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是2009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生龙。本院合致书主要收集了关于现代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讲述了:现当代海内外研究儒家文化的成果之丰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对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关系之研究,虽然还没有人像我这样不自量力地将两者加以通观与梳理,但分阶段、分流派、分作家探讨的著作与论文也允称汗牛充栋。
李生龙,男,湖南祁东县入,现为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著有《无为论》、《道家及其对文来自学的影响》、《隐士与中国古360百科代文学》、《新译墨子》、《新译传习录》、《占星术》等多种,曾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南五省优秀社科读物二等奖。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另著有长篇历史文化小说《道家演义》。
前言
第一编 儒家研究之基本问题
第一章 儒家之基本特点
第二章 儒家之主要经典
第三章 儒家研究资料举隅
第二编 儒家思想学术之嬗变
第一章 先秦:儒学之导源奠基时期
第一节 孔子所确立的儒家基本精神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荀子对孔子礼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章 两汉:儒来自学之推阐经术时期
第一节 陆贾、贾谊、刘安之儒道兼取
第二节 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之原委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四节 灾异说与谶纬学:儒学的方术化倾向
第五节 《然专岩精头列及白虎通义》及其他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之南北异趣时期
第一节 南北儒学的大致状况
第二节 南北儒学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360百科隋唐:儒学之承先启后时期
罗第一节 隋至初盛唐儒学的统
型反球大计王 第二节 中晚唐儒学的转向
第五章 宋代:儒学之求新求变时期
第一节 宋代儒学之新变
第二节 心性--宋代理学探讨之核心问题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基本构架与特点
第四节 宋代理学性质简析
第六章 元明清:儒学之踵然静九主口候火预自血宋绍汉时期
第一节 国依环八波蛋元代理学之不绝如缕
第二节 明代心学之异军突起
第三节 清代朴学之返本开新
第三编历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章 两汉六朝院年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诉改攻来故资括标今身节 两汉之儒学语境与文士分化
呢管日跳好第二节 六朝之儒衰文盛与儒文纠葛
第二章 唐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弘文诸馆之儒文兼取
第二节 唐代科举之儒文兼取及其矛盾
第三节 唐代诗文创作之以儒抑文倾向
第三章 宋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宋代科举中儒文地位之升降沉浮
第二节 从洛蜀党争看宋代儒文矛盾之复最济被飞硫广利称任侵杂
第三节 宋代诗文创作儒文之亚互渗与分流
第四章 元明清儒文的互渗与冲突
第一节 元明清科举的儒文合一与儒文俱损
第二节 与终笔频元代作家之儒文兼容
第三节 明代诗文创作之儒文冲突
第四节 清代诗文创作之儒文调适
第四编 儒家理念对作家与创作科集露超通书染费德之浸润
第一章 "三不朽"价值观对古代作家之影响
第一节 孔子的"三不朽"价值观
第二节 "三不朽"价值观对后世文士人生观与文学观之影响
第二章 "游于艺"对古代文士生存方式与文艺观之影响
第一节 "艺"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内涵
第二节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
第三节 庄子"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
第四节 后世对孔庄之"游"的发挥与兼容
第三章 "养气""禀气""炼气"与作家修养
第一节 "养气""禀气""炼气"的含义
第二节 "养气""禀气""炼气"诸说的相互为用
第四章 "道""文"关系所引发的种种文学观
第一节 "天地之文"引发的泛文化与泛文学观
第二节 "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与"作文害道"
第五章 "天人感应""天人合德"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天人感应"与神话、志怪
第二节 "天人合德""比德说"与文学意象
第六章 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学代圆品将留报文学创作
第一节 家庭伦找训医谁执药备进错理与文学创作
第二节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悲剧及其产生根源
第三节 古代文学中伦理悲剧的消解方式
第七章 儒家的历史观、叙史方式与古代叙事文学
第一节 儒家的历史观
第二节 儒家叙史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儒家史学传情乎电很来院统对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
达冲物高 第八章 "诗言志"的诗歌本体意义及其对"史诗"、叙事诗与"悲剧"产生发展的制约
第一节 "诗言志""诗缘情"所揭示的诗歌抒情本体意义
第二节 "诗言志"诗歌本体观对汉民族"史
诗"、叙事诗产生发展的制约
第三节 "诗言志"对我国古代"悲剧"产生的制约作用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