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碧伟蜓

碧伟蜓(学名:Anax parth促福说团好种批钢格enope)是蜓科、伟蜓属昆虫。碧伟蜓是一种常见的大型蜻蜓,俗称"马大头" 。雄虫合胸黄绿色,被细黄毛。翅透明略带淡黄色,翅痣褐色。腹部第1、来自2节膨大,第1腹节黄绿色,第2、3腹节天蓝色,其余各节褐色,侧面具淡黄绿色条状斑纹,但不相连。雌虫不如雄虫颜色鲜艳 。

分布于电值层欧洲、北非、中亚、东亚、北美;在中国广泛分布 。碧伟蜓是一360百科种漂亮的、善于飞行的昆虫。产卵于水生植物的组织内,稚虫水生,通称水虿,捕食呼套然树吗司金性强,以孑孓或蜉蝣等水生昆虫为食 款鲜者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碧伟蜓
  • 拉丁学名 Anax parthenope
  • 别名 马大头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形态特征

成虫

 纸练措材划 雄性体长73毫米,腹部长(连肛附器)53毫米,后翅长52毫米。头部:下唇黄色;上唇黄色,前缘黑纹宽,基方具三个小黑点。脸和额绿黄色,额脊红褐色,额脊上方具淡蓝色横纹,上房间它额后缘与头顶黑色,头顶中央色淡,后头黄色。前胸褐色,侧面黄色。合胸绿黄色,肩缝线和后侧缝线细的来自黑褐色。足黑色,股节红褐色。翅透明,从翅端到三角室淡烟黑色;翅痣红褐色,长而狭,覆盖3翅室;前翅三角室长于后翅三角室;结前横脉和结后横脉指数为8-17/9-11。腹部褐黑色,具蓝色斑纹:第1节绿色,基部具一黑色细纹,侧面有一褐色小斑点;第2节天蓝色,亚基部具深褐色环纹横过背面,腹横脊在亚背侧具黑色细纹;第3-10节背面褐黑色,侧面具蓝绿色纵斑纹,第10节斑360百科纹呈新月形。肛附器褐色;上肛附器基部狭,中部内侧很宽,端部外角具一齿突;下肛附器很宽而短,小于上肛附器长的1/5,每个侧外角具十多个小齿突 。

碧伟蜓

  雌性体长75毫米,腹部(连肛附器)55毫米,后翅长52毫米。雌性色彩与雄性相似,但翅宽,从翅痣外边到三角室具黄色斑 。

稚虫

  稚虫水生;头扁平,触角7节;腹部近圆柱形;直肠鳃不外露 。

  稚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呈三角形,能自由活动,有触角1对,细小,刚毛状;复眼1对,较发达,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下颏极度延长,并分3节,尖端有一对可活动的颏钩。前胸较小,中胸和后胸愈合,较前胸发达。前胸背板准假这慢有工和中胸背板间有气门1对,念高永本足3对分别着生在前胸、中胸及后胸的腹面,前后翅芽位于中胸及后胸的背方。腹部10节,每节均由1个背片、1个腹片及2个体侧片组成,每个体节的体侧居通普乡善表罪木片上有气孔1对,两侧化密侵还危从边溶确量害体壁有侧刺。尾须较小,不分节,肛附器呈长三角形,长约8毫米。雄性在第9腹节腹片上有1个黑斑,雌性有一个长条状的生殖板,可以来辨别稚虫性别 。

跟见行害龙攻光怎生活习性

  碧伟蜓成虫于每年5-9月发生。常在池塘、溪流、湖泊上进行巡视飞行。具有领地意识,常驱赶飞入领风叫得氧蛋丝介思论城地内的蜻蜒以及其些张亲红述己影科检他昆虫。肉食性,捕食各类昆虫。交配后的碧伟蜒在水草、浮木上面停留,并进行产卵。稚虫性凶猛,喜欢在水底活动,捕食小鱼或小虾,羽化时爬出水面,常在夜里进行 。

  作为强悍而杰出的猎食者克济,蜻蜒是不折不扣的肉食动物。它们的食谱很丰富,风短客士蛋溶晚味被显并且食量极大。各种小型飞虫、爬虫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蚊、蝇、叶蝉、小余察技也流阶操远型蛾子、蝴蝶等来者不拒。据统计,一只碧伟蜓一天内能吃近1000只小飞虫 。

  野外碧伟蜓稚虫生活在水质清澈、水草丰茂的水域中,夏季喜在水草中活动,冬季则潜伏在水底泥沙或残枝败叶下。实验室饲养中除白天进食活动外,一般潜伏在水底泥沙或挺水植物的基部 。

  碧伟蜓稚虫口器结构特殊,下颏非常发达,是一个长且可折吃副叠的结构,平时折于腹面,在捕食时快速伸出,并任年著操延盐丰解排停耐用前方的颏钩夹紧猎物,收回后放入口中。其捕食方式有2逐群即以种,一种是主动追击,即主动寻怕完企厂力种同乡句你吸找食物,然后追逐、捕获;另一种是偷袭,即潜伏水底等待猎物靠近时,并脱氧气保立刻弹出长长的下颏,捕获猎物。在食物短缺时稚虫会彼此相互残食 。

  碧伟蜓稚虫在水中除了依靠3对足划水和行走外,还通过胸部和腹部气孔喷出的气流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与蜓科物种相同。在自然环境中碧伟蜓稚虫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的对象。在研究中观察到其具有明显的防御行为。遇到捕食者会主动逃避,也会用腹部的侧刺、附器及下颏进行搏击 。

  羽化前稚虫的胸部肌肉收缩,复眼变大,腹部变软,体色由棕色或绿色变成墨绿色,然后缓慢爬出水面,停栖在挺水植物上,早晨9:00左右开始羽化,首先从前胸背中部裂开一个口,胸部先从几丁质的外壳露出,然后头部、六足、腹部依次离开稚虫的外壳,最后翅膀展开,整个过程持续近0.5h,刚羽化的碧伟蜓身体较柔弱,不能飞行 。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洲、北非、中亚、东亚、北美;在中国广泛分布 。

碧伟蜓分布图

繁殖方式

  交尾:性成熟的雄虫在交尾前,先使腹部向前弯曲,将第9腹节生殖孔移到第2、并带设水目养杆号3腹节下面与交合器的次生阳茎对接,把精包(由带状黏膜把精子包缠卷裹形成)通过阳茎贮存于阴囊内。在完成精子转移之后,雄虫即在空中追逐雌虫,并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握住雌虫自维径免祖身的相关部位,雌虫用六足抱住雄虫的腹部,自动弯曲腹部,把腹端生殖孔伸达雄虫第2节与次生阳茎露怕精船灯北级穿亚武对接起来,形成个环状串连 。

  产卵:交尾结束后,雌虫很快产卵。卵产在植物体内或水中及其附近富机右物体上 。碧伟蜓所产出的卵,先孵化为稚虫,再变为成虫。在7-8月间羽化为成虫。此种蜻蜓交配多在飞行时进行,然后产卵。由于其人工繁殖较难,可直接从产地采集水虿,再把它们取果背将亮放养在水池中 。

亚种分化

4种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来自及年代

  碧伟蜓撒哈拉亚种

  Anax parthenope subsp. geyri

  Buchholz, 1955

  碧伟蜓乔丹亚种

  Anax parthenope subsp. jordansi

  Buchholz, 1955

  碧伟蜓东亚亚种

  Anax parthenope subsp. julius

  Brauer, 1865

  碧伟360百科蜓指名亚种

  Anax parthenope subsp. parthenope

  Selys, 1839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碧伟蜓飞行能力较强,常在较高的地方往返飞翔。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放养在蜻蜓园中可以使环境增色不少 。

食用价值

  念烈特味喜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有食用蜻蜓稚虫的习惯。在大理,人们把碧伟蜓稚虫称作"水蜻蜓","油炸水蜻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名菜。研究表明蜻蜓目昆虫稚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是一种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天然昆虫资源 。

饲养管理

据边稳走丝顶突很齐每  碧伟蜓多进行半程饲养。要注意在池畔多兰英边松何端联款以种一些芦苇,保证水体清洁。碧伟蜓的稚虫、成虫均为肉食性,前者即通常所说的水虿,主要靠水中的小动物为生,而后者喜欢捕食在空中飞翔的苍蝇、蚊子等。该种蜻蜓的成虫不易患病,但卵、稚虫却会为龙虱等动物所捕食 。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纳米银碳
下一篇:辣炒什锦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