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计算机网络导论

是2009年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书名 计算机网络导论
  • 页数 265页
  •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装帧 平装

信息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3月1日)

  丛书名: 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平装: 265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来自: 7811245418, 9787811245417

  条形码: 9787811245417

  尺寸: 22360百科.8 x 18.2 x 1.4 cm

  重量: 340 g

内容简介

  《计算机网络导论》对计算机网络学科涉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化描述,旨在希望读者通过学习《计派呀联字有次根氧排轮算机网络导论》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打下扎实的基指笑英呢例城回船卷打能础。

  《计算机网络导论》由11章组成,内减静调眼促容包括绪论,计算机网络那耐体系结构,通信技术小够务个整毛基础,TCP/IP协议族,网络互联设备,局域网、广域网与接入网,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布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编程基础。

之脸仍  《计算机网络导论》强调胡参联基础概念,内容系统总践岁法还底写叶、完整、丰富,适合高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检服工学与技术等专业作为本科教材使用,也可供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1.1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1.1.2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来自1.1.3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1.1.4 网络计算的新时代

  1.2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2.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按广义定义

  关于计算机网络的360百科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另外,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班极或上载协材状始带倍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探乡聚批担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死好方告士味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

  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它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消行规住倍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

  进圆乙报扩破游外素评项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待扬客各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皮讨找美问践丰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

按连接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通过线路互连起来的、资质的计算机集合,确切的说就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配置网络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资源共享的系统。

按需求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由大量独立的、但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来共同完成计张尔乡著心重专算机任务。这些系免心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1.2.2 计算机网刘便选误和南坚图笑只络的特点

  1.2.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2.4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3.1 按传输技术划分

  1.3.2 按分布距离划分

  1.3.3 其他几种分类方法

  1.4 Internet概述

  1.4.1 Internet的产生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两振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述下妒似亮后广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皮洲杨苦武吗条月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林念须洲若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盾必验严晶齐电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镇轻础找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1、支持资源共享;

  2、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3、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4、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5、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随着NSFnet的建设和开放,网络节点数和用户数迅速增长。以美国为中心的Internet网络互联也迅速向全球发展,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纷纷接入到Internet,使网络上的通信量急剧增大。

  1992年,Internet上的主机超过1百万台。1993年,Internet主干网的速率提高到45Mbps。到1996年速率为155Mbps的主干网建成。1999年MCI和WorldCom公司将美国的Internet主干网速率提高到2.5Gbps。到1999年底,Internet上注册的主机已超过1千万台。

  Internet的迅猛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被广泛使用在Internet上,大大方便了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对网络的使用,成为Internet发展的指数级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WWW的站点数目也急剧增长,1993年底只有627个,1994年底就超过1万个,1996年底超过60万个,1997年底超过160万个,而1999年底则超过了950万个,上网用户数则超过2亿。Internet上的数据通信量每月约增加10%,Internet的发展非常迅速,据预测,到2002年,全球Internet的用户将达到4.5亿。以我国Internet的发展为例,截止到2001年7月,上网计算机数已达到约1002万台,上网用户人数约2650万人,仅CN下注册的域名数已达到近13万个,而WWW站点已达到24万个。

  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Internet 是一个大型广域计算机网络,对推动世界科学、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Internet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同时,高速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高速网络技术发展主要表现在高速局域网、交换局域网与虚拟网络、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B-ISDN和异步传输模式ATM。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应用已成为衡量21世纪综合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人们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纷纷开始制定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

  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未来随时随地对信息交换的需要,在此基础上人们相应地提出了个人通信与个人通信网的概念,它将最终实现全球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连,邮电通信网与电视通信网的互连,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的结合。在现有电话交换网PSTN、公共数据网PDN、广播电视网、B-ISDN的基础上,利用无线通信、蜂窝移动电话、卫星移动通信、有线电视网等通信手段,最终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的时间里,使用任一种通信方式,实现任何业务的通信"。

  以ATM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组建了各自的ATM网络。在我国电信部门的骨干网和一些商业网上也广泛采用了ATM技术。ATM已经成为21世纪电信网的关键技术。

  1.4.2 Internet提供的服务

  1.4.3 Internet的展望

  习题1

  第2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1 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2.2 网络体系结构基本概念

  2.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2.3.1 0SI参考模型

  2.3.2 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祖父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网使用的参考模型。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DoD(U.S.Department of Defense)赞助的研究网络。逐渐地它通过租用的电话线连结了数百所大学和政府部门。当无线网络和卫星出现以后,现有的协议在和它们相连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所以需要一种新的参考体系结构。这个体系结构在它的两个主要协议出现以后,被称为TCP/IP参考模型(TCP/IP reference model)。

  由于国防部担心他们一些珍贵的主机、路由器和互联网关可能会突然崩溃,所以网络必须实现的另一目标是网络不受子网硬件损失的影响,已经建立的会话不会被取消,而且整个体系结构必须相当灵活。

  2.3.3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

  2.4 具有5层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

  2.4.1 物理层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直接面向实际承担数据传输的物理媒体(即通信通道),物理层的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实际的比特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媒体,但是,物理层不是指具体的物理设备,也不是指信号传输的物理媒体,而是指在物理媒体之上为上一层(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传输原始比特流的物理连接。

  2.4.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二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机网络层。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方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2.4.3 网络层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运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直干个中间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2.4.4 传输层

  传输层,是两台计算机经过网络进行数据通信时,第一个端到端的层次,具有缓冲作用。当网络层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它将服务加以提高,以满足高层的要求;当网络层服务质量较好时,它只用很少的工作。传输层还可进行复用,即在一个网络连接上创建多个逻辑连接。

  2.4.5 应用层

  应用层也称为应用实体(AE),它由若干个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一个或多个公用应用服务元素(CASE)组成。每个SASE提供特定的应用服务,例如文件运输访问和管理(FTAM)、电子文电处理(MHS)、虚拟终端协议(VAP)等。CASE提供一组公用的应用服务,例如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可靠运输服务元素(RTSE)和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等。

  习题2

  第3章 通信技术基础

  3.1 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

  3.1.1 傅里叶分析

  3.1.2 有限带宽信号

  3.1.3 数字通信系统

  3.1.4 数据编码

  3.1.5 数字调制技术

  3.1.6 脉冲编码调制

  3.2 通信方式与交换方式

  3.2.1 数据通信方式

  3.2.2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3.2.3 交换方式

  3.3 多路复用技术

  3.3.1 多路复用的基本概念

  3.3.2 频分多路复用

  3.3.3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

  3.3.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3.3.5 两种多路复用技术的比较

  3.3.6 波分复用技术

  3.3.7 码分复用

  3.4 差错控制技术

  3.4.1 差错控制原理

  3.4.2 流量控制

  3.4.3 差错控制编码

  3.4.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3

  第4章 TCP/IP协议族

  4.1 网络层协议

  4.1.1 IP协议

  4.1.2 ARP与RARP协议

  4.1.3 ICMP协议

  4.2 传输层协议

  4.2.1 UDP协议

  4.2.2 TCP协议

  4.3 应用层协议

  4.3.1 DNS协议

  4.3.2 HTTP协议

  4.3.3 FTP协议

  4.3.4 SMTP与POP3协议

  4.3.5 DHCP协议

  习题4

  第5章 网络互联设备

  5.1 网络传输介质

  5.1.1 双绞线

  5.1.2 同轴电缆

  5.1.3 光纤

  5.1.4 无线电波

  5.2 物理层互联设备

  5.2.1 扣继器

  5.2.2 集线器

  5.3 数据链路层互联设备

  5.3.1 网桥

  5.3.2 二层交换机

  5.4 网络层互联设备

  5.4.1 路由器

  5.4.2 三层交换机

  5.5 无线设备

  5.6 网络设备的连接

  5.6.1 网络设备的总体连接方法

  5.6.2 网络连接规则

  5.6.3 网络设备的主要接口

  5.6.4 交换机互联方式

  5.6.5 路由器的硬件连接

  习题5

  第6章 局域网、广域网与接入网

  6.1 局域网技术

  6.1.1 传统以太网

  6.1.2 交换式以太网

  6.1.3 虚拟局域网

  6.1.4 无线局域网

  6.2 广域网技术

  6.2.1 基本概念

  6.2.2 广域网的分组转发机制

  6.2.3 帧中继

  6.2.4 ATM

  6.3 接入网技术

  6.3.1 铜线接入网技术

  6.3.2 光纤接入网技术

  6.3.3 无线接入网技术

  习题6

  第7章 网络安全技术

  7.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7.1.1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安全控制模型

  7.1.2 安全威胁

  7.2 加密与认证技术

  7.2.1 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7.2.2 常规密钥密码体制

  7.2.3 公开密钥加密技术

  7.2.4 数字签名

  7.2.5 身份认证技术

  7.3 防火墙技术

  7.3.1 防火墙概述

  7.3.2 防火墙系统结构

  7.3.3 防火墙分类

  7.3.4 防火墙的作用

  7.3.5 防火墙的设计策略

  7.4 病毒与病毒的防治

  7.4.1 病毒的种类及特点

  7.4.2 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防治

  习题7

  第8章 网络管理与维护

  8.1 网络管理技术

  8.1.1 网络管理概述

  8.1.2 ISO网络管理模式

  8.1.3 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P

  8.1.4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8.2 网络维护工具

  8.3 局域网常见的故障排除

  8.3.1 网络常见故障

  8.3.2 网络故障的排除

  习题8

  第9章 网络布线技术

  9.1 办公楼内部布线方法

  9.1.1 办公楼的结构特征

  9.1.2 结构化布线子系统划分

  9.1.3 结构化布线设计等级

  9.1.4 结构化布线标准

  9.2 结构化布线方法

  9.2.1 工作区子系统布线方法

  9.2.2 水平子系统布线方法

  9.2.3 垂直干线子系统布线方法

  9.2.4 设备间子系统设计

  9.2.5 管理间布线方法

  9.2.6 建筑群子系统布线方法

  9.3 居民楼布线

  9.4 办公室内的设备连接

  9.5 设备间的连接

  9.5.1 设备的种类

  9.5.2 设备连接类型与方法

  习题9

  第10章 网络操作系统

  10.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0.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0.1.2 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

  10.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0.2 目前流行的网络操作系统

  10.2.1 Windows 2()00操作系统

  10.2.2 Unix操作系统

  10.2.3 Linux操作系统

  10.3 选择网络操作系统的原则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编程基础

  11.1 网络编程相关的基本概念

  11.1.1 网络编程与进程通信

  11.1.2 三类网络编程

  11.2 客户机/服务器交互模式

  11.2.1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特点

  11.2.2 服务器与客户机的一对多服务

  11.3 套接字

  11.3.1 套接字概念

  11.3.2 面向连接的套接字编程

  11.3.3 无连接的套接字编程

  习题11

  参考文献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现代肉牛生产
下一篇:驭蛊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