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三候寺

三侯寺旧称三侯庙,又称张相公庙。创建于明崇桢二年(公元1629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东临南河水,南靠乌龙山,西傍三侯古桥来自,北对册冈宝刹。据地方史籍《昭萍志略》载:"萍南大田有三侯,屡著灵异,里人所建,以祀张相公"。"尝读唐书张宏靖传,三世皆宰相,封侯,时号三侯张相公家,今三侯庙亦张相公"。

  • 中文名称 三侯寺
  • 别称 张相公庙
  • 修建时间 明崇桢二年(公元1629年)
  • 重修时间 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

基本内容

  三侯寺旧称三侯庙,又称张相公庙。创建于明崇桢二年(公元1629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东临南河水,南靠乌龙山,西傍三侯古桥,北对册冈宝刹。据地方史籍《昭萍志略》载:"萍南大田有三侯,屡著灵异,里人所建,晶内龙以祀张相公"。"尝读唐书张宏靖传,三世皆宰相,封侯,时号三侯张相公家,今三侯庙亦张相公"。

三候

简介

  寺中祀祭之识坏断热城继张相公,并非唐代张宏靖,只是借其义,祀祭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的轻想怀虽移投洲万张景鸿,字逸云,号康,来自湖南济阳人氏,弱冠中秀才,后又精通岐黄之技。为避祸难,奉母离乡,飘泊至山清水秀的横头洲,自称横头洲子,设馆教书营生,且以所学之医术,常为乡邻治病,助药贫困者,其育人济民之高尚品德深孚众望,皆称张相公。

历史

  明崇桢二年(公元162来自9年)秋,瘟疫蔓延乡里,民众惶迫钟住到喜转垂宪井恐不安。张相公得一梦:洲上的井水已含毒,切不可饮用。梦醒,惊骇异常,起床告知乡邻。天亮后,张相公立于井旁,劝阻前来汲水的乡民。然,乡民不信,执意取水,张相公既急又无奈,手掬井水先尝,当场暴亡。众皆失色,号啕恸哭,既为张相公舍已为人的善举义举所感动所震撼,更痛心疾首地悔恨未听劝阻360百科,致使张相公英年早逝。在此,建寺立像,奉为神灵,晨夕拜谒,长年祀祭。

  2005年1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昭萍志略记载,张相公,名景鸿,字逸云,号康,湖南浏阳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早年举秀才。明朝末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此时浏阳吉水烽烟四起,连遭明军数次血洗。张相公为避难携母吕氏背井离乡,来至萍南大田横头洲,自号横头洲子。相公先是任教,后改杏林之业,母子二人以慈善为本,恒以术济人,深受庶民爱戴。崇祯二年(1629年)相公得梦,天甲兵降瘟疫于饮水中,相公觉,便力阻赫然,一周礼毕葬于灯盏窝,至今墓碑完好无损。

  乡人不忍相公之点英由损巴措类那社久死,自发建祠立灵位,思情缅怀,朝暮供奉,岁时礼焉。

  道光六年(1慢易诉826年)六月相公祠被洪水冲毁,七月继而营造正殿,光绪丙子年又建戏台和酒楼。兰硫以月满几经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宗教活动场所另要山事属极月所聚冲呢,改名为"古三候庙"。

  1994年冬三候寺成立筹建管理处,迄今7年。在此期间,本着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按照文保的要求以及修旧依旧的原则,将正殿全面进行了修复,改造了内外墙、新建了大雄宝殿、地藏王殿、观音殿、左右对峙抗继草巴以祖经总的酒楼、戏台、山门、停车场、静心园等,同时相应完善了环境绿化及仙水阁、焚化亭、卫生间、防火栓等配套设施。目前累计耗资300余万元。寺院要展占地80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格局合理,风貌仿古,设计上高起点、高质量、高工艺,朱墙琉瓦、金碧辉煌、气势俨然、雄伟壮观,形成了具有明清两代特色的宫廷式的古建筑群体。

  张相公属历史人物,他的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传奇感人事迹,世代传为佳话,员轮因水久担前来缅怀和朝谒的人,每年不下10万余人次。每年八月初二日是相公的归祭纪念日,人们为此前来参与大型的宗教活动,鞭炮声震耳欲聋,焚化品堆烧如山,范围之广,所受众兰获堪称萍乡之首。

  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萍乡张相公信仰的初步考察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