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温热逢源

《温热逢源》是一本柳宝诒编写,在清朝时期编纂的温病著作。

  • 中文名 温热逢源
  • 作者 柳宝诒
  • 类别 温病著作
  • 页数 三卷

简介

  《温热逢源》,温病著作。三卷。清·柳宝诒撰。上卷详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中伏气温病,并附注《伤寒论》暴感暑热、兼感湿温各条;中卷辨正报讲超《温热暑疫全书》来自、《伏邪篇》、《伤寒绪360百科论》、《温疫论》中有关温热病的一些条文;下卷重点论述伏气温病,对其发病原因、病理过程和治疗原则等颇多个人发挥。此书原系未刊稿,后收手简备春够室编于《三三医书》中。1949年后有排印虽编百叶本。

内容

卷上

  详注灵枢道观容战危有火素问伏气化温诸条

  灵枢论疾诊尺篇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金匮真言钟赵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诒按∶冬令受寒随时而发者为伤寒,郁久而发者为温病。就温病言,亦有两证∶有随时感受之温邪,如叶香眼井岩、吴鞠通所论是也;有伏气内谁调执语发之温邪,即内经所论者是也。是则冬伤于寒,正春月病温之由;而冬不藏精,又冬时受寒之由也。

  又按∶喻西昌尚论后再已面细试诗响酸例篇,专论伏气发温之病,分为三例∶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一例,谓寒邪之伏于肌肤者,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为一例,谓寒邪之伏于骨髓者;以冬不藏精,冬伤于寒为一例,谓内外均受邪,如伤寒两感之证。以此三例,鼎立三纲,分途施治,恰与伤寒论之太阳病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吃触次酸伤营卫之三例,前后相符。此喻氏得意之笔也。盖喻氏天才超越,笔力清卓,每山半有议论,无不力破余地∶而有意为文,每每虚立门面,创议论以助我波澜。在胶门蛋告随牛吸财际抓体作文则为高手,而说理则未必皆能精确矣。即如伏气发温之病,惟冬伤于寒故病温,惟冬不藏精故受寒。其证书某致星所受之寒,无不伏于少阴,断无伏于肌肤之理。其肾气未至大虚者,倘能鼓邪外达,则由少阴而达太阳,病势浅而轻。若肾虚不能托邪,则伏于脏而不得外出,病即深而重。同此邪,同此病,证有轻重,而理原一贯,无三纲之可分也。喻氏论病,每但而部再初候做括细罗每骋其才辩,而刻意求高∶抑或借作感慨,而自抒胸臆。逞笔所之,不自觉其言之过当。学人须分别观之。

律技盐尼  又按∶王叔和编次伤寒论略例云∶中而即病者,名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前掌集执前景诗阿末斗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歌黄放屋创含掉值老停其,热极重于温也。按叔和每定争后力拉征帝积此论,大旨无甚刺谬。喻氏肆意驳之,未免太过。惟寒毒藏于肌肤一语,于理欠圆。冬寒是时令之邪,与疫疠讨强践水不同,无所谓毒。于寒下加一毒字,已属骇人。再寒邪之内伏者,必因肾气之虚而入,故其伏也每在少阴。若皮肤有卫气流行之处,岂容外邪久伏。况果在皮肤,则病发亦轻,何至深入脏腑,而有险恶之证耶?

  详注难经伏气发温诸条

  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否?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徐洄溪曰∶伤寒者,统名也。下五者,伤寒之分证也。

  诒按∶中风伤寒,即仲景论中所列之证也,是感而即发者也。若寒邪郁伏而发,则因温风而发者,名曰风温;因暑热而发者,名曰热病,此即夏至后之暑病也;因湿邪而发者,名曰湿温。虽随时随病,各异其名,而由于受寒则一,故皆谓之伤寒。

  又按∶所苦不同,言五者之为病不同也。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为湿痹。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此五条,即论列五种病之所苦,各有见证之不同也。前二条是感寒而即病者,后三条是寒伏于内,兼挟别气而病者,仲景悉隶于伤寒论中,可见五证均因于寒,即均可谓之伤寒也。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诒按∶阴阳二字以脉言。凡脉寸为阳,尺为阴;右为阳,左为阴;浮为阳,沉为阴。就此节论,当以尺寸分阴阳为是。风为阳邪,故阳脉浮滑。寒邪收引,故脉紧涩。湿为阴邪而伤阳,故阳濡而阴急。热病为阳邪而伤阴,故浮滑而沉涩。热病是温邪之已化热而外出者,其未化热之前,名曰温病。邪伏少阴,随气而动,流行于诸经,或乘经气之虚而发;或挟新感之邪气而发。其发也,或由三阳而出,或由肺胃;最重者热不外出,而内陷于手足厥阴;或肾气虚,不能托邪,而燔结于少阴。是温邪之动。路径多歧,随处可发,初不能指定发于何经,即不能刻定见何脉象也。

  详注仲景伏气化温证治各条

  伤寒论平脉法篇∶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患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诒按∶温邪化热内动,脉当数大,乃见微弱,是气弱不能托邪,邪郁不达之象。热不外达而循经上浮,则为喉痛,以少阴之脉循喉咙也。伤寒少阴病,本有下利、咽痛之条,亦即此义。盖以热郁既久,则阴液腐败,故不但咽痛,而复欲下利也。

  又按∶此条可为温邪内伏少阴之证。

  章虚谷曰∶观仲景标中风、伤寒、暑热等病脉,与难经同。惟难经言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是言温病初由伏邪随气血流行在诸经中,及其发也,不知从何经而动,其发无定处,故无一定之脉可指也。今仲景又教人审脉,以辨邪发之经∶如脉微弱,即知其邪未离少阴,随经上下,必当有咽痛、下利等证,正与难经互相发明也。下文邪出三阳,热势大盛,其脉浮大,上关上;则是脉随证变,证随脉见。在初起本无定脉,故难经不标脉象也。由是观之,其与外感之邪,有定证定脉者,固迥不同矣。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与桔梗汤。

  章虚谷曰∶风寒外闭少阴而咽痛者,仲景用半夏散,辛温开泄之法矣。此少阴伏热内发,循经上灼而咽痛,虽不合用辛温开泄,亦不可用凉药,以遏其外出之势;故专用甘草甘缓之品,导邪外达,且生用亦能泻火。如不瘥,则火郁而不出也;加桔梗上通其气,则痛自止矣。伤寒自表入里,故先太阳而后至少阴;温病自里而出表,故先少阴而后出太阳也。

  沈宗淦曰∶伏气为病,皆自内而之外,不止春温一证也。盖四时之气,皆有伏久而发者,不可不知也。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张路玉曰∶伏气之发于少阴,其势最急,与伤寒之传经热证不同。得病才二三日,即口燥咽干,延至五六日始下,必枯槁难为矣。故宜急下,以救肾水之燔灼也。按少阴急下三证∶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属热邪转属胃府,一属温热发于少阴,皆刻不容缓之证,故当急救欲绝之肾水,与阳明急下三法,同源异派。

  诒按∶此亦伏邪无疑。如系传经热邪,则从始病数起,决不止二三日;如从传至少阴数起,则不应二三日始见口燥咽干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附注仲景暴感暑热证治各条

  附注仲景兼感湿温证治各条

卷中

  辨正周禹载温热暑疫各条

  辨正蒋问斋医略伏邪篇

  辨正张石顽伤寒绪论温热各条

  辨正吴又可温疫论各条

卷下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

  论伏气发温与暴感风温病原不同治法各异

  论伏邪外发须辨六经形证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

  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

  伏温由少阴外达三阳证治

  伏温热结胃腑证治

  伏温上灼肺金发喘逆咯血咳脓证治

  伏温内燔营血发吐衄便红等证治

  伏温外窜血络发斑疹喉痧等证治

  伏温化热郁于少阴不达于阳

  伏温化热内陷手足厥阴发痉厥昏蒙等证

  伏温挟湿内陷太阴发黄胆肿胀泄利等证

  伏温阴阳淆乱见证错杂

  伏温外挟风寒暑湿各新邪为病

  伏温兼挟气郁痰饮食积瘀血以及胎产经带诸宿病

标签:

  • 关注微信

相关文章