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海潮庵

海潮庵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南门外。

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

海潮庵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寺庙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

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来自;另有位于广东东莞市鳌峙塘村西侧的海潮庵。

  • 中文名 海潮庵
  • 又称 海潮禅寺
  • 始建于 明万历年间
  • 地址 河曲县城东南40公里旧县乡南门外

简介

  海 潮 庵 (第二批省级重点来自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海潮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末毁希区越渐白此调于兵火,后于清代顺治批称那金序、道光、咸丰、光绪、民国年间屡加修葺、臻于完善。

海潮庵

布局

  寺庙坐北朝南,北枕高坡,南临大涧,左右水绕山环,楼阁依崖而立。

  海潮庵深隐山360百科腹,占地二十多亩,容十二庭院,数十楼阁,无疏密之感,曲折幽深。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随地势层层递进,节节高升,直上高岗。

  寺庙的整体布局,以司房窑、观音殿、藏经殿三点一线为中轴,东有碾磨院血委精早黄打即、菩提院、九师塔院,西有十方院、牛犋院、方丈院、水月院,其间以院墙曲折分割,以洞门豁然通达,洞门下不是层层石级,便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把亭台楼阁系在一起。

  每进一门,均别有洞天,无一不使人感到建筑物布置的错落缜密,回环幽雅。建筑多为砖券窑洞,部分木构亦为清代小式建筑。

景观

  寺庵长16.5米,宽10米,占地面积165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分两进两层。

庵内景观

  大门口横匾书"海潮庵"三个红字。头进是一神来自台,正面供奉"伽360百科蓝圣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尊"。

  中间是天井。第二进是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圣像。右边是厢房,系僧人起居饮食之所。

  楼上有小阁,约20平方米,里面供奉地藏王菩萨等神像及已故僧人甚袛。海潮庵今保存完好,香火颇盛。

建筑

  海潮庵以优美的景色,精妙的建筑,吸引着游客,以其深邃的佛教文化,启迪着信男善女。

海潮庵

  南临横贯河曲东西的涧河,东有郝家桥沟,西有南门沟,正如碑刻所云须秋握核多装课激:海潮庵,北忱高岗,南临大涧,左右水绕山坏,蟾声鸟语韵,海潮庵深隐山腹,二十五亩的见方的范围,容十二坐庭院,数十楼阁,无蔬密之感,曲折幽深。

  弥勒殿、观音殿、藏经殿,随着地势,层层递进,节节高升,直上高岗,雕梁画栋,天械走划诉被乱边向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升优机们令丝角,而全部建筑又以三点一线为中轴,布置了建厂假取去坏几扬选封筑,以洞门豁然通达,从"抱厦厅"的东门走下,便是"九师塔院",院内宝塔高耸,苍松参天,别是一番风光。

  "九师塔院"下边就是海参潮庵园林,占地三亩多,山重水复,山则峥嵘崎岖,水则涵孕其间,上是山崖立地,下是古涧深渊,将海潮庵点缀的更加动人。

  严行乱测展苦出光十年浩动,海潮庵想威食预开战温调他息不能幸免,庵内花木凋零,亭台破蔽

  1979年庙内住举乐省经请持僧玉山和尚捐资进行全面修复了措去,1996年果正和尚主持海潮庵方丈,投资什走总重热培伟喜单层再约70万元,维修、扩建了寺院。

  海潮庵,绿水碧切扬呼差迅波绕寺院而鸣奏,亭台楼阁随树影而闪烁,宝贵的历史方物、优美的自然景色浑然一体,不愧是建筑裂守望参兵逐句合清底征史上的艺术珍品,不愧是晋西北的佛教明珠。

历史

  海潮庵,道光二年(1822年)后改为海潮禅寺,始建于明朝,其后屡加修葺,臻于完善。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附治活觉洲放握超向议公元1573-1620年)有母子二人来到这时,儿子叫显存,母亲赵树急单评营单层姓名不祥,见"山环水绕,地幽而洁"诚为胜景形势,于是辟土创建,砝砌大窑洞一所,上建高楼三楹,塑绘观世音菩萨金像,又砌西窑两间,上建禅堂静室,院内厢房门窗无不具备,这座庙宇就叫海潮庵。

  此后香火一直不断,直到明末王嘉胤造反,将海潮庵付之一炬,圣殿禅堂俱为灰烬,只有砖砌窑洞仍存遗址。后有显存门入傅芳和尚,续接香火。

管理

异问  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有一叫圆成的和尚,号性庵,严持戒律,兴复旧制,历年辛勤募化,建砖楼窑一大所,补塑观世音菩萨金像,仍建安真厚李怕坚西楼窑禅室一座,院内钟楼鼓一一改观。

  与道友成晓诵经后叫孩哪席念佛,检阅经典,后又于楼东复建砖窑洞,旁有小石室,塑像绘广其阿弥陀佛观音世至二菩萨像,即为现在的弥勒院奠定了基础。此后七十多年,"新钢概弦黑者已旧,完者复颓,而修理无人,有心者悯之。

海潮庵内景

  岁丙寅(1746年)住持僧桂生与其师掌教亨加公奋然有重修志,"乾隆十四(1749年)仲夏斯庵栋宇生辉,垣墙焕色"桂生师徒于1746年___1749年又进行了大的维修。

  道光二年(1982)年有扬州北来的高僧朴山和尚,法号玉聚,云游到此,见这里"山环水绕,清景堪挹,足以习静而养真,爰有捷止之志也"。海潮庵在圆成、桂生之后再没有出现有作为的和尚,又且灾难较多,日就圯废。"

  道光十二年(1832年)朴山示寂后,塔葬庵之东北(即九寺塔院)环植松柏,奉为开山祖师(即第一代开山大和尚)。朴山之后由其门人圣灼和尚,号法顺(二代和尚)主持方丈,法顺勤理寺务,垦庙东沙梁种田植树,接水浇灌变为沃土,又购回四乡土地百佘亩,寺庙仓廪更加充实。

  同治十一年(1872年)藏经殿落成,同志十二年心田圆寂。光绪初年,国政衰落,内忧外患,光绪四年(1878年)大旱,人民水深火热,海潮庵陷于冷落,天来和尚,既无开坛,也没传戒(1874-1900年)。他虽主持寺庙,但末进入方丈宗位之列。光绪年(1901年)天来之徒隆兴和尚,号满愿,出任海潮湿庵第五代大和尚。兴绪年,出巨资补修庙右涧虹桥,兴绪10年传戒受戒者70余人,光绪11年,带众僧苦行募化于陕蒙甘晋,集巨资从京城请回半藏经书,12年操办水陆龙华万人会。在任期间,购回土地百余亩,18年退位,21年圆寂。从明万历年显存上人母子到民国九人工方长辈绪,时达三百余年。

  抗日战争,海潮庵没有毁于兵火,1951年县人民政府从陕西真武庙请回玉山和尚,主持寺庙,直至1981年圆寂。三十多年为维护作出了不朽贡献。此后又有豆如弥、心彦、妙江、藏礼、妙群、水静、行达、元海等僧人住持海潮庵。1996年秋,果正的尚由五台,山到海潮庵出任方丈,他严持戒律,正规法事,修残补旧,励精图治,以庙养庙,投资70多万元,油漆彩画了殿堂,拓宽硬化道路过500多米,硬化易损坡面300多平方米,栽植风景树立300余株,为寺庙增添了诸多设备、法器,为寺庙通了电,通了水,并广做善事,资助新窑希望中学、河神庙、弥佛洞、文笔塔。圣母祠共计三十多万元。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