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真互探预价年: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是由2012 年中国社会科想言浓四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少军。
《国际体系: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是由2012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少军。
作 者:李少军 等 著
来自 丛 书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国际问题格长散岁站间触富料研究系列
出 版 社:中国社会360百科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国家实施对外政策的环引械百市委甲件讲赵包境或舞台,用学术语言表述,就是国际体系。国际体系作为以伟破主权国家为主的各种国际行与丰低历盐刚际厚调静物为体围绕一定问题互动而主么投住龙裂格它形成的整体结构,乃是国际关系的宏观体现。由于体系结构对国家的对外政策有无处不在的影响,因而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构成了国际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体系: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 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篇,诠释了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并分别解释了权力体系、制度体系与文化体系的互动结构与影响机制,建立了完整的国际体系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是事实篇,分别阐释了主权国家体系、联合国体系、国际经济体系、国际军事体系和国际事干银然政治文化体系。这些章节说明了行试消龙刑图故静为体在各个专门领域的互动,把抽象的体系理论与经验层面的事实结合往了一改成够令上整任钱五队起,说明了体系的现实存在形态。
第三部分是战略篇,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的角度,阐释了中国的身份与利益,国际环境对中国的复杂的影响机制,以及中国的战略应对。《国际体系--理论解释、经验事实与战略启示》认为,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不同互动,只有利用体系的系统效应趋利避害,适宜地开展实力外交,制度外交与公共外交,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前言
第一章 国际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国际体系的界定
第二节 国际体系的属性
第三节 行为体与体系特始施得例升稳配的互动
一 影响单来自元参与体系互动的因素
二 体系对单元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体系的历史演进
一 人类群体间互动的产生与古代体系的形成
二 互动范围的扩大
三 体系内涵的演进
四 主权国家的一体化
五 全球治理与共同体因素的发展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权力与国际体系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权力
一 权力的概念
360百科 二 权力的要素以及权力的衡量
第二节 权力政治类露断的互动
一 国际无政府状态
二 权力互动的模式
三 权力互动的手段
第三节 权力结构与体系变迁
一 权力的及换分布与结构
二 体系的变化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制度与国际体系
第一节 自由主义思想的由来
一 古典自由主义
二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行为体的互动--国际合作
一 相互依赖
二 共同利益与集体行动
第三节 国际制度:概念与作用机制
一 与国际制度相关的概念
二 国际制度的作照二对坐守激年报用与影响机制
三 制度承载力的局限
第四节 国际制度的变迁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观念与国际体系
第一节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观念因素
第二节 行为体的观念互动与身份定位
一 行为体互动的观念结构
二 身份认同
三 对利益与目标的定位
四 对世界的认知讨与文化传统
第三节 观念结降少激构形成的机制与属性
一 内在观念与外在表达
二 观念体系的实质
第四节 观念律短系蒸集记界般选体系的社会化作用
一 社会化的含义
二 社会化过程:说服与社会影响
粮注皮较操极威血时丰第五节 观念互动与结构的变化
第六节 结语
告府值走第五章 主权国家体系
第一节 主权与主权国家
一 主权的概念
二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三 主权国家的产生
四 主权国家的扩展
第二节 当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态
一 政治结构下的当代不呀府树短沙蛋主权国家体系
二 经济地同场结构下的当代主权国夜没机目广可刘家体系
三 军事结构下的答背粒而族右高保转富总当代主权国家体系
回顺负说候题般书光州源 四 其他结构下的当代主权国黄船显极很章家体系
第三节 主权与现代国家体系的演变
一 全更兰根面五政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二 一体化与国际制度对主权国烈周北家的影响
三 人道主义干涉对主权的影响
四 霸权主义对主权的影响
第四节 结语
第六章 联合国体系
喜时另弱查顶号企 第一节 联合国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国家间的互动与联合国体系的创建
二 会员国的需求与联合国体系的发展
三 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联合国的变革
第二节 联合国体系的构成
一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二 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
三 民间社会、非政府组织及私人部门
第三节 联合国体系的属性与特征
一 政府间性
二 公平的地区代表性
三 综合性与全球性
四 国际合法性与超国家特征
第四节 联合国体系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一 强制性措施
二 维持和平行动
三 自愿原则下的法律仲裁
四 条约机制的作用
五 价值规范的建构
六 推动全球治理
第五节 结语
第七章 国际经济体系
第一节 国际经济互动及其扩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生产体系
第三节 国际贸易体系
一 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谈判进程
二 国际贸易体系的结构与机制
三 国际贸易体系的影响
第四节 国际金融体系
一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进
二 当代主要国际金融制度的构成
三 国际金融问题与行为体的互动
四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第五节 结语
第八章 国际军事体系
第一节 军事互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 前主权国家的军事互动
二 现代军事互动的形成与演进
第二节 全球军事互动的主要行为体
一 综合性国际组织
二 军事同盟组织
三 非政府武装组织
四 国际和平组织
五 从事军火生产与贸易的跨国公司
第三节 当代军事互动行为:冲突与合作
一 军事冲突与战争
二 军备竞赛
三 军控与裁军
四 军事外交
第四节 当代典型的军事体系
一 国际安全体系
二 军事结盟
三 军控与裁军体系
第五节 结语
第九章 国际政治文化体系
第一节 国际政治文化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
一 冷战中的意识形态之争
二 冷战后的意识形态之争
第三节 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政治
一 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二 宗教极端主义及其特点
第四节 国际媒体系统
一 媒体与政治
二 国际媒体与跨国传播网络
三 国际媒体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五节 结语
第十章 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
第一节 中国的身份、角色与利益
一 中国的身份
二 中国的国家利益与目标
第二节 中国面对的国际体系环境
一 权力政治体系的影响机制
二 国际制度的运作与影响机制
三 观念文化体系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
一 实力外交
二 制度外交
三 公共外交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国家进行国际竞争,实施对外政策,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舞台上进行的。这种环境或舞台,用学术语言来表述,就是国际体系。国际体系是指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各种国际行为体围绕一定问题互动而形成的整体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每一个行为体都是构成单元,都会受到结构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国家进行对外决策,必须对国际体系有充分的了解。这就好比要下水游泳,需对水有充分了解一样。正因为国际体系具有这样的重要意义,因而相关研究才作为国际关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起来。
有关国际体系的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宏观部分。国际体系的研究者是从整体上看待国际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形成的结构。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代的各个行为体和事件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这些联系具有整体属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行为体或事件都是整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二是国际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构成单元所不具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单元会受到环境的无处不在的影响。针对这种特点,国际关系学者有一种共识,即探求国际政治的规律性或相关性,首先要从国际关系的整体着眼。只有在宏观上形成对国际互动的清晰认识,才可能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做出适宜的解释。这样的哲学观,使得国际体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处在了最重要的地位。布赞(BarryBuzan)和利特尔(RichardLittle)指出,没有国际体系的概念,人们就很难证明国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科存在有道理。没有系统的区别性因素,这个学科就会碎裂化而成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子学科。[1]
对国际体系进行研究,大体上有两个层面。在学理层面上,人们所要研究的是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与运作机制。在战略层面上,人们所要研究的是行为体参与互动所面对的国际环境和如何做出战略选择。这两个层面的研究,虽然前者侧重于理论解释,后者侧重于经验解释,但这两者实际上具有内在联系。说得确切些,从理论上对国际体系的机制做出深入解释,才能为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进行战略选择提供强有力的理由。反过来说,只有在归纳和概括国际互动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推进国际体系的理论解释。
在国际关系学界,有关国际体系的研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成为热点领域,出现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2]由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是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因此相关研究基本上是循着权力政治的解释模式。这种解释在70年代末以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Waltz)提出新(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为代表,进入成熟期。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非常简约,一个常量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一个变量是"大国的数量",一个结果是"权力趋于平衡"。[3]这一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这一时期,独树一帜的英国学派在国际体系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英国学派认为国际体系并非是无政府状态下的纯粹的权力结构,还同时存在着规范与制度对行为体起约束作用的"国际社会"。1970年代马丁·怀特(MartinWight)的《国家体系》和赫德利·布尔(HedleyBull)的《无政府社会》是这一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作。英国学派对"国际社会"的解释,形成了有别于美国主流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4]到了80年代,随着以基欧汉(Robert Keohane)与约瑟夫·奈(JosephNye)为代表的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对行为体间的相互依赖与国际制度的解释逐渐流行,形成了与新现实主义体系理论相争论的局面。[5]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体系的解体,人们开始了对体系理论的新思维。一方面,建构主义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行为体的互动,提出了有别于物质主义的解释观念互动的体系理论;[6]另一方面,面对冷战后全球化与多极趋势的发展,国际结构的一体化与碎裂化,参与互动的行为体的复杂化与多元化,一些学者感到单一简约的理论已不再适应新的现实,因而提出应从复杂、综合与系统的视角进行国际体系研究。这样的思路为推进国际体系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1993年,斯奈德(Jack L. Snyder)和杰维斯(RobertJervis)主编的《应对国际体系的复杂性》[7]一书,基于系统效应的视角,探讨了解释国际体系的新观点。该书认为,冷战的结束导致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结构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体系理论,已不适应日益相互依存的、多极的体系动态。该书所汇集的文章除了对传统体系理论进行修补之外,还基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例如,斯奈德强调要关注国际体系与国内体系的互动,并且关注军事、经济等子系统的影响。杰维斯则提出要关注体系的系统效应。不过,正如斯奈德所说,该书并没有提出新的体系理论,只是针对体系变化提出了一些新思维。
中国学界的国际体系研究,大体上是在国际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研究,另一类是外交与战略研究。理论性研究的成果较多是从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着眼进行概念演绎,并且运用历史的方法对国际体系的演进和冷战结束以来的结构转型进行解释。[8]外交与战略研究主要是以国际格局与世界秩序的研究为背景,阐释中国面对的国际挑战与对外政策的选择。[9]
评估学界对国际体系研究的现状,我们认为,尽管国际学界的几个主流学派都形成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出现了进行系统性解释的新思维与新探索,在中国学界有了较多联系外交与战略分析的成果,但无论是体系理论与概念的演绎、经验事实的描述还是战略启示的阐释,都有一些重要方面和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第一,在概念与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几大主流学派对国际体系都是持单一的观点。例如,现实主义把国际体系看作是国家进行权力互动的结构,主要表现为冲突;自由制度主义把体系看作是复合相互依赖和制度结构,会形成合作;建构主义把国际体系看作是共有观念的结构,能够建构行为体的行为。尽管这几种理论都有严谨的逻辑,具有"片面"的深刻,但对照现实就会发现有颇多矛盾的方面。这可能也是几大理论相互间争论不休的一个主要原因。
本课题从体系的界定出发对事实进行观察发现,在当代世界,任何国家要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利益,都要参与跨越国家边界的对外互动。行为体参与国际互动,并不是围绕单一问题,它们的多元利益会导致它们参与多元的互动,并因而会形成多元的结构。这些结构有的具有冲突的属性,有的具有合作的属性,有的具有物质属性,有的具有观念属性。由于每个行为体都会参与多个体系的互动,而不同的互动问题又存在相关性,因此这些具有不同属性的体系会经由行为体和互动问题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复杂体系中进行互动,行为体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从单一视角很难恰当地解释其结果。基于这一认识,本课题认为对体系进行研究,一方面要以现有成熟理论为基础,对它们所解释的各种专门机制做进一步的理论演绎;另一方面,不能局限于这些理论,而要通过观察经验事实,特别是行为体的互动,对体系的运作机制提出一些新解释。这些解释包括对单一机制的说明,但从整体上讲,是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
第二,国关学界现有的体系理论,作为"主义",与国际互动的现实是有相当程度的脱节的。尽管理论体系的建立需要抽象,但国际关系学科的研究对象毕竟是活生生的现实,如果这种抽象不能与经验事实相对应,那么这种理论就会失去现实意义。就"国际体系"而言,虽然作为概念不能直接观察,但作为对现实的概括却必须与现象相联系。实际上,行为体在任何领域的具体互动,所形成的体系都有可以描述的现象和需要解释的机理。
为了使国际体系的研究能够从抽象变为具体,本课题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对几种主要的互动结构,包括主权国家体系、联合国体系、国际经济体系、国际军事体系、国际政治文化体系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阐释。对于这些互动结构,学界是有许多专门的研究的,[10]包括基于体系角度的研究,但把它们作为与体系理论相对应的经验事实,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和解释,还是很少见的。从学理意义讲,加强经验性研究对于发展国际体系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在以往的体系研究中,尽管国际学界的几个主流学派都阐释了体系影响行为体行为的观点,例如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国家会周而复始地形成均势,基欧汉和约瑟夫·奈认为相互依赖能够促进国际合作,温特(AlexanderWendt)认为行为体间的共有知识能够建构其利益,但这些阐释基本上都是在学理层面,很少联系行为体的实践,因而不具有指导行为体战略互动的意义。国内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学界有很大不同,比较注意与外交与战略实践相结合,并且特别注意联系中国的实际,但由于体系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未能就国际体系影响行为体的机制提出一整套自洽的理论,因而这种研究基本上还是属于中国外交研究的范畴。
本课题认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国际体系研究,不同于传统的体系理论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的对外战略研究,而是要在这两者之间建立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对这种逻辑进行解释。在这里,解释的要点就是行为体的互动。由于体系的构成决定于行为体的互动,体系形成后构成了行为体的互动环境,而这种环境的影响也是作用于行为体的互动,因此对互动机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解释,就能够把对体系的理论解释与对行为体战略实践的解释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并使得体系研究能够落到可以操作的外交层面。在本课题的研究中,不论是进行理论演绎、事实描述还是战略评估,对互动的解释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的总体构想,本课题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现实体系的描述与解释,第三部分是基于国际体系视角对中国对外战略的研究。
在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研究中,本课题从严格的体系界定出发,强调了"单元"、"互动"与"结构"三个要素,并且以互动作为阐释要点。为了说明互动,本课题特别强调了"问题"的重要性。尽管把"问题"作为研究要素并非本课题的首创,但本课题演绎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行为体有不同的问题,就会参与不同的互动,并形成不同的体系。这一观点解释了当今体系林立的原因,也解释了体系理论林立的必然性,并认为不同学派间的排他性争论没有意义。本课题认为,此前学界对国际体系的研究,特别是所阐释的权力互动、制度合作与观念建构,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这些理论所阐释的结构是并存的。借鉴这些(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成果,本课题分章节从理论上论述了行为体互动所表现出的权力、制度与观念属性,阐释了这三类互动的结构与机制。虽然这些阐释可以分别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相对应,但并非是对这三种理论的单纯综述,而是从"互动"这个核心要素出发所做的具有某些新意的演绎。
在第二部分,本课题有选择地阐释了国际体系的经验事实,包括主权国家体系、联合国体系、国际经济体系、国际军事体系和国际政治文化体系。这几个体系不能涵盖国际体系的全部,但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国际互动的现实。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其互动结构是当今国际体系的基础格局。联合国作为最具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是国际制度体系的典型体现。国际经济体系、国际军事体系和国际政治文化体系作为有代表性的结构,是行为体在各个专门领域进行互动的产物。对这些领域进行专门阐释,可以比较具体地说明行为体的互动形态及其结果。
本课题的最后一部分阐释的是国际体系研究对中国对外战略决策的启示。对国家战略进行评估,就要使解释可操作化。毫无疑问,国家进行战略选择,不可能相对抽象的体系,而只能相对具体的体系;不可能只相对一个体系,而必须应对多元的体系。从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不但要说明每一种具体结构的存在现状与影响机制,而且要说明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与相互联系。对国家来说,进行战略互动不但要应对体系的每一种影响机制,而且要应对体系影响所形成的系统效应。
作为国际互动中的一员,中国需要参与各个不同体系的互动,包括与其他大国的权力竞争,在贸易、金融等领域的经济交往,在全球治理中的广泛合作,以及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方面的观念互动。在这些互动中,中国作为一个实力迅速上升的发展中国家,不但始终要有正确的身份定位与利益的定位,而且在不同体系的不同机理的作用下要有高明的外交应对。中国需要以谨慎的实力外交处理好与主要大国以及周边国家的权力互动关系,需要以积极的制度外交在国际秩序中扮演参与者和推动者的负责任的角色,同时还需要以广泛的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在进行具有不同属性的对外互动的过程中,中国只有在体系中巧妙地统筹不同的手段,趋利避害,才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
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重大课题,题目是比较大的。虽然在学术研究上问题过大是大忌,但如果是确实需要研究的问题,那就值得去做。事实上,当我们把国际体系视为国家的战略互动环境时,就必须进行这样的整体性研究,否则所做解释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在这里,关键之点不是问题的大小,而是能不能恰当把握。如果能够在研究中对问题做恰当的界定,清楚论证其研究意义与合法性,并且能够从事实观察与理论演绎中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并建立起自洽的理论,那么这种研究就是有价值的。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应该说实现了立项的设想。由于我们的研究属于国际关系大理论(grandtheory)范畴,因此通过对体系的再阐释,对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推动意义的。当然,这些研究能否得到学界认可,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是集体合作的产物。李少军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整个课题的框架设计和思路的确定,撰写了前言与第一章,并最后完成全书的修改与定稿。其他章节的写作分工是:第二章杨威、第三章王玮、第四章王鸣鸣,第五章徐龙第,第六章李东燕,第七章郎平、王东,第八章张杨,第九章胡文秀,第十章邵峰。李少军对全书内容负责。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框架比较宏大,内容涉及广泛,无论是从演绎理论的角度讲,还是从解释现实的角度讲,都是有很多难点的。尽管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有所创新并给人以启示,但限于水平,目前所形成的这个成果肯定是不完善的,不能免于错误与疏漏。我们知道,要发展国际体系研究,结合经验事实建立起一套自洽的体系理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较长的过程,因此非常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引起讨论,并得到批评与建议。
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是以群体生活为形式。考古研究发现,原始人类群体的规模大约为几十人。在这种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相互协力的关系。在极低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
在原始社会的不同群体之间,只要活动区域有重叠,就会发生互动。这种互动,包括对生存空间和食物的争夺,也包括对抗自然和共同敌人的合作。在这种互动中,不同群体间所形成的最稳定的一种联系,就是经由婚姻而形成氏族关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是族外婚的产物。当原始群体禁止一切兄弟姐妹间发生性关系时,氏族就出现了。原始社会的互动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阶段。在母系氏族社会,两个互通婚姻的氏族构成了早期的部落。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
原始社会的部落,都是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的。部落与部落的互动,在很长时间内主要表现为战争。为了解决部落之间的冲突,部落会形成一定的联盟。联盟设有共同的议事会,可以联合对外作战。原始部落制度伴随社会发展逐步解体之后,原本起着管理作用的机构就逐渐拥有了凌驾于一般成员之上的权力,并最终形成了统治若干村社的早期国家。国家的产生是原始社会解体过程中不同政治单元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主要表现为军事兼并和政治权力的扩大。在几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在古埃及,最早的国家雏形是州。州由许多村社组成。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图腾、军队和政权机构。早期的埃及约有40个州。州之间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兼并,逐渐统一,在公元前四千纪中叶,形成了两个王国,即上埃及王国与下埃及王国。在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上埃及灭下埃及,实现了统一。古埃及王国作为一个体系,所经历的主要互动就是战争,包括对外战争,也包括受到外族入侵。在中王国时期,埃及曾遭到了来自亚洲的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并受到了后者100多年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