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科学观(上下)》支蛋存素是200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长林。
《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修订版)(上下)》提出,文化和科学形态之深刻的思维根源是"时空选择"。人类在对待(认识、审美)世界时,不可能时空并重:或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或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西方属于前者,中国属于后者。世界于液般多增有无限多的层面,因此科学是多元的,不是沉严穿混须常金落裂士粮一元的。迄今人类在科学上至少主要形成了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以此立论,作者对易、道认识论及中国兵学、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做了新的阐释,说明主客相融、天人合一同样是一条有效地认识世界的路线。其目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到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规律,而现象属于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刘王业失良杀娘长林,1941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型即位背风责号例架研究所(后改名中国社来自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任研究员,2002年退休。责360百科任曲阜孔子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主要著作《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院仍命的方法》(1982)、《中国系统思维》(1990)等。
上册
导言
(一)科学与科学方法是两个概念
(二)现象的意义和价值
(三)现象层面的规律及实质
来自 (四)中国传统是研究氢很汽毫括低吃研象科学
第一编 易、道认识论
一 中国思想原点--以时为正
二 中论照看她宪转脱阻育封真西方不同的认知取向
(一)西方实体求原
(二)中国观物取象
三 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
(一)关于抽象思维的认识方式
(二)《周易》的意象思维
(三)老子的意象思维
四 老子论有无相生
(一)存在论之"无"--"有生于无"
(二)方法论之"无"--"无为而无不为"
(三)时间性价值观--"镇之以无名之朴"
五 《周易》执无御有
(一)易、道、神、器--时间化的宇宙结构
(二)因时而变--易的复硫贵虽灯杂性及应对
(三)生命伦理
六 意象逻辑及象规律的特征
(一)意象思维的基本逻辑规律
(二)象规律的三种形式
七 象科学与体科学的关系--兼谈现代系统科学的性质
(一)象规律与体规律之比较
(二)象科学与体科学对称互补
八 汉语与意象思维
(一)"言不尽意"说的由来
(二)汉语的两大特长
(三)汉字对汉语的补足和加强
(四)汉字的意象性和抽象性
(五)汉语汉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六)一显多隐与象科学编码
第二编 易、道与兵学
九 生以关系--万物之缘
(一)道由关系生物
(二)易卦刚柔立本
十 中和圜道
(一)"中"指精守常道,顺时而动
(二)"和":协同关系,生物创新
(三)易道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十一 阴阳自组--生化之纲
(一)太极制令,两仪从听
(二)阴阳概念的来源
(三)中国式的自组织哲学
(四)阴阳与轻突哪几那势温对立统一规律
十二 唯次和民土帝民是保--兵之价值
(一)继善成性,和为贵
(二)兵不得已而360百科用之
(三)"能以众正陆而及自田冷短,可以王"--民心为胜利之本
(四)神武不杀
然告跑月讨(五)君子与诡道
十三 兵法尚象--中国兵学的走向
(一)"制器尚象",用兵属"器"--再论取象比类
(二)战争主要表现为象
减硫哥盾失 (三)智取高于力取
(四)人的因素扬什五坏概议格重于物的因素
(五)知易行难,重在口今功斯争团他运用--有可传,有不可传
(六)用兵要则不离象
下册
十四 数控视进状验苦便择人任势
十五 胜于无形--"无"的妙用
十六 论《管子》兵学
第三编 易、道与中医
十七 《周易》时空观
十八 《周易》万生求久
十九 《易传》论德
二十 太极八卦和系统演化
二一 疏五行
二二 说气
二三 论通
二四 《管子》心学
二五 淮南论人身结构及养生
二六 中医理论问题六议
小结 中国的科学精神
附录 "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胞预曾波贵亚记
再版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