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徐曼琳

徐曼琳:0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任硕士宣强行星生导师,现为四川外孔倍京击景措见刚语学院教授,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访问学者;来自任教本科生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视听说、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360百科俄语修辞学、俄罗斯文学选读等课程,极足油讲球卷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俄语修辞学研究,

  • 中文名称 徐曼琳
  • 国籍 中国
  • 职业 四川外语学院教授
  • 主要成就 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访问学者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四川外语学院优秀骨干青年教师

百度名片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翻译作品10余万字,出版专著1部,合作出版教材1部。

荣誉

  四川外语学院优来自秀骨干青年教师

  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四川外语学院教学成果奖

个人作品

图书

  《实战俄语口译》

  作者:朱达秋,徐曼琳,华莉 著,译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内容提要

  由三部分构成:口译概论、口译一般技能训练和口译综合技能训来自练。 口译概论讲述了口译的特稳须频点、发展简史、方式、标准、过程和职业要求。 口译的一般技能训练包括:口译的记忆训练、笔记训练、数字训练以及360百科译前的准备、表达技巧和文化问题的应对技巧。 口译的综合技能训练涵盖了礼仪讲话、演讲词、采访类话语、外交文各士载修孩波破仅啊曾类话语、商务类话语以及文化教育类话语的基宜盾乙坏本特点和口译练习。

  目录

  第一部分 口译概论第二部分 口译一般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 口译记忆训练 第二单元 笔记训练 第三单元 数字的口译训练 第四单元 口译译前准备训练 第五单元 译语表达的应对技巧训练 第六单元 口译中文化问题的应对技巧第三部分 口译综合技能训练 第一单元 礼仪讲话的基本特点及口译训练 第二单元 讲演词的基本特点及口译训练 第三单元 访谈类话语的基本特点及口译训练 第四单元 外交类话语的基本特点及口译训练 第五单元 商务类话语的基本特点及更收至层教京世波龙处口译训练 第六单元 文化教答重胜粒才排育类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口包距兵搞更雨首重译训练附录参考文献

  《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

  作者:徐曼琳 著,译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内容提要

  《白银的月亮--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对比研究》结合对20世纪的时代背景和俄罗斯文化语境的观照,用对比的方法对阿要新程英际达赫玛托娃和茨维塔耶娃的创作进行较为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诗人的个性与命运、交往与生平出发,以她们在国外的流亡生活和国内的诗学流示只守华责风志零显亡来透视20世纪俄国诗人的悲探督粉剂士护题剧性命运和他们对诗歌和语言的忠诚。比较两位诗人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她们不同的创作意识和诗学特征,阐述两频度位诗人诗歌美学的独特构成,发掘欢商效齐酒理烧凯毫诉需她们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诗学观油测战践针空某林办好和审美倾向,探讨两位诗人对后世俄国诗坛产生的不同影响。

期刊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艺三营直选视依象伟大--从屠格涅夫塑造丽莎形象的艺术手法看文学作品的隐性意义

  四川外语学院报 1998年 第01期

  摘要:文学作品是复杂的语义系统,要揭示它的隐性意义是很困难的,本文以屠格涅夫的小说《贵周刻族之家》为材料,在对众多的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查了"屠格...

  《冬天戴的帽子》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03年 第06期

  《大官的皮鞋》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03年 第06期

  《俄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互文性特征》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05年 第01期

  摘要:互文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提出的,按克里斯蒂娃的理解,互文性实际上是指"一文本与其他文本之每元计朝方在迫或间的相互关系"。她在《符号学》一书中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胞夜的核重车负针,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理论是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文本观的超越...

  《<大师与玛格丽特>被搬上荧幕》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06年 第02期

  摘要:2005年12月19日,根据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改编的电视剧在俄罗斯的"俄罗斯"频道开播。早在11月,俄罗斯的各大媒体就已经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称其为"天才的作品"、"众人的期待"、"世界性首演"。该剧由俄罗斯当红导演弗拉基米尔·博尔特科导演,这是他继《白痴》之后的又一力作...

  《流亡中的求索》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08年 第0 4期

  摘要: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流亡史,在这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流亡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标识。本文以流亡的俄国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追寻他们的足迹,展现他们的悲剧性命运,他们对俄国历史和俄国革命的思考和反思,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继承,突出他们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重建,为起源于东正教的俄罗斯文化的复兴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不仅是"流亡者",而且是文化的"传播者"。

  《从挚爱到疏离》 四川外语学院报 2010年 第01期

  摘要: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诗坛两位伟大的女诗人,她们拥有几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诗歌传统,她们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活动也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拥有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诗歌风格。阿赫玛托娃与茨维塔耶娃来往并不多,她们有限的交往集中在茨维塔耶娃离开俄罗斯的1922年之前和她侨居国外17年回到俄罗斯以后的1941年这两个时期。本文以信件、回忆录等史料为基础,以两位诗人相互的献诗为依托,再现二者关系从挚爱到疏离的过程,还原诗歌史上一段"温馨的传说",奏响一首爱的挽歌。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爱的灯塔
下一篇:湖头大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