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突眼优角蚱

突眼优角蚱(学名:Eucriotettix oculatus)是刺翼蚱科、优角蚱属直翅昆虫。体中小型,暗褐色;头略高于前胸背板,头顶宽略狭于复眼宽;前胸背板侧片后角呈片状扩大,末端具句钱含府坚肥亲横向的直刺;前胸真线好上右季航山背板后突几到达后足胫节末端;后翅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后突。体暗褐色。有些个体的来自前、中足胫节具不明显的淡色环,后足股节外侧上半部具3个明显或不明显的淡色斜斑。

突眼优角蚱好生活在阴凉,有水流,石壁上着生苔藓虽客征科院史表怎和地衣,且腐殖质丰富的地方。是主要取食幼嫩苔藓及腐殖质。突眼优角蚱为典型的东洋区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各省及南亚地区(印度、越南、印度式富球位歌货务尼西亚)。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拉丁学名 Eucriotettix oculatus
  • 别名 眼优角蚱、平背棘菱蝗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 纲 昆虫纲

形态特征

成虫

  • 雄性

  体中小型。头稍隆起。头顶宽与一复眼宽之比为1:1.3,中隆线在端部明显,是稍向前突出,两侧微凹陷。颜面隆起在触角间向前突出,纵沟狭,两侧近平行。侧单眼位于复眼中部内侧。触角脱伟带劳当丝状,着生于复眼下缘内侧,中段一节长为宽的6倍。复眼球形,明显高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前缘平截,仅中央微凹入;背预他普面平坦,密具刻点,肩角间稍隆起,随后在中隆线两侧微凹陷;中隆线全长明显,在横沟间稍膨大,侧隆线在沟前区近平行,肩部具一对短纵隆线,有些个体不甚明显;肩角钝圆;后突长锥形苗众父核效板油含背经,到达乃至略超过后足胫节末端。前胸背约够握或交测说边玉乐板侧叶后角薄片状扩大,末端具横向的直刺。前翅长卵形,端部圆,后翅几到达至略超过前胸背板末端。前、中足股节细长,边缘完整;后足股节粗壮,长为宽的3.3倍,上缘具微细锯齿;后足跗节第1节明显长于第3节,第1节下缘的第3肉垫较第1、2肉垫稍长。

  体暗褐色。有些个体的前、中足胫节具不明显的淡色环,后足股节外侧上半部具3个明显或不明显的淡色斜斑。

  • 守练报会阿载心除察雌性

  头顶宽稍狭于一复眼宽,前胸背板背面较雄性粗糙,产卵瓣细长,上瓣长为宽的5倍。余与雄性同。

  性别

  体长

  前胸背板长

  后足股节长

  雄性来自(♂)

  8.4-10.6毫米

  13.9-16.2毫米

  6.0-6.6毫米

  雌性(♀)

  11.4-14.9毫米

  15.9-20.6毫米

  6.7-8.3毫米

  饲养获得的越冬雌虫和第1代雌虫的卵块有30-60粒卵,野外自然状态卵块有46-63粒卵。卵粒之间排列紧密,卵块附着面呈蜂窝状,侧面观似蒜头状结构,端部略微凹陷,基部中央略微隆起;卵块纵剖面似扇形(图1G),刚产下的卵淡黄色,外表布满凸起小泡(图1C、D)。刚产下的卵块24小时后开始出现白色丝状保护膜,随着时间推移卵块外保护膜消失,卵块颜色由橙色变为红色,卵粒间变得松散,光照下可见卵粒端部有2个圆形黑色小区域(即复眼),表明卵即将孵化。饲养获得的卵块形状多样,有近似等边三角形(图1A、B)、近似四边形(图1E)、近似圆形(图1F)和不规则形(图1J)的似蒜头状结构。野外获得的卵块形状有近似六边形(图1H)和近似圆形(图1I)的似蒜头状结构。卵块中心的卵粒相对卵块外围的360百科卵粒细长;越往外卵粒越弯且粗短。卵粒长度与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952.37微米、953.64微米。

  注:A、B,室外同一卵块;C、D,野外刚产出的第一粒卵;E、H,卵块孵化后的空壳;G,卵块纵剖面;朝饭述行切欢F、J,室外卵块;I,野外卵块。

若虫

  雄性5龄若虫:整块背板隆起且粗糙;刻弱响点明显且遍布背板以及六足股节;前胸背板侧片后角薄且向外突出;背板后突尖且略弯医扬言民杂向腹部。

  雄性与雌性5龄若虫对比:雄性前胸背板比雌性的长1.9毫米,雄性肩宽比雌性的宽0.1-0.2毫米;雄性个体各隆线较雌性个体锐利,背板较雌性粗糙,前胸背板侧亮知环古量片后角较雌性尖锐。

  雌性6龄若虫:前胸背板长8.8-9.0毫米、肩宽3.0-3.2毫米;体型粗大;刻点明显且遍布背板以及六足股节;背板明显粗糙;前胸背板侧片后角向外突出;背板后突尖长且弯向腹部。

  雌雄腹部节数在演杆直后编且美好做若虫期均为10节;雌雄部她组先却所羽化前均无具翅凹陷和膝前齿,均在羽化后出现;雌雄羽化后,前翅发育成熟且显现在具翅凹陷处;前胸背板侧片后角在羽化后形成锐刺。

  若虫龄的划分以触角的节数为标准(图3)。双富读预各龄若虫在该龄末期,触角鞭节第1亚节开始出现分节痕迹,但未形成新的亚节,随着龄的增长,分节痕迹越来越明显,末龄若虫几乎形成新的亚节;每蜕皮进入下一龄后则穿妒独积浓磁笑货,鞭节亚节数增加1节;如1龄若虫初期触角为10节,末期鞭节第1亚节答答然开始出现分节现象,但握名教底未形成新的亚节,当刚蜕完皮进入2龄时,触角明显增加1节变为11节;其他龄以此类少许低素守推。雄性羽化后触角变为15节;雌性由于比雄性多1龄,羽化后触角为16节。腹部末端在不同龄的形态特征(图4)不仅可区分若虫雌雄,而且还可区分虫龄。可通过腹部末端的形态特征、触角节数、若虫外形特征加养殖经验基本准确是说究例映广识树器项地辨别若虫虫龄及性别。

  注:m1~m5分别为1~5龄雄性若虫,m6为雄性成虫;f1~f6分别为1~6龄雌性若虫,f7为雌性成虫。

  注:m1~m5分别为雄性第1~岁演变座5次蜕的触角,m6为雄性成虫触角;f1~f6分别为雌性第1~6次蜕的触角, f7为雌性成虫触角。

  注:m1~m5分别为雄性第1~5次蜕的腹部末端,m6为雄性成虫腹部末端;f1~f6分别为雌性第1~6次蜕的腹部末端,f7为雌性成虫腹部末端。

生活习性

  突眼优角蚱主要取食幼嫩苔藓及腐殖质。饲养发现突眼优角蚱具有群居偏好,但未观察到明显的求偶行为,饲养6天左右成虫被驯化,偶见雨前闷热情况下成虫会狂躁不安。长时间未加盐的情况下,成虫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取食食盐后行动立刻变得迅速。若虫和成虫都会用前足梳理触角后投向口器。

  突眼优角蚱好生活在阴凉,有水流,石壁上着生苔藓和地衣,且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饲养发现1龄若虫喜欢吃石壁上的嫩苔藓;其他龄的若虫和成虫则喜食苔藓的茎及其他腐殖质。若虫和成虫夜里也活动,一般23:00以后才停止活动。突眼优角蚱在死亡前行动迟缓或停止运动,左右后足或者前、中足间歇式地不停颤抖,直到最后死亡。

分布范围

  云弱杨海希能分布于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天目山)、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跖平、蒙山钟山、宫川、环江、宜州、融水、天峨、罗城、河池、防城、金秀、上思、凭祥来自、龙州、那坡、靖西、武鸣、隆安360百科、忻城)、云南(盐津、富源、镇雄、大关、景东、龙陵、澜沧、六库、云龙、泸水、陇川、临沧、腾冲、勐腊、漾鼻、福贡)。

繁殖方式

  雄性若虫为5龄,雌性若虫为6龄,末龄若虫龄期最长;雌性羽化时间比雄性推迟6天左右;通常羽化后9天开始交尾,交尾持续1-1.5小时;交尾24小时后开始产卵,1次产卵持续1.5小时左右;每头成虫可交尾2-3次,每次产1非文块卵,每块卵30-60粒,卵块形状大小不同;非越冬卵发育期平均送族答斗为13天;雄性和雌性若虫期分别为31-53天和39-62天。

成虫

  雌、雄成虫羽化后9天开始交尾;交尾一般在7:00-10:0想不久圆衣大回0、12:00-17:00,极少数在夜晚交尾;交尾时的气温一般为27.0-29.8℃,露点温度26.2-27.3℃,空气湿度85.8-93.3%;一般每头雌雄成虫能交尾2-3次,交尾历时1-那把误转掌超应海1.5小时,通常交尾24小时后开始产卵,也存在假交尾现象。

  • 交配行为

  交尾前雄性缓慢接近雌性,慢慢爬上雌性前胸背板,如果雌性拒绝,会不停伸缩左、右后足,赶走雄性,或直接跳离。如果雌性接受雄性,会张开左后足或者右后足;如果张开的是左后足,雄性大部分身体会在雌性的左后足早输编一侧;如果张开的是右后足,雄性则在雌性的右后足一侧(图5A)。交尾时,雄性弯曲腹部使外生殖器从雌性的腹面插入雌性的生殖腔;雌性在交尾过程中会不时进食。

  • 产卵

  雌性一般将卵产在斜面上,少数在平面上,在产卵瓣协助下把卵产在深度为5毫米左右的苔藓下的软泥土中或苔藓基部之间,这一点与另一种蚱(Potua sabulosa Hancock,19的础值功15)的产卵习性相似(Paranjape and 府殖防操占抗军机Bhalerao,1985)。雌性产卵时将腹部弯曲成"J"型,腹部近似垂直达坚宗小成龙但好组百扎入苔藓下的泥土中,前后左右摆动腹部拱土形成凹槽后,先在凹槽后下方产卵,从左往右产成整齐紧密排列井喜片青案些我连的1排,然后在第1排的上方从右往左产第2排,以此来回产卵;每产1粒卵耗时40-60秒,每产完1粒卵后用产卵瓣反复按压卵粒几次,然后用产卵瓣贴在卵粒上3秒,接着产下1粒,以此循环。容比尽持见现只京产卵时,在无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会将所有卵粒产在同一凹槽里,即眼优角蚱一般每次只产1块卵。

  注:A,野外还煤哪怎断冲顾蚱交尾行为;B,刚孵化的若虫;C,刚孵化后的若虫尾须上的物质。

若虫

  卵孵化时十德载湖初宗露系玉音球,若虫顶开卵盖艰难爬出,单个若虫历时约2分钟,其体淡黄色(图5B),且都有一小块半透明膜状物(图5C)穿在2尾须上,若虫都会使政绍星沿春应色西样终不断扭动腹部并用后足将其踢掉;35分钟后体色变暗为墨绿色,1小时后变为灰黑色;1龄若虫的腹部相对较长,其余龄若虫当腹部明显变长且超过后足股节末端时,表明即将蜕皮;若虫大多在斜面上借助重力蜕皮,蜕皮时头朝下方,六足紧抓附着物,先腹部收缩使新皮与旧皮分离;分离下来新的腹部以波浪式由为话父理额办末端推向前胸背板,并不停的左右扭动身体,用力挤裂背板中隆线,接着头顶的旧皮挤开裂,新的个体从背板裂口处挤出;低龄若虫蜕皮需7-10分钟,蜕皮后只需几分钟即可将其背板伸长,随着龄的增长蜕皮时间稍延刘落通步慢握长,每蜕皮后体色均为嫩黄色,1小时左右颜色变深,成为正常体色;若虫最后一次蜕皮(羽化)平均需要14分钟,伸展开前胸背板侧片后角两侧刺历时2秒(图6A-C);蜕皮后,展直折叠的后翅平均需要12分钟(图6D-F),延伸背板平均需要21分钟(图6G-J),展后翅与延伸背板可同时进行。刚羽化的成虫体质柔软,6足以及前胸背板侧片后角两侧刺为嫩白色,约40分钟后颜色加深,1小时左右为正常体色,一般12小时后进食,48小时后背板基本变为正常硬度。蚱每次蜕皮结束后,基本上立即转换身体使头朝向蜕。

  注:A-C,蜕皮和展刺,D-F,展后翅,G-J,伸展背板。

亚种分化

  中文名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突眼优角蚱爪哇岛亚种

  Eucriotettix oculatus lombokensis

  I. Bolívar,1909

  突眼优角蚱指名亚种

  Eucriotettix oculatus oculatus

  I. Bolívar,1898

标签:

  • 关注微信
上一篇:瑞秋·赛蒙
下一篇:生命是棵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