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来自:Hynobius maoershanensis 是小鲵科、小鲵属属有尾两栖动物。雄鲵全长152.3~160.2毫米,雌鲵136.1~155.2毫米。头部较大,例排东取刻略扁,头长大于头宽;雄鲵肛孔纵裂,肛部明显隆起,肛裂前缘有一个小乳突;雌鲵肛孔圆形。
该鲵生活于海拔1978~2015米较高山区的沼泽地及其周围地带,其附近植被以南方铁杉和山顶矮林为主。喜食小型无脊椎水生生物较多,比如蚯蚓和石360百科娥幼体。分布于中国危很代握斤广西(龙胜、兴安的猫儿山)。
(概述图参考来源: )
物种名称
猫儿山小鲵
拉丁文名称
Hynobius maoershanensis
来自物种分类
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小鲵属
地理分布
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国特有种。
命名
在2003年2月、2005年11月,有关专家在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得两栖纲小鲵科小鲵属动物8条和卵袋3对,并在野外观察到大量的成体产卵及卵袋。该种小鲵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现已知的其它小360百科鲵有明显差别,应为小把修背存鲵属新种,即"猫儿山小鲵"。模式标本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部分来任第此问副模标本(MES永百评始她措并带拉修飞H05111001,MESH05111002)保存于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室。
体型较大,背部黑色,无囟门,犁骨齿"V "字形,内枝末端达仅句规西良晶眼球后缘且不相连接。体侧肋沟12条,腹部肋沟10条,口裂较大,口角在眼角后较远,相距约为3/4 个眼径。四肢强壮,贴体相遇时约重叠215~310 肋沟。尾较长,约为头体长反不刻与里非汽留亚铁的84 %;卵袋弧形,卵袋长度小于200mm 。
其正模标本全长152措事哥迫投13mm , 头体长略大于尾长头部较大, 略扁, 头长大于头宽, 近呈三角形。吻端圆, 鼻孔近吻端,鼻间距略小于距低结眼间距。无唇褶。腹颈褶和侧颈褶均明显,侧颈褶向上达背侧。口裂大,口万活判差价年胜元已面提角位于眼后角垂直线较远,约等于3/4个眼径大小。舌椭圆形,前后端连于口腔底部。躯干较粗圆,腹面扁平,背面自头后起有纵行的脊沟。
其体侧有肋沟,前后肢间有肋沟12 条,阶做尼班而腹面只见10 条肋沟。四肢较发达,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重叠达215~310个肋沟。前肢四背甲市开住回校京乐维雷指,指长顺序为2 、3 、4 、1; 后肢5 趾, 趾长顺序为3 、4 概免头、2 、5 、1 。指、趾略扁平,均无向后逐渐侧扁, 尾鳍褶不明显。头骨长1415mm , 宽1210mm ,骨化程度不高,翼骨与上颌骨不相连接,泪骨和前额骨略成三角形,均入眶。左右额骨稍小,后端楔形。无囟门。犁骨齿"V " 字形,外枝显著短于内枝,左右内枝齿列不相接,间距约014mm 。
小鲵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 被认胡为是有尾目中最原始的一个类群。中国小鲵属以前记载为8种。猫儿山小鲵与资料记载的小鲵属动物都有较大的差别。猫儿山小鲵的发现为中国两栖纲动物又增添了队买考缺适菜修部入一新种,对于研究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两栖纲动物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