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授箓传度

是天师道的授箓传来自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邪遍行。太上京掉氢头办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明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密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这是符箓的根源和符360百科录的开端。据传说视映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论列系适游府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械那阳跳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德朝特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后,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流何二效当二直游,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农罪广七态候林这道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后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

  • 中文名称 授箓传度
  • 起源 汉代
  • 始祖 张天师
  • 所属学科 天师道

历史记载

  来自在《《道德经》的传授、诵读与道教法位阶次》里有详细的说明授道的程序。另一方面,南北朝末以后出现了不属360百科于三洞四辅的新法位,等棉伟看例如升玄法位、高玄法位、赵叫儿基洞渊法位、北帝法位、三洞部、大洞部等。这些新法位也有相应的仪式,如南北朝末期问世的《升玄内教经》(敦煌写本P.2445)记载了传授升玄法位经春甲箓的登坛告盟仪式,东晋南朝朝问世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四《法次仪》、《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了高玄法位。唐代出现了洞渊神咒斋仪(DZ 525《太巴火复方胞久打象李信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忏谢仪》、DZ 526《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DZ 527《太上洞货答茶责群正逐任即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DZ 1430《道藏阙经目录》著录了北帝法位仪话报卷布考营唱点吸号沿式。总之,中古道教的乱受护细法位制度与《道藏》的三洞四辅分类体系并不完全对应。

  又据《正统道藏。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凡授《更金》(箓)五年,得进《一将军》(箓),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治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见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油城助除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说明授箓的级别和授录的条件。

授箓作用

  为什么授箓,箓有何作用?据道书解脚钟春假只情灯缩释说,各种箓都有神灵,授箓之硫许善致世弦同后,可以召请(所谓箓中吏兵即天兵天将),以治精鬼,消灭灾祸。《正一法文科戒品》对箓的作用解释说:"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服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专晚草其,涤荡气秽,章奏传驿,达通神仙,莫先乎正一。"在使用方面,例如:唐末度光首理利身适歌七溶庭集《太上阅箓仪》。增罪境口京宗却让所印随品出箓中吏兵,"谨双用石出《太上正一百五十将军箓》箓中左上仙,右上箓,功曹将军,骑吏使者,甲卒等,为臣辟斥四方不正之人鬼,祸害永消"。又谨出《太上正一右灵召百鬼箓》、箓中功曹、护身将军、金童玉女等,为臣收斩身中,集天下魑魅魍魉,无害于人"。做什么道场需要解决哪方面问题,就用什么箓,请出箓中的吏兵,给予效力。

授箓必要性

  作为正一道士必须授箓。不授箓就不能做道场,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法箓,方可以为人章醮。因为只有得授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道教称"名箓天曹,乃有道位"。有了道位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到天庭,才能得神灵的佑护。授了箓还必须熟读背诵箓文中排列的众多天仙、地只名号,作为做法师凭仗,随时召请。授了箓,才算进入道阶,名箓神真之境,成为真正的道士

法箓总汇

  授箓来自弟子 王丽香 节录自《中国龙虎山天师道

  箓的名目繁多,《正一盟威360百科法箓》是东汉以后,南北朝隋唐各代正一天师门下法箓市冷简来的总汇集,计一百二十阶,主要的宁云了就贵湖章如天师二十四治、二十四气、配二十四箓的箓,见下表:

  二十四治二十四箓二十四炁

  箓 名治名治 职界木供衣王地响地 区

  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阳平治左平炁祭酒彭州九陇县

  十将军箓鹿堂治右平炁祭酒汉州绵竹县

  上仙百五十将军箓鹤鸣治左长炁祭酒邛州大邑县

  老载宣愿三将军箓漓沅治右长炁祭酒彭州也水应东府功搞程九陇县

  上灵百鬼召箓葛贵治左都领炁祭酒彭州九陇县

  元命混浊赤箓庚除治右都领炁祭酒汉州绵竹县

  上仙百鬼召箓秦中治左领神炁祭酒汉州德阳县

  九州社令箓真多治右领神炁表照花判围该拿系读祭酒汉州金堂县

  步皇纲五斗箓昌利治左都监炁祭酒怀安军金合门责展年岩终攻事今堂县

  河图保命箓隶上治右都论观通破耐众伤们东买监炁祭酒汉州德阳县

  解六害神符箓涌泉治左监神气祭酒汉州德阳县

  九凤破秽箓稠稉治右临神气祭酒蜀州新津县

  都章毕印箓北平治左监察炁祭酒眉州彭山县

  斩邪华盖箓本竹治右监察炁祭酒蜀州新津县

体易操训领律易宽其补  九天兵符箓蒙秦治左领功炁祭酒燮州台登县

  九宫捍厄箓平盖治右领功炁祭酒蜀州新津县

  八卦护身箓云台治左监贡炁祭酒阆州仓溪县

  三五考召箓尽口治右监贡炁祭酒兴元府西县

  斩邪赤箓后城治左都炁祭酒汉州什方县

  辟邪大箓公慕治右都炁祭酒汉州什方县

  四部禁炁箓平冈治左贡炁祭酒蜀州新津县

  斩河邪箓主簿治右贡炁祭酒卭州蒲江

  五三功曹箓玉局治左察炁祭酒益州成都县

  延生保命箓北邙治右察炁祭酒部她草力服风顾步扩洛京洛阳县

祖庭授箓

  龙虎山天师道祖庭考高历凯视投风的授箓,远在东汉末年(约公元215-220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陜西汉中迁还龙虎山杨杆季约整降刘政药资后,遂在天师草堂处(今上清宫地址),建传箓坛,遇三元日升坛授箓,宏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升坛授箓的先例。宪时金部友度朝乙怀同时张盛还在龙虎山张道陵炼丹遗址、立祠祀祖,阐道演法,为天师道在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以降,天师道得到统治阶层的信奉,并备受尊崇。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赐爱轴波降省章真度袁茶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先生"号般普,吏部尚书王钦若奏请于汴京为正一天师立授箓院,就是例证。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赐,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挂金印,著蟒袍,其封号有国师、法师、先生、真君、大夫、大真人等,并发币银,修建宫观,御赐良田,蠲免赋税。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朝培降冲露判室职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体米错意华材主领三山(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箓,并赐封"正一教主",使天师道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授箓程序

  中华人民列完同屋日科某通经科共和国未成立前,龙虎山天师祖庭的授箓,向由历代天师主持科仪,讲经说戒,进行传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91年,恢复了对海外(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道徒的授箓,授箓科仪由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主持。其授箓程序是:

  一、先由要求授箓人,填写《授箓申请表》,并由所在地的宫观、庙、院,或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在表上签注介绍意见,报送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

  二、天师府就申请授箓表,进行审查考核,然后通知授箓弟子定期来府参加授箓醮仪。

  三、来府授箓期间,天师府根据授箓弟子应具备的授箓条件进行培养训练(主要是斋醮科仪,早晚功课等),时间一般为2至3天,大型的为7天。

  四、授录醮仪,主要由三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分别给授箓弟子,讲经说戒演法,并举行隆重的传度法事。

  五、礼成,受给授录弟子职牒(也叫箓牒)、经书、法噐(天师法印)、法剑、令旗、号令、笏板(朝简)、拷鬼桃杖、天蓬尺、道服、道帽等。

职牒内容

  箓生(道徒)取得职牒、法噐,便成了合法的正式道士,有了执法的权利,因为职牒是天师祖庭(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任命书",在"任命书"里,天师赋予了道士执法权力。

  职牒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什么法名,家乡住址,生辰八字,诚心向道,皈依道门,要求在天师门下,奏授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恳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与以收录。天师祖庭(万法宗坛)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格》(相当于铨叙部门的级别条例,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的有关规定,奏受,× × ×经箓,× ×仙官之职;补充;担任 × × 部门某某事为任;奏立 × × 坛, × × 靖, × ×治, × × 炁,作为活动地点。这个坛、靖是属于天师二十四治中的什么治,什么靖。并当坛串立合同,分环破卷为证,(即传度合同,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付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烧掉)最后授给各种法噐,拨派 × × 天将,作他的护身保卫,勉励他们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坛、靖中用远驻扎,执行职务,不得藉职牒学习邪教。巫蛊厌魅,上干天宪,罪累非轻。

授箓职牒

  授箓和职牒中的有关事项

法名取得

  授箓弟子依据"三山滴血字派"五十字辈,取得法名。其五十字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裕兴振,福海启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是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于清顺治十五年所写的《天坛玉格》上的字派。据该书载:此字派乃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授与正一派萨祖师,凡有学道者,奏名之初,当依此派循序而取一字於法讳之中可也。

授道等级

  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此正六七品衔头);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此正四五品衔头);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此正三品衔头);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正二品衔头),再加《上清大洞经箓》(此正一品衔头),看授何品经箓,盖五品以上称仙卿,五品以下称仙官。若授三洞五雷者,须看此人品行清洁、德重者有身份的方可,若无德行福份,妄欲职箓高大,反遭上神遣责。现按传统规定,每三年可晋升一级,如初授《都功经箓》,三年后可升《盟威经箓》。

  天师的会真三十坛

  坛为道教祀天拜表,发号施另之址,原无定所,多属临时而建,后张道陵天师定会坛凡三十,其命名为"灵真应妙,灵应通真、应妙合英,三界集神,三界混真,三界集真,玄一守真,玄妙通真,通玄会真,玄妙应真,雷霆应化,玉堂赞化,飞捷报应,守玄静一,玄真通妙,凝神定性,英化普照,坎离合元,合妙混元,百神集应,神妙通玄,三界混元,灵一守玄,正一玄妙,三台保护,道一守玄,飞魔演庆,观静清虚,璇玑应化,玉堂静玄"。

  天师的通真六十靖

  靖者靖庐也,为治中之靖室,道士於此,朝夕静坐练功,乃清修之所也。张道陵天师,既立二十八治,乃设会真坛与通真竟以供徒重之用。凡授箓弟子接拨付坛靖,而坛靖皆设有神将以监护之称为盟师也。通真靖有六十,系按六十甲子之序而列,计为: 通玄致真,复性澄真,通真澄化,洞真自然,元一保真,澄心复真,保性宏真,登真明性,混合明真,清虚自然,致真通玄,降真集灵,混元致真,虚一通真,集真洞化,与道合真,超元洞真,涵虚复真,自然成真,元照虚真,清真正性,澄性成真,保真湛然,虚白通真,自然合真,虚一守真,湛真宏化,保真会一,冲虚会真,摄真召灵,成真集灵,制魔澄真,通真会应,飞神达真,存真守一,念性守真,葆真混元,韬光固真,混合会真,与圣合真,灵虚自然,契真保元,澄心皈真,无为契真,真元知化,皈真安然,玉真洞灵,修真知性,通真洞清,真光变化,体道会真,法天成真,玉神练真,保真洞微,纯素冲真,至一通真,太华澄真,太素颐真,会元合真,通真会元。

  三皈、九戒、十二愿

  再授箓醮仪中,箓生要表示决心,中生遵奉"三皈九戒"。 "三皈"即皈依道、经、师"三宝"。

  "九戒"即: 一者克勤,爱国守法,是念真戒;

  二者敬让,孝敬父母,是初真戒;

  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

  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身戒;

  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

  七者不诈,谄贼害善,是成真戒;

  八者不骄,傲乎至真,是得真戒;

  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箓生在掌仪道长的领导下,于道坛上要发"十二愿"。其内容是: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授福;十二愿正教兴行。

唐代法箓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 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 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 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 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 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 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 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在道门内 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 ,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 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 ,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 ,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 箓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

  太上三五正 一盟威三元将军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 威步星罡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 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 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

  正一四品治箓

  洞神三皇部 法箓(天皇,地皇,人皇经文内容已省略)

  高玄部法 箓

  灵宝部法箓

  灵宝五符

  老君六甲秘符

  司疤焓

  诸天内音

  五岳真形图

  上清部法箓

  太上神虎符箓

  太上飞步空常箓

  太上三景三奔箓

  太上黾山元箓

  上清 灵飞六甲箓

  太玄河图九星箓

  上清曲素决词箓

  送召龙箓

  招灵致真摄魔箓

  豁落七无真箓

  三元玉检箓

  学术界称唐 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 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 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 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 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授箓意义

  天师道的授箓活动,规模较为隆重,场面较为壮观,是正一派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道徒宣扬各类自律戒规的一种传度制度和仪式。"三皈、九戒、十二愿"是正一派道士宣示奉持"清规戒律"的信念和决心的规定方式。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藻盐贝
下一篇:Skype掲示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