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万永继

博士来自,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蚕学会会员,农业部聘全国蚕种及蚕桑疫病防治专家。

  • 中文名称 万永继
  • 外文名称 无
  • 别名 无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主要研究方向:家蚕病理学与应用微生物学。主持研究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省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省市应用基础项目以及来自地方项目20余项。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5篇,参加编写出版了《家蚕病理360百科学》大学本科教材以及其他专著和科普丛书4本,参加了省部关于蚕种检验及蚕药使用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编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版有关蚕、蜂、鱼药的收失核刻证掉候立夜列先审及标准的审核。在家蚕体内发现鉴定出胚胎传染性迥然不同的微孢子虫新属种,其生物学分类信息和SSUrRNA核心基因序列登录在美国NCBI数据库,有2篇论文被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I)收录,并突破蚕体病理学的传统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型检疫技术应用于生产且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累计已为社会创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人民币;已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人),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参研)。主要讲授及已讲授课程:家蚕病理学、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免疫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

图片

  

  1978年2月-1982年临环压即1月,西南农学院,蚕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视溶  1982年2月-1988年5月,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助教

  1985年9月-1988年7月,西南农业大学,家蚕病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88年5月-1992年5月,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讲师

  1990年3月-1995年1怕系区边些成诗2月,四川省家蚕微粒子病防治领导小组副组长

  19两养蛋续花艺朝卷92年6月-1998年6月,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副教授

  1996年1月-2000年12月,农业部聘全国蚕种专家小组疫病防治专家

  1真绍常再998年6月-2005年7月,教授,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家蚕病理及养蚕教研都盐室主任

  2003年9月-2005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他久六掌般治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5年7月-2正善变旧养难谓湖鱼许007年4月,西南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

  2008年1月-2015年12月,国家现代农业征杂品负了演决希挥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卷成火你垂轻位科学家

  2010年1月-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脚物渐新院客座研究员

  2010年1月-2015年12月,重庆市蚕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

  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云南省陆良县人民政府聘蚕桑产业发展首席专家

  2007年4月-迄今, 西南大学,教授,生物技术学院家蚕病理生理及应用微生物研究室主任

  科技成就

  1、长期从事占吧氧句蒸握角示映育既家蚕病理学基础研究与疫女认章处器买赶突航局草病防控技术研发,先后主持研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热转金、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以及省部级"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六担侵对低虽点盟刻就哥项目、基础和应用基础刘改许个今密序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以及地方项目30余项,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病毒、细菌、真菌及微孢子虫等传染性疫病,其中在家蚕病原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及病理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首次从家蚕体内发现鉴定出胚胎传染性迥然不同的微孢子虫的新属种,其生物学分类信息和SSUrRNA核心基因序列登录在美国NCBI数据库,并突破蚕体病理学的传统理论,在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博士提出的蚕微粒子病母蛾检验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型检疫技术应用于生产且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已累计为社会创直接经济效益近数亿元人民币,曾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人,1996)。近年来进一步发明了家蚕微粒子病原孢子显微图象计算机识别软件V1.0以及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检验自动化磨蛾制样系统装置,并开始在蚕种生产部门及检验机构应用。

  2、近十年来带领团队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开展了应用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的研发,主要以蚕桑生态中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为资源基础,分离和发掘有应用价值的微生物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工作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从蚕体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了一种称为prodigiosin的代谢产物,不仅具有抗癌、抗真菌的活性,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prodigiosin具有抗病毒的活性,该发现将引起医药微生物国际同行的关注。

  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自2010年以来共申请专利13项,其中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参加编写教材、专著和科普丛书5本,参加省部关于蚕种检验及质量标准编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00版有关蚕、蜂、鱼药的收审及标准的审核。

  代表性论文("*"为通讯作者)

  1. Wei Zhou, Cheng Zeng, Renhua Liu, Jie Chen, RuLi, XinYan Wang, Wenwen Bai, Xiao yuan Liu, TingTing Xiang, Lin Zhang, Yong-Ji Wan*. Antiviral activity and specific modes of action of bacterial prodigiosin against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in vitro.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5,DOI.10.1007/s00253-015-7242-5 (SCI )

  2. Jing-Jie Wang, Li Yang, Xin Qiu, Rui Fan, Xiang Ao, Wei Zhou, Jing-Hua Li, Dong-Yang Zhao and Yong-Ji Wan* . Powdery Mildew on Mulberry in Yunnan, China is Distinct from Other Phyllactinia spp. on Morus.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14,162(6):377-386 (SCI )

  3. Jing-jie Wang , Li Yang, Xin Qiu, Yong-gui Liu, Wei Zhou, Yong-Ji Wan*. Diversity analysis of Beauveria bassiana isolated from infected silkworm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on molecular data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colony,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29(7): 1263–1269 (SCI )

  4. Wei Feng, Xiao-Qiang Wang, Wei Zhou, Guang-Ying Liu, and Yong-Ji Wan*.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ipase-producing bacteria in the intestin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reared on different forage. 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2011,Vol. 11 | Article 141 (SCI )

  5. Zeng Tu, Qiangbo Liu,and Yong-Ji Wan*. Reduced infe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of microsporidian (Nosema bombycis) after spore wall proteins-removal treatment.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 2011,5(30:5319-5324 (SCI )

  6. Zhixiong Jin,Wei Zhou,Ya Wang,Yan Wang,Wenjing Li,Chaojin Shi,Yonggui LiuYong-Ji Wan*.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cytotoxicity of β-1,3-1,4-glucanase from endophytic Bacillus subtilis SWB8.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1, 51(11) :1527 1537

  7. Wei Zhou, Zhi-Xiong Jin, and Yong-Ji Wan*. Apoptosis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A549 cells induced by prodigiosin analogue obtained from an entomopathogenic bacterium Serratia marcescen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 88:1269-1275 (SCI )

  8. Zhijun bai, Licheng Liu, Zeng Tu, Lisi Yao, Jianwei Liu, Bing Xu, Boheng Tang, Jinhua Liu,Yongji Wan, Meiyu Fang ,and Weijun Chen.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ng circulating dengue virus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in 2006.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09,57(12):1547-1552 (SCI )

  9. 汪静杰,赵东洋,刘永贵,敖翔,范蕊,段正巧,刘艳萍,陈倩茜,金志雄,万永继.解淀粉芽孢杆菌SWB16 菌株脂肽类代谢产物对球孢白僵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学报,2014,54(7):778-785

  10.王金芳,刘光英,翟逸,万永继.莱氏野村菌Cq 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微生物学报,2010,50(4):493-499

  11. 马露芸,涂增,薛英伟,王金芳,万永继. 裳卷蛾变形孢虫SSU rRNA 核心序列的克隆与系统发育分析,微生物学报,2008,48(10):1349-1444

  12. 翟逸, 涂增, 王金芳,万永继.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1082-1085

  13. 向芸庆, 王晓强, 冯 伟, 周 围, 谢洪霞, 万永继.不同饲料饲养家蚕其肠道微生态优势菌群类型的组成及差异性,生态学报,2010, 30( 14) : 3875-3882

  14.王晓强, 冯伟, 谢洪霞, 周围, 张 冉, 高红, 万永继.柘叶饲养对家蚕消化液中抗核多角体病毒( BmNPV)相关蛋白活性的影响,昆虫学报,2011,54(4):404-408

  15.高红,张冉,万永继.白僵菌的分类研究进展,蚕业科学, 2011,37( 4):730-736

  16. 张冉,杨俐,汪静杰, 杜英武, 高红, 刘光英, 万永继.莱氏野村菌cq 菌株感染家蚕的特性及菌株产生的晶体, 蚕业科学, 2011,37(5):925-930

  17. 万永继,沈佐锐. 微孢子虫归类于真菌的评论,菌物学报(真菌学报),2005,24(3):468-471

  18.万永继,刘仁华,沈佐锐. 寄生于龙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虫一新种(微孢子虫门,布雷孢虫科),动物分类学报,2005,30(2):291-294

  19. 万永继,陈祖佩,张琳,杜云,敖明军,杨彪. 家蚕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SCM6)的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13:621-625

  20.万永继,张琳,陈祖佩,潘敏慧,杜云,敖明军,杨彪.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7(Endorticulatus.sp)的分离和研究,蚕业科学,1995,21:168-172

  21.张琳,杜云,万永继. 寄生家蚕的内网虫属(Endorticulatus)微孢子虫一新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7(14):363-365

  22.潘敏慧,万永继 祝仁英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8的研究,蚕业科学,2002,28(2):115-119

  本科教学及研究生培养

  主要讲授及已讲授课程:家蚕病理学、应用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免疫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研究生培养方向:微生物学(生物学)--应用微生物;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牧学)--病原微生物与病理生理;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幻星途
下一篇:意见规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