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李氏蜀龙

蜀龙(学名Shunosaurus)是种独特的蜥脚下目恐龙,当电导龙决生存于中侏罗纪的中国四川省,约1亿7000万年前。蜀龙的属名来自于四川省的古名"蜀"。蜀龙的化石发现于自贡市大山铺的下沙溪庙组。

  • 中文名称 李氏蜀龙
  • 拉丁学名 shunosaurus lii
  • 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简介

 帮鸡马说 李氏蜀龙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短颈型原始蜥脚类恐龙,成年个体可达12米,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最主要的成员。其保粮主要特点是头中等大小,牙齿勺状,颈子较短,尾巴较长,最末3-5个尾椎愈合膨大形成尾锤,前肢短于后肢,下肢短于上肢,四足行走。

李氏蜀龙

外形特征

  中等大小的原始蜥脚类恐龙。思交市保能优要供头骨高长适中,牙齿勺状,窄长,颈区较短,脊椎构造简单,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四足行走。主要生活在河畔湖滨地带,以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这是一具刚步入成的蜥脚类恐龙,保存十分完好。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来自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很高耸;而 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在1989年,发现蜀龙的尾巴末端拥有尾棒,可以用来击退敌人。

种属分类

 无黑层传 蜀龙被分类为一似收凯种基础蜥脚下目恐龙。它来自们与澳洲昆士兰州的瑞拖斯龙有接近亲缘关系。

发现过程

  蜀龙是在1983年首次叙述、命名,目前已发现超过20个蜀龙骨骸,其中数个是完整或接近完整的骨骸,以及少数保存下来的头颅骨,使蜀龙成为蜥脚下目中生理结构最清楚的恐龙之一。模式种是李氏蜀龙(S. lii),是由董枝明、张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叙述。而第二种是自流井蜀龙(S. ziliujingensis),但并没有正式地叙述,状态仍是无资格名称。

李氏蜀龙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萌妃嫁到
下一篇:云南蒸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