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鳍鲷体侧扁,鳞片大。鱼体为银灰色,背石度设客部颜色较深,腹部银白。背鳍与臀鳍的硬棘强大且尖锐,特征是除护吸载案胸鳍外各鳍膜来自为灰白色。尾鳍凹形。
灰鳍鲷
习性:生活于10~50公尺水域,常在河口区的蚵棚、红树林或堤防区的消波块附近活动,来自属广盐性鱼类。杂食性,以藻类及小型底栖动物为主。冬季繁殖,集结至河川出海口处产卵,春季时幼鱼开始出现於河口,并能溯河至淡水区。
附记:
经济性食用鱼,台湾西南部的重要养殖鱼种。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
中文科名: | |
拉丁科名: | S360百科paridae |
中文属名: | 鲷属 |
拉丁属名: | Sparus |
拉丁种名快河想通亲东经前: | berda |
定名人: | Forskal |
年代: | 1775 |
中文名: | 灰鳍鲷 |
原始文献: | Descript. Anim.:32 |
模式产地: | 阿拉伯 |
俗名: | 乌翅 |
生境: | 沿岸底层鱼类, 常栖息于岩礁乱石或沙泥底质的海区,有时也进入咸淡水河口或河流中 |
国内分布: | 南海, 台呢头湾海峡 |
国外分布: | 印度洋非洲东岸, 红海, 东至澳大利亚, 住女常石理北至日本 |
资料来源: | 穿构异 福建鱼类志[下卷]:182-183. 南海鱼混怀助力提北类志: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