瘦而定,用量亦可适当增减,灵活使用,原则上采取少量多次为好。施肥要选在晴天为好,不要施在蚌体上。高温季节同样根据水质肥瘦情况施肥,用量每亩1公斤为宜。特别注意的不要使水体中藻类生长过盛。否则藻类会耗去大量的氧气,造成严重缺氧;死亡的藻类沉降于池底腐败,不仅腐败时又耗去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造成珠蚌死亡等。采取少量多次的使用方法,不会产生应激反应,施肥亦可采用吊箩的方法,让其缓缓释放肥力,环境相对稳定。

  水质管理中还要注意清除水草和定时冲水。水苹过量生长,不仅会吸收水中大量肥素,到夜间呼吸活动时消耗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等影响珠蚌生长。为了提高珠蚌的活力,要定时冲水,加强水体流动和提高水中的溶氧,促进珠蚌的新陈代谢。在高温季节,水质过肥情况下每亩每米水深用EM生物菌1kg全池泼洒,降低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氧,降低水体有机物含量,抑制病原菌生长。

  经过精选肥料,根据不同季节和养殖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方法正确,逐步调节,培育出"清"、"嫩"、"爽"、"活"的水质,珠蚌养殖已经基本成功了。在此还要提出,对水质定期监测水体各项指标,作合理的调正,以防隐患。

合理施肥

  育珠蚌不仅从它生活的环境中摄取浮游生物,还吸取无机营养盐类。蚌的代谢产物、粪便及死亡后的尸体经过物质转化再间接利用,这个过程称为珍珠养殖场的物质循环。如下图:

  浮游生物----→育珠蚌----→粪便及尸体

  ↑ │

  │ │

  └-营养盐类←-- ----细菌分解← ┘

  从上图看出,养殖场的基础生产能力可用浮游生物产量来表示和测定,所以要提高养育珠蚌池塘的生产能力,一定要不断地补充营养盐类,即进行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施肥,是改善水环境预防传染病和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重要措施。施肥过量或使用未经发酵的肥,将造成池水败坏,促进病菌大量繁殖,夜间水溶氧较低(每升1毫克左右),易引起疾病发生;施肥过少,水质清、浮游生物繁殖量较少,使蚌得不到所需要的天然饵料,又将影响到蚌的生长发育,体质减弱,易为病菌侵袭。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