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乡地处于纳雍县城东南部,驻地距县城35公里,东经105°29′--罪排频前承流105°36′,北纬26°42′--26°46′,地处织纳两县交界,北靠纳雍县的老凹坝乡,东邻织金县的中寨乡,南面与张家湾镇比邻,西与王家寨镇相接,全乡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
1941年前,水东乡大部分属大方县,小部分属织金县,后划归纳雍1984年建原来水东、老包、木城、箱子、簸落五乡,1992年建并撤原五小乡合并为现在的水东乡,乡驻地核 桃寨(现水东街上),全乡辖18个村委会,185个村民组,189个自然村,居住有汉、穿青、苗、彝等民族,5690户238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户281人。
水东乡地形特征为南高北低,最高处是西南部老包村的牛项坡,海拔2320米,最低处是东北部金子村的五家苗前的河床。海拔1240米,相对高差1080米,15度以上的坡地点全乡总面积的78%,全乡总的概貌是山高坡陡,切割深,离差大,是典型的山区地带,气候属北亚热带,其特点是夏春干,秋风冬寒年,平均气温为13.7℃,年降雨量为800-1400毫米,其中4-10月份雨量较为充足,占年降雨量的89%,年均日照数为1494小时,无霜期226-261天。水热月季,暖温共节。雨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成正比,4-19月月平均气温大于年平均气温,5-9月的月降雨量也同时大于年平均降雨量。 主要河流有三探十掉备括结害游然提条,水东河发源于老包村的龙井河,箱子河发源部伯于织金县中寨乡的大院河,木城河发源于王家寨镇的路明河,三条河汇入武佐河,总长31公里,记案属常年河。1958年建成的平箐水库,在乡驻地西南面约20公里处的平箐山冲头,总库容量12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00余亩。 以农业为主,多山地、少水田,全乡黄壤沙质较多,约占总面积的6副职助5%。这种土质均属酸性。有耕地21770亩,其中田1990亩,主产玉米、小麦、水稻、薯类等农作物,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全乡人工来自造林现已达48600亩,草场面积121816亩,1000亩以上的天然360百科草场达7处。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养牛7568头,养马5379匹,羊1268只,毛猪存栏数20580头。 水东乡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发现的有色金属有品位较高的铅锌矿、铁、钼矿等,非金属有重晶石,地卷皮(即跳早钱该胡景保广土石棉)、高领土等。铅锌她到引必黄矿12个村现已进行开采,年平均可开采上万吨。铜矿13个村有,现只有两个村利用手工开采,其它的都有待开采。铅锌的洗选和冶炼也有较快的发展,目前为止,该乡引用外资办有两个洗厂,一个小型冶炼厂和10多座马鞍炉。 纳雍"火把鱼",是纳雍县食品中的一绝。是用柴火精工烤成的一种独特风味的干鱼。 火把鱼 纳雍县东南有一条流经路嘴、木城、簸洲议练境促圆导跳完友落、水东、大兴厂、武佐一带的小河,由于流古酸侵位区均浓最灯响经之处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河底多沙石岩层地带,无任何污染,两岸绿树青山相映衬,日田源王味消片盾优照、雨量充沛,河水清澈见底,极适宜于鱼类的生长。这条河里的鱼主稳决便放往周组确金要靠食小虫和石浆生活,因此肉肥味美,享誉远近。最适宜武胞量际天否儿增计举制"火把鱼"的鲜鱼,一般重量在一二两之间。先将捕来的鲜鱼去掉肠肚,继用约20厘米长的竹签穿连成一串,宛如小螺丝似的,置于事轮深移治重叫字市阶青棡柴火上烘烤(禁用煤火烤),直至烤熟烤黄为宜,风干后即可上市出售。吃干"火把鱼"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采用干炸法,先将鱼串上的鱼逐一取下,把鱼骨鱼肉胞亮次走分别剔出,用沸菜油将鱼骨炸脆作干盘用;鱼肉用混合油(一般用猪油、植物油混合),将事前准备好的佐料如盐、味精、姜、葱蒜、油红辣椒、鱼香菜等放初演入锅内与鱼肉一起炒,适时铲出可食用,味道鲜美。
"三锅桩"是水西战世导正香引而甲首争时期留下的古迹,是纳雍水东名胜之一。
岔河位于纳雍城东水东乡木城河、水东河二水合流处,称岔河。两座石桥、三条河、四条公路在来自此交汇。桥周围有三棵巨大的石峰,高约 30 米,三峰鼎立,树木葱茏,岩谷幽异,花开四时。相传清康熙三年 ( 公元 1664 年 ) 的水西战争,宣慰使安坤在今纳雍境内与吴三桂转战时屯准犯合烟英证略映兵妈协兵于此,置锅于三棵石峰上生火造360百科饭,故名"三锅桩"。 滑交检转全身江岔河上游的洗米沟,两岸家山峰耸峙,林木葱郁,中间有一个小田坝,近年探测,铅锌矿资源丰富,纳雍火把鱼就产于此。"三锅桩"背靠锅戛大山,壁立千仞。纳雍至水东乡的公路经此,盘山而下岔河岸上,险阻陡矛向雷洋业阿若峻。牛皮箐矗立在"三锅桩"侧,悬崖绝壁,挺拔雄奇,十分壮观。
传说水西军在此屯扎后,在洗米沟淘米,将做饭的锅架立于锅戛山脚,杀牛后把牛尾栽在大箐顶上的平坝中,牛皮晾在悬崖上,洗米沟、牛皮大箐、锅戛大山由此而得名。 岔河桥就修架在"三锅桩"前面的岔河上。此地崇山峻岭,悬岩壁立,瀑布凌空而下,青峰白云,老树青藤,掩映水中,烟村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清道光年间,郡人肖二先生来哪此开矿炼锌,由于转运困难,便在照结型满龙货军些裂岔河上建造此桥。奇怪的划树加短汽哪左的是,此桥修成后几次垮掉。后来有人建议在桥头建一石狮子以镇担面目做投投国苏曲相工风水,肖二先生依言请工匠用一方青石雕了一个台伟前掌控事导技神兽立在桥头,说也奇怪,从此,这座桥竟保存至今。 岔河桥系单孔石拱桥,高 11.5 米、宽 6.4 米、长 15.3 米,有护桥石栏,单边上有石兽竖立。 时人有诗云: 古渡塞津梁,空有"三锅桩"。 白云穿峡去,猿声空惆怅。 先生开铅矿,修关筑卡忙。 义渡济往来,千古人欢唱。 水东千率征灯话比谈号孔空年银杏树 在水东乡政府门前,矗立着一株 1700 多年的刚轮交虽晋杏 ( 据奢香文学资料传为晋朝银杏 ) ,伟岸雄壮,为纳雍一大酸项很南群急妒掉面假奇观。 银杏树,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或鸭脚子树,田乱滑战阿呢略终统变皆由其外形特征而得名。自古珍贵稀有,自宋朝已列入贡品,深受骚人墨客的颂扬。明本投那较梅尧臣:"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便务波促字前须宗写预:"绛囊初贡, 银杏贵中州"。 胜保当你驱车进入水东时,首先映人眼帘的便是这株拔地摩天,俨然擎天大柱的古老银杏树,来厚到树下,即使是落叶遍地的金秋十月,也会觉得肃穆、森严。乡人视树为神,常来拜祭,香烟缭绕,红绫飘荡。手抚那嶙峋的古树褶痕,则似有灵气。而地面那左曲右盘的龙钟树根,更像一条条汇聚于树下的巨蟒蛟龙,盘根错节,令人神思。仰观大树,只见那腰围 15 米的树干,在离地不高处,枝分六株,苍劲有力,世所罕见。 当春天到来之时,老树新芽,青春焕发,葱茏可爱。 水东银杏树
在盛夏的暑天,端直的株干,更是枝条郁郁葱葱,折扇形的叶片青翠、莹洁、精巧、别致,形如一把伞形的华盖。每当夜幕降临,熏风吹拂,那小八哥、小米雀、小阳雀……数百只、数千只,叽叽咪咪、嘁嘁喳喳,给这古杏增加无限欢乐。 夏去秋来,金风乍起,那壮实的银杏果,结满树梢,挂满枝头。来到树下,求得一两颗白果,认为这是神的恩赐,而心满意足。 秋后的落叶,更别有一番景致。那鹅黄的叶子,随风飘洒,恰似一群纷飞的蝴蝶,翩翩起舞,令人心醉。 冬天来了,寒风凛冽,这株高约 48 米的巨树,此时已似一尊解脱了一切、超凡脱俗的佛,令人肃然起敬。 传说在清朝的乾隆年间,皇帝开科取土。受天地之灵气精华的白果树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身穿白衣的书生,上走七十二站前往北京赶考。皇帝问他是哪里人,姓什么 ? 白果树答道:贵州大定府大有里下五宅人,姓白。见他身穿白衣,就叫他白秀才。通过京城近半月的考试,白秀才机变灵活,中了新科状元,皇帝赠给他一个金顶子,派他回贵州上任。唢呐开路,鼓锣喧天,欢送他起程。快到家时,白秀才突然不见踪影,钦差大惊,按地名寻找,一直来到了下五宅,向当地老百姓询问,乡民答,我们这里根本没有姓白的人家,只有那田坝中几棵白果树。钦差和乡民赶到白果树下一看,果然看见树上戴着金顶子,钦差和乡民才明白,这白衣秀才就是白果树的化身。于是召集全村的人,杀猪宰羊款待钦差一行人。从此,白果树被人奉为神灵,常年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