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门岭柳条边遗迹(在爱阳镇、清代,爱阳边门,来自亦称爱哈门,360百科在爱阳镇爱阳城村北1.5公里疆河南岸明代边墙镇朔关遗缩址处。镇朔关是明辽东边墙东端设置的第一座关口,位于凤城、宽甸二县交界的爱阳镇爱阳城此刑生互交烟宗互村东北的边门岭上。
历史掌故
清崇德三年(1638年)来自,皇太极修建凤凰城至本溪碱厂一段柳条边,在这一线因袭明边墙旧址,将镇朔关改建成柳条边上的爱阳边门(即爱哈门),今仅存遗址。清人也称爱河为"爱哈"河,"爱哈"系满语,意为"琉璃"。而爱阳边门和明代爱阳城得名皆因位未批令再参于疆河之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因以地理位置称"爱阳"。
民国十年《凤城县志》载:"磺河亦称爱哈,清语爱360百科哈,琉璃也。门(爱阳边门)在(凤凰城)城北百二十里眼官米侵,与前河(爱河)近"。清政府在爱阳边门设有章京和防御,负责爱阳边门事务。其中章京l员,2年一更换;防御1员,3年一更换,另有属兵50名随时调用。史载爱阳边门下辖门内卡路4处:瓜坡子营、边门、铁佛寺(今凤城市石城乡铁佛寺)、汤堡城(今凤城市汤山城镇)。每处由凤凰城城守尉派官1名、兵10名,巡望基初热双训级游防官兵每个月更换一次。清政府对柳条边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固定额数的章伯原志京、防御负责边门事务外,每年还由凤凰城城守尉及熊岳副都统按季派员带兵,统巡柳条边的内外,"查拿偷砍木植私孩后挖人参偷打鹿茸贼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