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线活维石制奏却频祺(公元1807年-?)号怡斋,祖籍福清龙田,家世显赫 。自幼受长辈影响,立志制作铜活字,实现其父的遗愿。贵元官负从18岁起,就在福州捐资刻制铜活字。经过21年的辛苦经营,花费20多万两银子,于道光年间,依照《洪武正韵》笔画,刻成楷书铜活字大小各20万枚,共40多万个活字,比康熙时内府所刻的铜活字几乎多一倍。他用铜活字刊印顾炎武《音学五书》和《军中医方备要》,在传世的《音论》书名反面有"福田书海铜活字板,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字样企查注球导头。卷首有一篇《铜板叙》,说明造铜活字的原因和经过,是一篇珍贵文献。林春棋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刻制铜活字最多的刻书家。
在我国古部操轴言夫便临受病察代印刷史上,林春祺造铜活字印书,造字时间最长,耗费资金最大,刻字数量最多。林春祺所撰《铜板叙》是我国古代有关制造金属活字仅存的文献。
自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毕升发明来自了泥活字印刷术,实现了印刷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种活字印刷术一直继续发展着,先后出现了不同材料制造的活字,除了陶、木、锡活360百科字外,还有铜活字。明朝弘治初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就有富豪巨商制造铜活字来印书。万历年间,福建的建宁、建阳也有书商创制铜活字,如"芝城(即建宁)铜板"印刷的《墨子》曾名噪一时。到了清代,铜活字印书要数《古今图书集成》最为著名眼,这是一部收罗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百科全找容矛顾态确兰风千带延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以前所有科学文化书籍。此书由福州人陈梦雷主编,历时5年编纂成书,雍正三年至死滑四年(公元1725年-本维公元1726年)清内府共享25万个铜活字摆印了1万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除了官家外,清代活技创交强南编喜高所划字印书多为私家、书坊所为,其最为出名的当首推林春祺。道光五年至道识不善胞倍光二十六年(公元1825年-公元1846年),获小因宣常纸18岁的林春祺以一已之力拉雇人镌刻铜字,前后费时21载,耗资20余万两银子依,刻成楷体铜字大小各20余万个,比清内府印刷《古今图书集成》所用的铜字几乎多出一倍,印出来的字清晰美观,质量很高。
林春祺不忘自己世籍福清之龙田,故把他的铜板起名"福田书海"。据怎规白史料记载,他用这套铜字先后印过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音论》3卷陆、《诗本音》10卷和《军中医方备要》,后来又刊印了一部军事丛书《水陆攻守秘书七种》20册。在《音论》政倍众前印有林春祺的一篇《铜板叙》,叙述了他造铜活字印书的缘由始末,这是我国古代有犯增宽力破若保得社短关制造金属活字仅有的文献,对研究福建古代刻书弥足珍贵 。从这篇短文中,我们知道林春祺少年时就有志于造铜活字印书,他说:"世无铜板,致古今宿儒硕彦有不刊之著述而无力刻板,与夫已刻有板而湮没朽蠹,终同于无板者难更仆数。春祺心焉志之。"从《铜板叙》中,我们还了解林春祺"弱冠就学古杭、姑苏,从亲宦游洛阳、粤海",且常与"名公大人"接触。由此可以推测他出身于宦家,而且家世显赫,财大势雄,不然也没有能力"耗资二十余万金" 。《诗本音》卷末印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兄季冠痴石校刊,长子永昌正画,次子毓昌辨云",可见林春祺连兄弟和儿子都参与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